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古往今来,有很多杰出的人物, 在他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能力和智慧。 孔融4岁知道谦让, 曹冲小小年纪就可以称量大象, 甘罗12岁官拜承相, 周瑜14岁就当上大都督统领三军……还有王二小、张嘎、赖宁等小英雄,他们也是从小就有着高尚的品质和聪明的才智。
此外还有很多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辉煌的成绩。 周总理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可见我们不能小看孩子,给他们树立一个榜样,或许明天他就是下一位伟人。
一、十二岁的丞相———甘罗
甘罗12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去世了,于是他就留在秦国文信侯吕不韦跟前。
那时候诸侯国与国之间为了表示信任,经常派人质出去。 秦始皇派出一位人质到燕国,三年之后燕国国君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 秦始皇打算让张唐到燕国去当丞相,并联合燕国,一起进攻赵国。 张唐来找吕不韦,对他说:“当年我曾经跟随昭王去攻打赵国,因此赵国对我恨之入骨,并扬言说:谁能把我抓住献给赵国,就能得到方圆百里的土地。 现在大王有意让我去燕国,而赵国是必经之路,恐怕我去了就不能回来了,所以我不能前往。”吕不韦听了闷闷不乐,可是又不能勉强他去。
甘罗看见吕不韦几天来一句话不说,总是闷闷不乐,就问他:“君侯您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吕不韦叹口气说:“当年我派人质留在燕国三年,现在燕太子丹来秦国作人质,我想请张唐去燕国当丞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满不在乎地说:“原来是这个原因,我可以劝说张唐去燕国。”
吕不韦呵斥他说:“小孩子不要说大话,我亲自请他,他都不愿意,就凭你,能劝动他吗?”甘罗反驳说:“当年“项橐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现在,我已经满12岁了,你何不让我先试一试,如果我不能劝动他,到时候你再呵斥我也不迟。”
于是甘罗去拜见张唐,他开门见山地问:“您的功劳和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唐说:“武安君带兵在南面大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又牵制住燕国和赵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下了无数的城池,我的功劳怎么能比得上他呢?”甘罗又问:“应侯范睢在秦国当丞相的时候,跟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更大?”张唐说:“应该是文信侯的权力更大。”
甘罗又问了一遍:“您确定文信侯的权力更大吗?”张卿说:“我确定。”甘罗分析说:“当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就死在路上。 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当丞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道您会死在什么地方。”张唐想了想,感到非常害怕,赶紧说:“我愿意到燕国去。”于是他马上让人收拾行李,准备上路。 甘罗回来跟吕不韦说:“借给我五辆马车,我要先到赵国和赵王打个招呼,让他不要为难张唐。”
吕不韦不敢轻易决定,他把这件事报告了秦始皇,说:“甘茂有个孙子叫甘罗,今年刚满12岁,但是他聪明机智,很多诸侯都听说过他。 张唐原本不愿意去燕国,是甘罗说服了他,现在甘罗还要到赵国去劝说赵王不要为难张唐,所以请求陛下答应。”
秦始皇召见甘罗,并派他去赵国。
赵王听说秦国使者甘罗来了,赶紧到郊外去迎接,但是没想到他是个孩子。 甘罗劝说赵王,问:“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了吗?”赵王回答:“听说了。”甘罗又问:“大王听说张唐要到燕国去当丞相了吗?”
