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对孩子有许多期许,希望他们健康、快乐、聪明、活泼……但同时也怀疑他们的能力,替他们做他们可以做的事。举例来说,穿鞋或吃饭原本是孩子们想尝试的活动,但父母常以孩子动作太慢或自己吃不饱为由,剥夺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乐趣与感受自己能力的机会。久之,孩子即使自己会穿鞋或吃饭,也不热衷,因为那不是一定要会做或自己可以做的事。类似的情形也常出现在孩子画图等创作上。
爱孩子的父母们,只要环境与时机,安全恰当,请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试吧!
3.观察孩子的需要
不少父母在孩子还想动手脚探索自己及环境的时候,就已急着教孩子数数、认英文字母等,好像只有这些活动才有益于孩子。其实生活无处不是学习,在游戏中也有认知与社会方面的学习。如果孩子很会拼图、认字,甚至说英语,但父母稍一离开就大哭大闹,或一见到大、小朋友就排拒躲避,那么,孩子的发展显然已出现不均衡的现象。
孩子的游戏就像营养的摄取,只要不偏食,多半就不会出问题。孩子自己会选择他所需要的——如果也有选择的话。
4.适时的加入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需要大人引导或支持的时候,但父母必须了解那是孩子的游戏、活动,大人可以和他们讨论、协助寻找资料或资源,但应让他们自己来完成。
5.鼓励孩子
有些妈妈谈到自己因全心放在小孩身上,当孩子想上幼儿园或发出需要友伴的信息时,也往往会有一股强烈的失落感,虽然,理智上告诉自己要为孩子的成长高兴,但情感上却不希望孩子长大。妈妈这种矛盾的心情,多少会干扰孩子迈向独立的步伐。
因此,父母除须相互支持、自我调适外,更要真心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这么一来,孩子将能开心大胆地从游戏中学习,从而能把自己培养成为健康、活泼、聪慧的新一代。
孩子为什么不一起玩?
大人常说:儿童是在游戏中学习。但是,大人却不太留意孩子在玩什么、怎么玩,只要孩子能自己玩得很好,不吵大人就行了。
其实,您可能因此错过了孩子在游戏中所展露出来的成长讯息。
一、平行游戏
两岁半的晴晴跟3岁的倩文是堂姐妹,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常常为了玩具而争夺不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在劝她们“玩具要两个人一起玩”,可是言者谆谆,听者邈邈,两个娃儿还是没有一天不为玩具而吵的。
为什么? 因为此时她们尚处在“平行游戏”的阶段,还不会“一起玩”。
所谓“平行游戏”,是指两个孩子虽然玩的是同样的活动,却各玩各的,彼此没有互动。比如玩积木,晴晴跟倩文也许各拼了一架飞机,却各飞各的,既不是敌,也不是友。
二、有共同焦点的平行游戏
也许两个姐妹玩着玩着,有一天倩文突然对晴晴冒出一句:“你看,我的飞机好大哦!”然后继续她的飞行,而晴晴的反应也仅只是看了倩文的飞机一眼。
真的只是如此吗? 她们可是进入了“有共同焦点的平行游戏”这个层次了呢。意思是说,在平行游戏中,已经开始有了邀约、目光接触这类的互动了,只是还没有相关的交谈产生。
三、简单的社会游戏
而有一天,当两个姐妹又各自在拼自己的飞机时,倩文突然指着一块积木说:“拿给我。”而晴晴一声不吭地随手递给了她。啊哈!她们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开始有了简单的社会性游戏,有谈话,也有回应。
四、互补式的游戏
大概到了4岁半、5岁的时候,有一天姐妹去溜滑梯,妹妹先溜下去,姐姐竟然在上面等着妹妹起来又去爬楼梯时才溜下去。如此动作反复进行,角色轮换,共同完成“一起溜滑梯”的活动,让活动得以持续下去,不过两人还是各玩各的,这就进入另一种游戏层次——有共同目标的互补式游戏。
五、互补且互惠的社会游戏
孩子再大之后,就会出现前述两种游戏所合并出来的“互补且互惠的社会性游戏”方式了。也就是说,两姐妹这会儿才会“我们来拼一架大飞机”一起玩了,而当晴晴拿一块蓝色的积木要加上去,倩文也许会说:“不对啦!要拿红色的。”晴晴也依言换了块红色的。最后,一架两人共同创作的飞机完成了,姐妹俩一起拿它来做游戏。
