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一次聚会上,主人拿出那件马形的酒杯招待客人,那个楚人也在场。 有一位真正懂行的人看到了这个酒杯,就问:“为什么拿它来盛酒呢?”楚人站出来指点说:“这是古董,是古人用来盛酒的马形酒杯。”懂行的人哈哈大笑,说:“这哪里是酒杯啊,这是夜壶呀,怎么可以用来做酒杯呢?”
大家听到之后都大吃一惊, 那个楚国人脸噌地一下红到了耳朵根,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
故事寓意:
有很多人喜欢卖弄自己的学问和知识,明明不学无术,却不懂装懂,最后只能自欺欺人,出尽洋相。所以,做人要谦虚、诚实,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能好面子,否则早晚会被人耻笑。
八、拿着竹竿进城
从前有一个鲁国人,有一天他扛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想进城卖掉。 当他走到城门口时,遇到了一个大问题。 竹竿太长,进不去。 他先把竹竿竖起来,发现竹竿比城门还要高出一大截;他又把竹竿横过来,可是竹竿比城门宽得多。 于是这个人就在城门口来回摆弄自己的竹竿,可是不管他是横放还是竖放,竹竿都进不了城。 这个人在城外急得团团转,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时,一个老头经过城门,看到那个鲁国人在那里摆弄竹竿儿进不了城。 他摇摇头,对那个人说:“虽然我不是什么圣人,但是生活经验却比你多。你这个愚蠢的人啊,竹竿这么长怎么可能从狭窄的城门进去呢?你把竹竿从当中锯成两截,不就可以了吗?”
拿竹竿的人恍然大悟,高兴地说:“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于是他找来锯子,把竹竿锯成两段,然后进了城门。 可是因为竹竿被锯成两段,谁也不肯买。
故事寓意:
这则寓言既讽刺了拿竹竿的人,也讽刺了那个出主意的老头。 拿竹竿的人不懂得变通,只知道一味的着急,却不动脑筋想办法;那个老头更是自以为是,愚蠢可笑,他以为自己办法高明,其实是愚蠢至极。 我们遇到问题时,先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对别人的意见也要仔细思考,不能六神无主,更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九、不曾杀人
古时候有个人一心想做官,但是他不学无术,每天就想着用歪门邪道混进官府。 他想来想去,觉得先得在县衙里当个差,然后再当官。 可是像他那样的人怎么能找到事情做呢?不过他有自己的办法,他事先找到县官手下的人,打听县官的爱好。
他向县官的随从打听:“不知道县令大人平时有什么爱好,喜欢做些什么?”
县官手下的人告诉他说:“大人平时没什么爱好, 就是喜欢看书,尤其是喜欢看《公羊传》,我经常看到他拿着《公羊传》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这个人欢欢喜喜地走了,觉得这件事一定可以成功。 他满怀信心地去见县官,县官问他:“你有些什么才能,平时喜欢做些什么啊?”
他连忙讨好地回答说:“我平时喜欢看书,尤其是喜欢看《公羊传》。”
县官听说他也很喜欢看《公羊传》,就接着问:“那么我问你,是谁杀了陈佗呢?”
这个人哪里读过《公羊传》啊,他只是想讨好县官而已。 他支支吾吾,也不知道陈佗是书里的人物,还以为县官问的是什么案子呢。 他吞吞吐吐地回答说:“回禀大人,我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陈佗,更不知道是谁杀了他。”
县官听他回答得如此荒唐可笑,就知道他根本没有读过《公羊传》。
于是县官故意戏弄他说:“可是我听说,陈佗是你杀的,如果不是你,那么你说到底是谁?”
这人见县官不断追问,非常害怕,于是他赶紧跑出衙门,连鞋子都跑掉了。别人见他这么狼狈,就问他怎么回事。那个人一边跑一边大声回答“我刚才去见县官,他向我追问一桩杀人案,可是我从来没有杀过人啊!
我还是等这件案子搞清楚后再来吧。”
故事寓意:
一个人应该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去谋求成功,不能走歪门邪道,用投机取巧的手段是不会成功的。 故事里的人没有读过书,却偏偏装成一副懂的样子,结果一下子就露出了马脚,最后还闹出了笑话。
十、楚人渡河
古时候国家与国家之间经常打仗,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
楚国和宋国之间也爆发了战争,楚国准备偷袭宋国。 楚王的打算是,趁着半夜,偷偷渡过两国之间的大河,出其不意,趁着宋国还没有做好防备的时候,一举获胜。 楚国经过周密地谋划,先派人到大河边,测量各个地方的水深,然后在水浅的地方做好记号,以便偷袭宋国的大部队能沿着标记顺利渡河。
不料,在楚国的军队出发前,河水突然大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 部队按照原定的计划,在做好记号的地方准备过河。 深夜漆黑一片,再加上河水大涨,楚军很多士兵和马匹都走到了水很深的地方,楚军措手不及,一下子慌了手脚。 他们被湍急的河水搅得人仰马翻,自己的部队也是互相踩踏,既过不了河也不能及时撤退。 黑暗中,河水里一片混乱,楚国军队被淹死很多人,那些侥幸没死的人也是疲惫不堪,奄奄一息。 部队无法前进,只好无功而返。
故事寓意:
楚国人原来做记号的时候当然是正确的,如果河水不涨,他们是可以成功渡河的。 可是情况变了,河水暴涨,而楚国人仍按照原来的线路渡河,当然只能惨败。
这告诉我们,如果环境和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人的认识也应该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果人们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所有问题,那么就会犯下楚国人的错误。
十一、庄子借钱
庄子家里非常贫困,经常没有米可以下锅。 庄子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到一个当官的家里去借米。
那个当官的看见是庄子来借米,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说:“没问题,等我把税钱收上来,我马上借你三百两银子。”
庄子听完之后很生气,他气愤地对当官的说:“我从家里出来找你借米,半路上突然听见有人在喊救命。 我四下都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喊救命的人。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喊救命的是一条困在干涸的车辙里的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这条鱼看见我,像是遇见了救星一样。 它跟我说,它原来住在东海,后来被人捕捞上来,掉进了车辙里。 现在它快要干死了,想让我给点水,救救性命。”
当官的问庄子:“那你给鱼找水了吗?”
