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当中的汉朝既不是世袭制也不是科举制,而是有自己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察举制说白了就是推荐制。太守、州牧、九卿等二千石以上的高级领导干部看谁有才,看谁顺眼就把他作为孝廉或者茂才(即秀才)推荐给朝廷,经过上级考察合格后,就可以出来做官。
光忙着推荐别人,自家的孩子咋办?放心,这点朝廷早就为他们考虑好了。凡是任期满三年的高级领导干部(二千石)的公子哥儿可以走“绿色通道”自动获得晋级资格,连一般待定、考察程序都免了,这种人性化的照顾措施叫任子。
因此,像曹操这样的高干子弟完全可以在体制内沐浴着阳光雨露健康快乐地成长,然后坐上官场直通车,当个幸福的官二代、富二代,别人只有眼睛冒火的份儿。
虽说有优惠政策,但令人奇怪的是,曹操似乎并不想走“绿色通道”实现快速就业,成年后的他不再斗鸡遛狗,而是开始结交天下名流,因为他是个有远见的人。曹操明白,靠走后门得来的乌纱帽是没什么含金量的,也是为士人所鄙弃的。即使依靠任子当上了官,那些士人照样敢骂你这个关系户没文化。在这些人眼里,真正受大家尊重是经过正规途径(被人察举)步入仕途的官,其他的都是歪门邪道,不值一提。
曹操想得到大家的承认和尊重,但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的家庭成分不太好。在东汉,最受欢迎的是读书人(士人),最牛气的是世世代代靠读书做官的士族,像在当今社会广受欢迎的商人、大款、暴发户等,在当时虽说衣着光鲜,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却被广大士人鄙视为没文化、没素质的下层人,不受欢迎。其余的像农民、雇工等群体,历来都是弱势群体,是被压迫的对象,要想出头那就更不容易。
东汉的士人虽然不掌权,但掌握舆论,他们瞧不起你,就是社会舆论瞧不起你,而曹操的短板就是出身不大好,不是书香门第不说,他父亲曹嵩拜宦官为干爹,就常常被人嘲笑,人前人后矮三分。虽然汉末的政权为宦官所掌握,但舆论却为进步的知识分子(士人)所掌握,这些士人普遍都有那么一点点道德洁癖,鄙视权贵。
有钱有势又怎样,小时候可以嚣张一点,长大了要想士人买账好像也不现实。因此,曹操多少是有点自卑的,所以,他需要通过结交天下名流来抬高自己的身份。
东汉用人取士实行的是察举制,一个普通学子要想被领导看上的可能性跟买一张彩票就中千万大奖差不多。比方说,举孝廉,一个郡一年就一两个名额;举秀才更难,一个州一年才一个。那时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大体对应现在的省、市、县。也就是说,要想被举为孝廉,理论上你应该是郡里的第一名,相当于现在的市高考状元;如果想被举为秀才,你应该是州里的第一名,相当于现在的省高考状元。关键是那时虽然有考试,却没有科举,名额又那么稀缺,如此低的中奖率,一般群众只有重在参与了。
当官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出路终归是有的,只要你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任何一个:一个叫关系,另一个叫名气。所谓的考试,走走过场而已。关系我就不多说了,关系户从古至今都是受特别优待的。那没关系的咋办?就看名气了,如果你的名气如雷贯耳、威震四方,领导自然对你另眼相待;可如果你没名气,领导怎么认识你?领导不认识你是何方神圣,凭什么推荐你?因此,名气很重要,不管是美名还是虚名,只要有就行。
接下来有个问题,名气从何而来?答曰:炒作。怎么炒作?答曰:炒作也就是包装。那时候没有电视、报纸,没有网络、收音机,靠玩艳照门、诈捐门、炫富门等搏出位估计是没戏的,要解决问题只能去专家门诊,找权威专家给你包装一下。这样看来,经过那些忽悠大师之手包装出来的东西,其实就像今天的月饼,里面的材料都差不多,但换上精致的包装,立即身价倍增,可以卖个大价钱。
汉末的文人虽然是弱势群体,但可以通过清议控制了舆论。所谓的清议,就是一大堆文人聚在一起,一边喝茶聊天,一边议论朝政。有些清议界权威专家专门品评人物,吃起了职业饭。他们随随便便点评你一下,就能让你麻雀变凤凰或者凤凰变麻雀,其威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在我看来,品评人物其实和算命没什么两样,清议专家和算命先生没多大区别,只不过算命先生服务对象比较广泛,从街头百姓到皇帝(汉末的皇帝信这个),只要你敢信他就敢忽悠;而清议大师专门忽悠那些想出名想疯了的文化人,且清议大师们的工作流程大致也和算命差不多,无非是先看看人的五官长相,然后问上人家几句姓名、年龄、籍贯、文化程度、工作经历、技术特长、兴趣爱好、人生理想之类的东西,最后根据忽悠原理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这样对一个人的包装工作就算完成了。