赵王回答:“也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敢得罪秦国。张唐到燕国当丞相,说明秦国信任燕国。燕、秦两国互相信任,很明显是要共同攻打赵国。 如果是这样,那么赵国就危险了。 燕、秦两国攻打赵国无非就是要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池,秦国得了河间的领地,也就没有必要攻打赵国了。 我回去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那么赵国可以得到燕国的土地,这样一来,赵国也没有什么损失。”
赵王立即划出五座城池送给秦国, 于是秦国把燕太子送回燕国,并派兵帮助赵国攻打燕国。 赵国得到燕国上谷30座城池,并把其中的十一座城送给了秦国。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非常高兴,于是封甘罗为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都赐给了甘罗。 上卿的官职和丞相差不多,而当时甘罗只有12岁。
故事寓意:
甘罗的年纪虽然小,但是他对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看得非常清楚,并且懂得利用各种条件分析、解决问题,不愧是战国时代一位出色的谋士。
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如果我们单一地看问题,就很容易变得狭隘,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利用一切条件解决问题。
二、三军统帅周瑜
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将领,也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将帅。 他从小就和孙坚的儿子孙策是好朋友,后来帮助孙策振兴东吴,年纪轻轻就当上三军统帅。 孙策死后,周瑜继续辅佐孙权,并联合刘备在赤壁对抗曹操。
曹操的士兵大部分是北方人,不擅长打水战,于是曹操任命蔡瑁和张允两个人为水军都督,负责训练士兵。 周瑜在夜里驾着一条小船,去查看曹操的水寨,发现曹营各个营寨布置得井井有条,深得水军的布阵要领。他知道这是蔡瑁和张允的功劳,于是下决心要除掉这两个人。曹操也非常佩服周瑜的才能和胆略,想招降周瑜,所以派自己的谋士蒋干去游说。
蒋干和周瑜曾经在一起读书,才能远远比不上周瑜。 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拜访自己,知道一定是曹操派来的说客,他决定将计就计,施行反间计。 周瑜先是召集文武百官在军营里面摆下宴席,说是要和老同学好好叙叙旧。 在宴席开始之前,他让甘宁拿着自己的宝剑站在一边,说如果谁谈起国事,就立即斩首。 这样一来,蒋干不敢再劝说周瑜投降,只能和他喝酒聊天。
夜里,周瑜假装喝醉,要和蒋干一起休息。 蒋干心怀鬼胎,不敢真的睡觉。半夜的时候,周瑜故意说梦话,扬言不久就可以打败曹操。而且,周瑜安排士兵假扮蔡瑁和张允给自己送信,造成他们两人已经归顺东吴的假象。 蒋干不知道这是周瑜的计策,暗地里偷走了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 本来蒋干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很怕曹操责罚,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所以他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 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马上杀了蔡瑁和张允。 周瑜的反间计获得成功,为以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故事寓意:
智慧的人擅长利用一切条件为自己服务,愚蠢的人则会让一切条件变成自己的绊脚石。周瑜不畏强权,忠君爱国,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不愧为小孩子中的魁首。
三、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从小就喜欢书法, 后来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刻苦练习,他的书法艺术终于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他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以后就经常偷来阅读。 《说笔》是家里的传家之宝,父亲担心他年幼不懂事,不能保守秘密,所以想等王羲之长大之后再传给他。 可是王羲之早就被《说笔》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他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 他父亲很受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的时候都在琢磨。 别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他总是在练字。 有的时候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写,久而久之,衣服都破了。还有一次,他练字练得出神,竟然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饼子蘸着墨吃起来,还吃得津津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他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经常在花园的水池边练字, 练完后就在水池里面洗砚台,时间长了,水池里的水都被染成了黑色,人称“墨池”。
长大后的王羲之书法更是出神入化。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然后派工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到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故事寓意: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能把池水染黑,把笔力渗入到木头三分,可见他下的工夫有多深。“入木三分”就形容技艺到了非常高的层次。我们学习也是一样,光有天资是不够的,还要付出辛勤的汗水。
四、卧冰求鲤
大雪纷飞,寒风凛冽。 路上一个孩子背着一大捆干柴,顶着大风,正往家里赶。 等到家时,他觉得头疼发热,全身无力。 为什么他这么冷的天还要上山打柴呢?这个孩子叫王祥,他的母亲生病了,所以他要砍柴请大夫给母亲看病。 砍了几天柴,他终于攒够钱请大夫了。
大夫请来了,他仔细给母亲号了脉。 大夫说:“这种病其实没有什么大碍,是太劳累造成的,我开一副药,按时服用很快就能好。 但是调理是很重要的,最好是多喝鱼汤,尤其是鲤鱼汤。”大夫走后,王祥犯了愁,现在是数九寒天,哪里有鲤鱼卖啊?再说家里的钱都买药了,就算有鲤鱼,也没有钱买啊。 母亲在病床上挣扎着想起身,但是她身体太虚弱,刚起来又倒下去。 王祥赶紧让母亲休息,他自己一个人出去想办法。 怎么办?王祥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办法。 他二话没说,独自一人向村外那条河走去。