庄子瞪了当官的一眼,说:“我很爽快地答应了鲫鱼,并告诉它,等我以后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
当官的一听就笑庄子说:“那怎么行呢?根本来不及啊,鱼就快渴死了。”
庄子说:“是啊,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时就气得睁大了眼,说,现在身边没有水,活不下去,只需要有几桶水就能解决困难。 但是你说的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变成鱼干啦。”
故事寓意:
远水解不了近渴。庄子巧妙地用鲫鱼的事情讽刺了当官的说大话、说空话,却没有做出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虚伪嘴脸。如果别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应该实话实说,能帮就帮,不能帮就拒绝,像当官的那样,说空话骗人,是虚伪的行为。
十二、鲁国没有人才
庄子去拜见鲁国的君王鲁哀公, 哀公对他的学识和主张非常赞同,他对庄子叹气说:“咱们鲁国,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太少了,都是些学习儒家文化的人才。”
庄子听了哀公的话很不以为然,他说:“其实不光是缺少从事道术的人才,就是儒家思想的人才也很缺。”
鲁哀公不相信,他反问庄子:“这怎么可能?大街上的臣民几乎都穿戴着儒家的服装,难道这还不够吗?”
庄子没有生气,他跟哀公解释说:“我听说,学习儒家思想的人,如果是擅长天文方面的,就戴圆顶形的礼帽;那些精通地理知识的就穿方形的鞋;那些遇到事情清醒果断的,就佩戴彩色的丝带。”庄子看见鲁王听得很认真,接着说道:“但实际上,那些真正精通儒家文化,有很深造诣的儒士平常不一定穿儒家服装,而那些穿着儒家服装的人也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鲁哀公不相信,庄子建议说:“您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在全国下一道命令,没有真才实学的儒家弟子,不可以穿戴儒家服装,如果敢冒充的话,立刻处死。”
鲁哀公半信半疑,但是他还是接受了庄子的建议。 果然,仅仅过了几天,大街上身穿儒家服装的人就少了很多,到最后,全国就剩下一个人在穿儒家服装。 鲁哀公听说后,立刻把那位穿儒家服装的人找来,只见那个人身材高大,文质彬彬,哀公用国家大事来考他,提出各种疑难的问题来问他,来的人都能对答如流,而且思维敏捷,确实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这时,庄子对鲁哀公说:“鲁国这么大,却只有一个人有真才实学,敢继续穿戴儒家服装,能说是人才济济吗?”
故事寓意:
一个人是不是有学问,不能靠他的服装来分辨,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检验一个人的能力。形式上的东西并不可信,要看清事物的实质。
有很多人,明明一无所知,却偏要穿上华丽的伪装,这种虚伪的做法是不对的。
十三、好好先生
后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司马徽。 他从来不在背后谈论别人的短处,平时跟人说话,也从来没有反驳过别人,不管别人说什么,也不管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他总是说“对对对,是是是,好好好”。 所以时间长了,大家就叫他好好先生。
一次,有人问他最近过得好不好,他回答说:“好。”
一次,有人偷了别人的东西,他知道后还是说:“好。”
一次,有人跟他诉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仍然回答说:“好。”
他的妻子责备他说:“人家和你倾诉自己伤心的事情,是因为你有德行。 可是为什么你听说人家的儿子死了,还是说好呢?”
司马徽一点也不生气,还是不紧不慢地说:“你刚才说的话,也很好呀!”
