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中原大乱,各藩镇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立,大一统的国家变得四分五裂。这时候远在北方以北的契丹人趁势而起,和中原相反,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辽国。
辽国真是太幸运了,因为中原战乱不断,所以很多中原人都携带着财产偷渡到辽国来躲避战乱。那个时候辽国和中原各国都没有签署遣返条约,所以这些偷渡客就留在了辽国成为了合法的——奴隶。
大辽国很高兴,想当年都是派兵去中原抢劫才能弄到一些金银、丝绸、药材以及其他很多大辽生产不出来的物资。那时候中原统一,战斗力还很强悍,政府为了减小边境战乱的损失把大批的边民连同他们的所有财产都迁移到内地,所以辽国人到中原抢劫一向是收益低风险高,有时候甚至得不偿失。这下倒好,中原人自己携带着财产来大辽国了,这可真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啊!
大辽很热情的接待了他们,顺道把他们的财产也都接收了过来,然后发配他们去当奴隶。奴隶就奴隶吧,苟延残喘也好过在战场上给人当炮灰。这就是当时很多中原人的想法。
大辽就这样爽了好多年,可是慢慢的就不爽了,确切的说是不像以前那么爽了。首先以后偷渡到辽国的中原人携带的财产是越来越少了,没办法,都被各地的军阀们搜掠去了,能留给辽国人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这还不是事儿,就算你带的财产少,你人来了也行,大多数中原人都是有手艺的,就算没手艺也能当个壮劳力,为大辽的和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来辽国的中原人是越来越少啦,因为中原的局势正在慢慢的变得稳定,诸多的节度使经过一轮轮的战争变得越来越少,个别的节度使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形成了几个节度使成立了大国的局面。这几个大国经过连年征战,虽然战斗力很强悍,但是国力相当虚弱,于是纷纷休养生息。
中国的老百姓啊,是世界上最可爱的老百姓,只要有口饭吃、有个安乐窝住,他们就不乐意折腾了。所以他们就不再迁移到辽国,纷纷在自己的国家安居乐业,日子虽然苦,但是至少实在自己成长的土地上生活。
这下子辽国大爷们可不爽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对中原人有着深深的依赖性。以前中原人络绎不绝的来辽国,他们视之如草芥,相当的不珍惜,即使他们很依赖中原人,于是辽国人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有一天,辽国的皇帝下令,把上次给朕酿酒的中原人叫过来,我的酒快喝完了。手下人出去看了看,回报说,对不起,您还是换人吧,那个人死翘翘了。皇帝问,怎么就死了?手下人说,被他的主人打死了。皇上很郁闷,连口酒都喝不好。
算了,不喝酒了,把上次给朕打造兵器的那个中原铁匠叫过来,朕要再打造一把兵器。手下人出去看了看,回报说,对不起,您还是换人吧,那个人死翘翘了。皇帝问,怎么又死了?手下人说,被他的主人累死了。皇上很郁闷,连个好兵器都得不到了。
算了,不打兵器了,把上次给朕烧菜的那个中原厨子叫过来,朕想吃顿好的。手下人出去看了看,回报说,对不起,您还是换人吧,那个人死翘翘了。皇帝问,这次是怎么个死法?手下人说,被他的主人饿死了。皇帝很郁闷,堂堂一个厨子,居然被饿死,死得还真是不够体面。
皇帝很郁闷,下令以后要对中原人好点儿,现在中原人不来了,开源之路被堵上了,只能从节流上想办法了。
这个命令真心好,大辽籍中原人的死亡率迅速下降。
于是皇帝下令,把上次给朕治感冒的中原大夫叫过来,听说他很会按摩。手下人出去看了看,回报说,对不起,他死了,而且他的手艺只有他自己会,您想换人都没得换。皇帝很生气,老子不是下令对他们好点儿嘛,怎么还死?手下人说,积劳成疾,重伤不愈,对他再好也活不了了。
皇帝这下真心郁闷了,看来真是节流还是不行,治标不治本,还是得开源。
于是辽国皇帝就给赵国和秦国皇帝送去国书,说咱们开放边界,让契丹人和汉人可以自由往来吧。两位皇帝都是一个回答:想得美。契丹和汉人是不同的民族,历来也没有在一起过,你们是想让契丹人渗透进中原吧?契丹皇帝说,不是,我就是想要些中原工匠。赵国和秦国的皇帝说,想得美,我还想要呢。
辽国皇帝说,那这样吧,我们采取人才引进计划,我们给钱。赵国和秦国皇帝说,我们不缺。
辽国皇帝做了很大的努力想和平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发现得不到,秦国和赵国都以为他包藏祸心呢,其实他就是想维持自己安乐的生活。
辽国皇帝不爽了看来跟着俩兄弟缘分还没到,不仅是不打不相识,而且是不打不识相。来人,给我抄家伙。
于是辽国皇帝带人浩浩荡荡地南下了,虽然说赵国和秦国都是连年征战,但是好像赵国更有钱一些,那就先揍赵国吧。
中原连年征战,征战的结果除了把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打的七零八碎、后来勉强拼成了四分五裂,还把中原各国的战斗力给打上去了,而辽国自从统一了契丹之后就没怎么打过仗,所以大辽在赵国结结实实地碰了个钉子。
大辽皇帝一看,这不科学啊,得,还是先去揍秦国吧。
我滴个乖乖,秦国当时在中原已经算得上第一军事强国了,只是国力积弱,才不能够继续扩大版图。在赵国碰了钉子的大辽去打秦国,那只能是踢上了铁板。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给我调精锐部队来,继续给我打……赵国。精锐毕竟是精锐,在中原与人斗的赵国人还是拼不过在草原上与天斗的契丹人,赵军失败了,但是契丹也只是惨胜,胜利了也非常惨。
最后两国修好,辽国说你每年给我进贡点儿粮食、药材、丝绸、工匠什么的我就不打你了;赵国说,粮食药材丝绸都好说,工匠没有。辽国说,那物资得加倍;赵国说,那不如继续打吧。
谈判就在这种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中进行这,你要一块,我给八毛,最后九毛成交。谈判说白了就是博弈,双方都凑活凑活就得了。
签订和平条约以后,大辽很是高兴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大辽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赵国日益不变的供给慢慢发展的不可调和以后,大辽就坐不住了。
但是大辽实在是个有个性的国家,不知道是当年打仗他们也打怕了,还是这个国家的政府本来就守信用,说不打仗就不打仗,继续通过谈判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但是成果在和平的基础上已经没有扩大的余地了,怎样才能既不开战,又能扩大战果呢?大辽很是费了一番功夫,最后打了个擦边球。
大辽说,我们当年是说不打“仗”了,大仗不打,小规模的战斗还是可以有的嘛!这样吧,咱们每家出一千人来打架,你打输了就给我工匠若干、物资若干;我打输了就给你牛羊马若干。
赵国皇帝说,架可以打,物资也没问题,工匠免谈。
大辽皇帝想了想说,那好吧,但是打架不能是以输赢定输赢,必须得是以生死定输赢。也就是说,双方都不能认输,只有一方的一千人全死了才能分出输赢。
这个提议真是让赵国整个朝廷都哗然了,那可是一千条人命啊,不是一千头猪,说死就得让他们死?赵国的大臣们没一个同意的。
但是辽国人就是认死理,一点儿都不妥协,有死无生。
赵国的大臣们没办法了,只能如实上报给皇帝,希望皇帝能以整个帝国的身份来下国书,拒绝这件事。
但是令大家出乎意料的是,赵国皇帝居然同意了,答应辽国以命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