王祥来到河上,只见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于是,王祥脱掉了上衣,躺在了冰上。 天气那么冷,可是小王祥硬是用自己的体温把寒冰融化。王祥敲开冰,幸运的是,冰下有好多鲤鱼。他不顾天气寒冷,伸手就抓到了两条鲤鱼。 后来,母亲喝了鲤鱼汤,并很快就好起来了。
故事寓意:
孝顺父母做儿女应尽的义务,王祥虽然只是个孩子,却也明白这个道理。卧冰求鲤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人们心里流传,就是因为这份孝心感天动地。
五、孔融的故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他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背诵许多诗歌,并且非常懂事,父母亲都很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些梨子。母亲把梨子洗好放在盘子里。孔融家里一共有弟兄7个,父亲让他们按照顺序一个个去挑。 孔融还有一个小弟,他最先挑了个又大又好的。 接着就是孔融,父亲其实是偏爱孔融,想让他先拿一个最大最好的。 可是孔融却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 他说:
“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又惊又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他10岁那年,父亲带他来到洛阳。 孔融径直走进洛阳太守的家里,守门的人赶紧把他拉住,问:
“你是哪里来的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很严肃地回答说:“我不是来玩的,请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孔融只是个孩子,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就笑着问:“不知小公子,可有请帖?”孔融回答:“我家和你家主人是世交,又有师生的情谊,不用请帖。”
守门人不敢怠慢,只好进去通报。 当时太守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说有世交来拜访很高兴,但是又想不起孔融是谁,只好先把孔融请了进去。 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和别人打招呼,态度不亢不卑。 太守没见过孔融,于是问道:“小公子,你说和我家是世交,又有师生情谊,可是我怎么记不起来呀。”
孔融微笑着说:“五百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五百年前就有了师生之谊。 现在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那我们两家不就是世交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只是一个人不以为然。 那人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来,弄得那个人面红耳赤,无言回对。
孔融人小鬼大,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故事寓意:
谦让是一种品德,孔融4岁的时候就知道在哥哥面前“谦”,在弟弟面前“让”,实在难得。谦让也是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如果大家都能彼此谦让,那么很多的纠纷和斗争都可以避免。
六、曹冲称象
三国时期,曹操的势力最大,孙权和刘备实力都不如他。 曹操有个小儿子叫曹冲,曹冲从小就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曹操非常喜爱他。 曹冲勤于思考,遇到事情喜欢动脑筋,虽然刚刚五六岁,却经常可以解决一些连大人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有一天,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 北方是没有大象的,曹操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动物。 他对大象来回打量,非常好奇,他问孙权的使者:“这大象如此巨大,不知道到底有多重呢?”孙权的使者回答说:“丞相,我们从来没有称过大象,也没有办法称,所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 不过我早就听说魏王雄才大略,手下人才济济,我想您一定有办法来称一称大象,我们也可以领略一下北方大国的风范。”
曹操知道这是孙权给自己出的难题,但是当着文武大臣和孙权使者的面,不答应就太丢脸了。 于是曹操哈哈一笑,命令百官先来试一试。 其实曹操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称量大象,他暗地里传令下去:如果有人能称出大象的重量,重重有赏。 文武百官绞尽了脑汁,冥思苦想,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 有的人说可以做一杆大秆,曹操反驳说,就是能做出大秤,可是谁能把大象抬起来呢?还有人说可以把大象砍成几块,分开称量。 可是大象是孙权送来的,怎么好杀死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可是就是没人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当时曹冲就在曹操旁边,是父亲带他来看大象的。 他见大伙儿都一筹莫展,就走到曹操身边说道:“父王,我有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我们可以先把大象牵到船上,然后在船舷上标出水没上来的位置;然后把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一直到水没到相同的地方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 最后,我们把石头拿下来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曹操听完之后十分高兴,众人也对曹冲的聪慧赞叹不已。 就这样,小小的曹冲用自己的智慧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故事寓意:
曹冲称象的方法就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在两千多年前,浮力还没有具体的概念,但是幼小的曹冲善于开动脑筋, 善于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合理地解决问题,真是让人惊叹。
七、聪明的王戎
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叫王戎,他聪明伶俐、智慧过人,遇事爱开动脑筋,喜欢分析。
有一次,王戎和同村的小朋友出去玩,大家打打闹闹,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村外。他们玩得很高兴,越跑越远,一直到了郊外的路边。这时候,一个眼尖的孩子忽然发现了什么,他赶紧招呼大家说:“喂,你们看那,那边好像有一棵李子树,上面有好多李子啊!”
大家一看,远处果然有一棵李子树,于是大家兴高采烈地冲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