故事寓意:
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主见。 不在背后谈论别人的是非是对的,但是什么事情都不管不问,就不对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丧失原则,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要尊重事实。
十四、翠鸟搬家
翠鸟是一种很漂亮的鸟,它们一般生活在水边,做窝的时候,喜欢做在很高的地方,目的是躲避灾祸。
后来小鸟孵出来了,翠鸟非常疼爱自己的小宝贝,生怕它从窝里掉出来摔死,所以就把窝往低的地方搬。
慢慢地,小鸟长出羽毛,毛茸茸的,十分可爱。 翠鸟更加喜欢自己的孩子了,所以就把窝移得更低了。
结果,小鸟虽然没有从窝里掉出来,但是却被人们轻而易举地捉走了。
故事寓意: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周全,虽然翠鸟注意到窝建在高出的危险,但是却忽略了人们的伤害,最终还是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十五、刚烈的两父子
古时候有父子两个,他们都是性格刚烈的人,无论对错,从来不肯相让。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想留客人在家里吃饭。 可是家里什么也没有,所以他就叫儿子到城里买肉。 儿子拿上钱进城,买肉,然后往家里走。 回家的路上有一座独木桥,桥面非常窄,一次只能通过一个人。 他儿子走到桥上的时候,刚巧碰见桥的那头也走过来一个人。 两人在桥中央碰面了,可是谁也不肯退回去,他们横眉竖眼,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
父亲在家等着,可是儿子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于是他就去寻找。 来到桥上,他看到儿子和一个人在桥中央站着,谁也不肯让步。 他马上跳进河,边往河岸游边对儿子说:“儿子,你先忍耐一下,等我游过去让我跟他对站着,看谁站得过谁!”
故事寓意:
其实人与人相处, 总是会有一些碰撞或冲突,大家彼此谦让一下,各自退一步,也就没事了。如果大家都分毫不让,针锋相对,那对谁都没有好处。
十六、曾子杀羊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买菜,她的孩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地闹着也要去玩。 她就哄孩子说:“你们乖乖地回去, 等我回来了杀羊给你们吃。”孩子们听说可以吃肉了,非常开心,就不再缠着妈妈了。
妻子从集市上买东西回来,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就问:“好端端的,磨刀干什么啊?”曾子回答说:“你不是答应了回来杀羊给孩子们吃吗?我磨刀准备杀羊。”妻子赶紧制止他说:“孩子们吵着要和我去集市,我随口说说哄哄他们,你怎么当真了呢?”
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说说的, 他们还没有分辩的能力,全靠父母言传身教,如果你今天随便说说骗他们,那么他们以后就不会再相信你说的话,他们也就学会了骗人。 我这样做是告诉他们,不能言而无信,说谎骗人。”说完,他就把羊杀了,真的让孩子吃上了羊肉。
故事寓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 所以要以身作则,孩子也是有思想的,欺骗始终是不好的行为。 孩子们应该知道,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骗人都是不好的,是不对的,作出了承诺就要兑现。
十七、狐狸和乌鸦
在一棵大树上住着一只乌鸦, 树下面的洞里住着一只狡猾的狐狸。
有一天,乌鸦得到了一块肉,它站在树上,嘴里叼着肉,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正巧,树洞里的狐狸出来晒太阳,它看到了乌鸦嘴里叼着的肉。 狐狸很想得到乌鸦嘴里那块肉,但是乌鸦站在树枝上,肉在嘴里叼着,狐狸在树下只能干着急。
狐狸看着那块肉,嘴里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它眼珠一转,想到一个好主意。它走上前,对着乌鸦搭话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没有回答。狐狸又赔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因为它知道狐狸不会这么好心。 狐狸摇摇尾巴,又继续说道:“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就算是孔雀也比不上您,您的嗓子也好,唱起歌来就是百灵鸟也比不上。 今天我真是幸运,能遇见你您,您可以给我唱首歌吗?”
这下子,乌鸦得意起来。 平时大家都说乌鸦的叫声难听,它自己非常不服气,今天终于有人夸奖自己了,于是它张开嘴巴就唱起歌来。 可是它刚张开嘴,肉就从嘴里掉了出来,狐狸叼着肉马上就跑开了,它才不想听乌鸦难听的叫声呢!
故事寓意:
我们面对狡猾的敌人时, 往往会保持警惕,但是我们在别人的称赞和夸奖面前往往会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无形中放松了警惕。 有时候,称赞比恐吓更可怕, 因为虚荣心会让我们失去理智,丢掉原则。
十八、小偷退敌兵
子发是楚国的一位大将,他很爱惜人才,特别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楚国有一个小偷听说了这件事,便去投靠子发。小偷对子发说:“听说您很欣赏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我是个小偷,以前不务正业,如果您能收留我,我愿意用我的能力为国家做一点事情。”
子发见小偷满脸诚意,非常高兴,对小偷以礼相待,每天都是好吃好喝,并且从来没有看不起他。 小偷见子发是出于真心对待自己,深受感动。
子发手下的官员、侍从们都很不理解,他们对子发说:“小偷就是贼啊,一天是贼,一辈子就是贼,您怎么对他如此尊重?难道不怕小偷偷你的东西吗?”
子发摆摆手说:“我对他以礼相待,他又怎么会恩将仇报呢?他既然有诚意为国家出力,我们就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况且他偷窃的本领只是用错了地方,如果用得适当,那一样会给人们带来帮助的。”
后来齐国派兵攻打楚国,楚王封子发为元帅,带领大军前去迎敌。 齐国兵多将广,子发的军队和他们连续交锋三次,结果都打了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