所以,在东汉,有大师出面帮你炒作、为你造势,想不红都难。曹操深深懂得出名要趁早的道理,所以,他也急迫地需要得到大师们的点评。在当时,何甬、桥玄、许劭都是清议界的大腕,要想扬名立万,至少要拿下其中的一个。当然,曹操的目标还要远大一点,三个大腕他都想去公关一番。
曹操先找到了何甬。何甬的专业特长就是观察、评论人物。何甬的算命水平究竟如何不好说,反正名气很大,群众反映良好,在朝野很有口碑。于是,无数有志青年不辞辛劳、千里迢迢找到心目中的偶像,就想对他说句“大师,求求你,表扬我吧”。
很有名气的算命先生何甬见到了很没名气的曹操,经过目视、提问、交谈等一系列环节了解下来,不由得对曹操刮目相看,评论道:“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汉家就要灭亡,能够安定天下的,只有看这个人了)!”能得名家如此点评,曹操自然喜出望外。
其实,欣赏他的不止何甬一个,桥玄对他也是高看一眼。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历任县功曹、国相、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度辽将军、河南尹、少府、大鸿胪、司空、司徒、尚书令、太尉、太中大夫等职。光看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职务,就知道他是一个官场上的成功人士。从地方官到中央大员,从文职到武职,从虚职到实职,他都干过,在宦官当道的年月,能做到如此程度实在很了不起。
俗话说“牛人常常有牛运”,事实也是如此。作为官场达人,桥玄是比较幸运的,不管他有什么错,哪怕被人踩倒,都能很快爬起来,拍拍尘土重新上岗。更绝的是,有次他犯罪,被派去城墙砌砖头。按说,等他服刑完毕,他的政治生命也就完结了——一个劳改犯能有什么好前途呢?可这个桥玄关系实在不一般,他前脚刚刚出狱,后脚就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去了——升任上谷太守。真是福星高照啊!
作为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桥玄除了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外,业余时间还兼职给人算命(品评人物)。事实上,他做得最成功的不是当官,而是算命。虽然算命属于封建迷信,是糊弄人的东西,但没办法,那年月人们买产品(包括政府聘请员工)都喜欢看包装,都吃这一套,所以一直很流行。
高级干部亲自给人算命,影响力自然不低。这样的名人,曹操当然不会放过结识的机会。他主动拜见桥玄,照例对他海阔天空地畅谈了一番人生理想、天下大势等高深莫测的问题,结果桥玄对这个小青年不由得刮目相看了。他像当今选秀评委点评自己坚决看好的选手一样,给出了宝贵的专家鉴定意见:“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如今天下将要战乱,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
能得如此评价,你就是我的天,我的地,我的知己。两人一见如故,遂成为忘年交(桥玄比曹操大46岁)。
可能实在是太看好曹操了,桥玄接着对这个年轻人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见过的所谓名人多了去了,大多数都是过度包装的产物,有名无实,没有一个像你这样有见识。后生,你要把握好机会,好好努力哦。我已经老了,愿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
这里要说明一点,在《三国演义》里,作者把桥玄与乔国老混为一谈。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为突出曹操好色,借曹操之口说是桥玄临终遗言“愿以妻子为托”,因此,曹操打赤壁之战的目的就是图人家两个女儿的姿色。这就比较恶搞了。
其实,桥玄如此表白,无非是希望曹操得志以后,在动乱岁月里照顾一下自己的家室而已;何况史书上并没有说他有两个女儿,也没有说他的两个女儿是二乔。即使他有女儿,其年龄也比曹操大(因为桥玄比曹操大46岁),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战之时,至少已是奶奶级的人物。曹操再好色,也不至于见到太婆也如饥似渴啊。事实上,二乔那时才二十多岁,分别嫁给了年轻的孙策和周瑜,她们的父亲被人称作乔公。由此看来,此乔公非彼桥玄。
能得桥玄如此高的评价,应该可以了,但曹操认为还不够,还应该去找一个人,这人就是许劭。许劭这个人很怪,虽然名气大,却不喜欢做官,官府真心聘请他也不干,他一心一意就做一件事——搞社会调查,然后发布排行榜,谁是绩优股,谁是垃圾股,谁是成长股,都写在榜单上。通常在每月的初一,他会把本地的人物又拉出来重新点评一番,谁行情看涨,谁行情看跌,一目了然,这叫做“月旦评”。这可是权威发布,而且与现在流行的各种排行榜相比,人家那可是免费的,无需赞助。所以,当时的人们都有一个共识:要出名,找许劭!