从此以后,当两姐妹又为玩具争吵时,大人才真的可以以“两个人可以一起玩啊”来劝诫她们了。
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1~2岁的音乐教育应以听与说为主,听的方面首重音乐环境及音乐欣赏的提供;说的方面,此阶段幼儿开始学说话,父母或照顾者在和幼儿说话时,应注意语言的节奏性,声音力求清晰,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而幼儿若已会唱歌,可让他和唱片或录音带一起唱。
2~3岁的幼儿喜欢反复听同样的曲子,唱同样的歌,对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和乐器深感兴趣,常随音乐做出各种动作。因此陪他念儿歌、拍手、踏脚、边唱边动,提供唱片或录音带给他,让幼儿接近音乐并喜欢音乐,是此阶段音乐教育的主旨。
一、创造力萌芽的时期
到了3岁时,大部分的幼儿已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稳固的自我概念,大肌肉动作稳定而协调,走路脚步稳定,能跑、跳、冲,并从跑、跳的体能活动中,得到相当大的乐趣,肢体动作相当成熟流畅,而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有另一番天地。助长幼儿的唱歌能力,他们能依音乐的节拍唱歌,并做简单的韵律活动,他们也喜爱敲打节奏乐器,如:
鼓、手响板、铃鼓、手摇铃、木鱼等。
此外,3、4岁之间是幼儿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这个年龄的幼儿打架的机会似乎很多,实际上幼儿们正在不断的冲突之中,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进而了解人我之间的关系。
到了接近4岁,孩子更爱玩语言游戏,爱造新的词汇,更爱念荒唐的儿歌和颠倒歌。而且喜欢不停地问:“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什么时候?”此时他们已具备相当的音感及节奏感。而且想象力丰富,表现欲强,是创造力萌芽的时期。
二、团体活动中的乐趣
到了3、4岁,除了在家中和父母的说、唱、游戏之外,也可在幼儿园的团体活动中得到许多的乐趣。如以游戏的方式设计适合3、4岁幼儿的音乐课程,让幼儿在游戏中经由语言、动作及节奏乐器去体会音乐中高、低、长短、快慢、强弱的节奏。
1.有利于幼儿音乐基本能力的培养
3、4岁的幼儿,其音乐的表现常是一边唱一边跳或一面唱一面敲奏乐器的形式。因此,幼儿音乐游戏的内容以歌唱、韵律活动及节奏乐器等综合性的活动较适合幼儿。
所谓歌唱,并不是指声乐方面的训练,而是以满足幼儿唱歌的欲望,丰富幼儿的生活为主。韵律活动也是以配合音乐做大肌肉的活动为主。如:走、跑、跳、摇动手臂、摆动身体等。让幼儿在活动中享受音乐所给予的快乐,培养全身的表现力,使幼儿的精力能经艺术行为升华,而不是漫无目的的乱跑、乱动。敲奏乐器亦不是指敲奏技巧的训练,而是一方面满足幼儿敲击的欲望,另一方面在敲奏中认识乐器的声音,培养音感。
2.有助于创造力的启发
一提到创造力,大多数的人都会联想到作家、艺术家、舞蹈家和音乐家。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创造能力。3、4岁正是创造力开始萌芽的年龄。因此,幼儿音乐游戏应提供一个充满爱、欣赏和接纳的学习环境。在活动中,鼓励孩子编故事,并允许孩子将所编的故事自由发表出来。允许孩子即兴地使用乐器,自由地敲出各种快慢、强弱的音响,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鼓励孩子试着用视觉、嗅觉、味觉或触觉来认识这个世界。音乐游戏兴趣与创意的培养,不是偏重音乐技术的指导。一些简单的活动,往往也是最具创造意义的。
三、给父母的建议
如果您想为家中3、4岁的幼儿选择幼儿音乐游戏,请不要急切地想看到幼儿音乐能力的表现,更不要要求在弹奏技巧上立竿见影。应该注意地是,他是否能与人和谐愉快的相处,能否在团体中愉快地享受唱、跳或敲奏乐器的快乐。可别让孩子在未享受音乐之美之前,先饱受学音乐之苦哟!
小熊还剩几头?
