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家长很快就发现了两个人在进行非常公平的友好切磋,为了两家和谐相处,所以他们搬来了桌椅板凳、端来了茶酒点心,坐在一起开始聊天。
问:你们为什么打架啊?
王小胖答:他问候我全家。
问:你有吗?
林大答:木有。
王小胖说:他说谎。
问:谁先动的手啊?
王小胖答:我。
问:就算他问候你全家,你就非得打人吗?
王小胖辩解,被忽视;林大疼的龇牙咧嘴,其实是为了掩饰笑容。
问:你为啥下手这么重?
王小胖答:他下手更重。
林大说:我没还手。
王小胖说:他打我肚子。
林大说:我没有。
最后林大被认为是打不还手的好孩子的典型,王小胖被认为是骂不还口只动手的坏孩子的典型。
林大只是皮肉伤,回家擦了点儿药酒,脸肿了好几天;王小胖回家直喊肚子疼,到医院做了个全身心的检查,肋骨断了一根,肝脏破裂。
所以林大将军现在不着急动手,你打过来再说,反正进攻并不意味着胜利,我又不怕你。说到底,楚军并没有必要怕赵军。
林大将军就这么耗着,耗呗,反正我是守城的,反正我援军快到了。
林将军想耗,梁将军可不想了,于是在第三天的中午楚军正吃午饭的时候,赵军又一次冲锋了,一样的抛石机,一样的云梯。楚军还在吃饭,他们看到赵军的军营里还在冒着炊烟,一切,不都一如往常吗?
可他还真就不如了!
赵军的云梯队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停下操练,而是继续狂奔到宛城下,搭上梯子就开始往上爬,而且抛石机不停,城下还聚集了不少弓弩手。
从赵军踏进楚军弓箭射程的那一步起,楚军就响起了警报,站岗的士兵一边喊人一边搭弓射箭,被安排在城墙上不许下去的士兵也扔下饭碗投入战斗,同样扔下饭碗投入战斗的还有林将军和他要求不得出军营的士兵们。
楚军的反应,还真是快啊,一般来说被欺骗的一方应该从赵军正式攻城的时候就兵败如山倒的。可是楚军尽管被麻痹了,但是还能迅速做出应对,实在是难能可贵,对吧?
这是军队的基本素养,楚军能做到这一切也是理所应当的,没什么值得称赞的。
由于楚军的大意,等林将军和大部队冲上城楼的时候,已经有数十名赵军士兵顺着梯子爬上来了,而且他们毕竟是在西边和秦人打过仗的,战斗力就是比楚军强,这几十个人居然打退了城楼上的楚军一拨又一拨的攻势。虽然赵军也在死人,但是始终没有被全部赶下城楼。
楚军防御并不逊色,怎么会被赵军爬上城楼呢?双方距离两百步,很远吗?我们按照一步一米的距离算,双方距离两百米,两百米外全速跑过来,也不过是二十几秒的事。
楚军的战斗力虽然不如赵军,但是几十个人都杀不完,实在太逊了吧?
当然不是,一来城楼上本来就狭窄,楚军没办法发挥自己局部以多打少的优势;二来最初登上城楼的几十人很快就被杀完了,他们再骁勇善战也是人生父母养的,城楼上杀不完的,是前赴后继又爬上来的。
城墙上面很窄,双方都只有几百人在上面砍来砍去,林将军很不爽,我楚军只有这点儿战斗力?一定是场地不行。
正门正在直面赵军,所以林将军就从左右两门派出骑兵,迂回到正门来支援。赵军也是有骑兵的,楚军快到正门时,赵国的骑兵就迎了上去,活生生把楚军的骑兵又打回去了,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依然是双方都只有几百人的城楼。
林将军很郁闷,我这么多人没有用武之地啊,太憋屈了。不过很快他就不郁闷了,因为他的人有活儿干了。
临近黄昏,赵军的抛石机又向前推进一百步,开始抛点燃的火球了。
赵军的抛石机一直抛的都是石头,现在抛的却是坛子,坛子里装着火油,坛子口被浸了火油的布堵着,点燃了布被抛进了宛城;坛子着地就碎,火油溅出来就是一大片火,宛城的木质建筑、部分粮草等易燃物迅速着火,这可是楚军始料未及的。
天,迅速黑了,火光照亮了城楼,双方还在激战,城里的楚军正在四处灭火,因为准备不足,火势很难控制。
从中午一直打到了半夜,这时候明眼的楚军突然发现,远处的康城也闪亮着火光,难道是看错了?越来越多的楚军看到了火光,于是赶紧报告给林将军,林将军派出军队驰援康城,但是他们到的时候粮草已经燃烧殆尽,赵军早已不知去向。
梁将军也很快收到精锐团得手的消息,于是悄悄下令撤退。城下的弓弩手掩护,城楼上的赵军边打边退,然后掏出身上的绳索,用三叉勾勾住城墙跳了下去,迅速撤退。动作慢的赵军士兵,当然就只能永远留在城楼,或者城下了。
这一战,精锐团受伤五十多人,但是一个没死;攻城的士兵可就不那么幸运了,死了两千多人,尤其是最早爬上城楼的,都是力竭而死。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个打胜仗。
当然,楚军并不这么认为。林将军很愤怒,赵国人太不地道了,你说你们跑过来一个叛将,我们在积极配合你们查,又没不讲国际社交礼仪,你揍我算什么回事?
将军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早在赵军在城下扎营时,林将军就已经通报了皇上;赵军的兵力增加了一倍,林将军直接请求援军了,皇上也很给力,援军已经在路上了。
大火一直烧到了第二天中午,烧掉了不少粮草,不过因为连年和平,康城的屯粮非常多,烧掉的只是明仓,还有很多暗仓被保存下来了。损失是有的,但是未伤及筋骨。
赵国人,你们想打仗是吗?那就来吧,趁皇上的圣旨还没到,先讨回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