提到加、减,是不是马上令你联想到一本抄写整齐的数学作业? 而今,这样的学习已经渐渐被淘汰了,专家们认为。要教孩子数学,最好是透过孩子日常生活体验,而不是死板地填鸭。因为数学毕竟是一种用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
数学很好玩的,信不信由你。专家建议,让数学成为家庭中亲子共玩的有趣游戏。不过,在开始之前,请先确定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具备下列七项能力。
一、他(她) 是不是已经……
1.了解基本的数学用语
包括:比较大、比较小、比较多、比较少、一样、不同、太多、不够、再多一点、再少一点、最多、最少、最大、最小、全部、加起来、拿走一些、等于……在日常生活的亲子对话中,便可吸收到这些概念,如:“餐桌上的碗筷是不是刚好每个人一份? 我们来数数看。哦!多了一副,把它收走。”或“盘子里有三个橘子,你可以拿最大的吃”。
2.会分类
具备辨别同类与不同类的能力。例如,会分辨动物和水果,或将动物分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等等。
3.会一对一配对
这是进入数数儿的必经步骤。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训练一对一配对的机会,一个碗配一把汤匙、一个杯子配一根吸管等等。
4.会数数儿
依顺序从1数到10。
5.会认数字1到10
6.了解数字的含义
例如:数字“5”代表5件东西。
7.了解数字保留概念
即5支铅笔不管如何排列,它们的总数永远不变。
二、生活中的简易加减
具备上述能力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尝试简易的数字加减了。刚开始的时候,只要用口述的形式就可以了,不必一本正经地写式子。例如:
1.带他到农贸市场购物
请他帮忙从架上取3瓶汽水、1瓶酪乳——这样一共有几瓶? 陪他一起算,指一个,数一个。
2.请他帮忙分配饼干
一个人两块,两个人共需要几块?
3.请他帮忙晾衣服
递给妈妈两只袜子,再一只? 黑色袜子有几只? 白色袜子有几只? 黑色袜子和白色袜子加起来共有几只?
4.利用孩子的玩具来玩数数儿
如:小熊们在睡觉,一头不小心掉到床底下,床上还有几头小熊在睡觉?
5.亲子共唱
含有数字的儿歌是学习数字概念的好题材。如“两只老虎”、“数青蛙”等。
6.以不同方式问问题
如:哪一个数字比5小1? 5拿掉1是多少? 如果我有5颗糖而你有4颗,谁的糖比较多? 多多少?
三、学习数字
1.数字列车
数字列车可以让孩子“往前数”或“往后数”,学习简单的加减,例如:2加2就是手指着2,再往前数两格;6减4就是手指着6,再往后数4格。
2.学习数学符号
当孩子会写数字,也懂它的意思时(通常是在4至6岁),他就能学数学符号了。
解释符号的意思给他听,并且帮他了解不同的符号也许代表的是相同的意思。如:
“+”表示加、和;
“-”表示减、拿走、差;
“=”表示等于、总共、加起来是。
四、让数学变成游戏
父母们在家可以自创一些游戏,来训练孩子对数字的认识,并增进亲子感情。
例一:农家乐
假装今天是市集的大日子,农夫要带一些牲口去集市卖。
请孩子把玩具动物依照种类来分,如牛、羊、猪各分一堆,再请他帮忙数一数每一种动物有几只,总共又有多少只。
然后,每一种动物挑几只用货车载到集市卖。问他总共要卖几只? 牛几头? 羊几只? 猪几头? 每一种还剩几只?
类似的技巧也可以应用在其他游戏上。如买菜、“扮家家酒”,可练习分辨水果、肉类、罐头等不同种类的食品,也可练习加减。也可以用孩子的玩具车来赛车,依车子的厂牌或颜色分类,而有的车子翻了,有的跑输了。
例二:掷骰子,数数儿
自制两个骰子,用圆点或文字来表示数字0到5,两个骰子一起丢,可练习加法。也可以再做一个6到10的数字骰子,来练习减法。
五、动动脑
给孩子一个好的开始,原则在由浅入深,并且随时有着游戏的心情。
1.范围
先将范围限制在1到10,等到基本数学概念的运用十分成熟以后,再介绍比10大的数字。
2.图示法
多多利用图示法来解说数字的加减。
3.由浅入深
用词由浅入深,务必使孩子完全了解。如:先用和、总共、拿走来表示+、=、-;等孩子大一点,再用正式的语汇加、等于、减。
4.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不贪多,解释每一个步骤,并聆听孩子的反应。
5.别忘了介绍0这个数字
6.不强迫
最好不要强迫孩子,以免急功心切,反而揠苗助长。
7.有耐心
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不责备,多鼓励,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