曹操自然也想得到许劭的赞誉,即使不赞美,给句公道话也行啊。当曹操怀着急切的心情找到心目中的偶像,满心希望他赞美自己几句,然后自己光荣上榜,享受万人的敬仰时,结果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那个许劭实在太古怪,他表情很冷漠,惜字如金,对曹操不予评论。
“太不给面子了吧,我不辞辛劳大老远地赶来,恭恭敬敬又是请客又是送礼的,竟然让我吃闭门羹啊。何况,那么多评委都看好我,你为什么不发言?不管你当黑嘴也好,当毒舌也罢,好歹给句话啊?文的不行,就来武的,你不说,那就让拳头说话。”曹操心想。
好汉不吃眼前亏,深知暴力哲学厉害的许劭终于开口了。不愧是业内大腕儿,金口一开,字字珠玑,且千古流传:“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意思是说,我看你这个人啊,在太平世道是一个贤臣;在混乱年月是一个奸雄。真正的酷评,可谓一针见血啊。
许劭先生一生为无数人看过面相,做过鉴定,准确率有多少实在不好说,但我认为,这次是他看人最准的一次。要知道,那时的曹操还是个小青年,许劭先生仅凭肉眼观察就能准确预测出此人的就业前景(能臣、奸雄),还能预测到遥远的将来此人可能是个野心家,真是不简单啊。相对而言,桥玄、何甬的眼光就差远了,只看到了曹操的优点,却不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运动的,而人是会不断变化的。
“不管是贤臣还是奸雄,都必须有本事才行啊,这样看来,许劭还是很看好我的啊!”得到权威专家这么一个宝贵的鉴定意见,虽然结果是五五开,曹操还是很满足的,大喜而去。
当时的曹操并不是野心家,只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想当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真正的好官,他很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20岁的时候,曹操被保举为孝廉,这是他在官场迈出的第一步。正如许劭所说,如果在和平盛世,他绝对是个有料的人,成为一代名臣不是梦,但他不幸生在了乱世。许劭还说,乱世中的曹操是奸雄,乱世中的曹操也是治世之能臣。
在东汉,如果你被推举为孝廉,一般是先入朝当郎官,干上两三年,在皇帝身边混个脸熟,然后外放出去当地方官。如果在地方上表现好,再调回中央入朝为官。
曹操不是一般人,他的爷爷曹腾虽然挂掉了,但仍然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父亲曹嵩一直在朝廷里混,也是搞关系的高手。曹操要想上进,自然也得借点老一辈的光。不久,曹操入朝当上了郎官,之后经尚书右丞司马防推荐,担任洛阳北部尉。司马防这个人不太有名,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对他的儿子一定非常熟悉,此人就是在三国后期呼风唤雨的人物司马懿。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司马防是看好曹操的,他的儿子司马懿也是看好曹操的,不过,他更看好的是曹家的江山。
这是曹操第一次担任实权职务,但他起初并不想干,并不是他嫌官儿小,而是因为这个洛阳北部尉的确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在东汉,县尉是县官的副手之一,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大县设两名,小县设一名,而洛阳作为京师,当时是国际化的大都会,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每部设一尉,负责抓小偷、逮强盗这类的治安管理工作,地位相当于警察分局长。警察局长主管抓人审案,在任何时代都是个实权人物,但曹操担任的这个洛阳北部尉就要另当别论了。洛阳是京畿重地,和现在一样,不到京城你不会知道自己官儿小,随便一竿子打下去就有可能打倒一大片厅局级高官,而且这些高官个个是大爷,背景深厚、脾气火爆,实在不好惹,如果一不留神得罪他们,自己的乌纱帽怎么丢的都不清楚。所以,这个洛阳北部尉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苦差事。
虽然曹操钟情的是洛阳县令,但命运往往就是这样,并不是事事皆如人意,朝廷如此安排,不好干也得干,而且还得好好地干。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曹操到任后,先将衙门重新装修了一番,然后做了十多根五色大棒挂在大门口,反复声明禁令:有犯禁者,皆棒杀之(谁胆敢违反,打死再说)!
曹操够狠,但也有不怕狠的。似乎是上天有意要考验一下曹操的决心,几个月后,一条大鱼自己撞上门来,那个人就是宫廷大红人蹇(音同检)硕的叔叔。他因违反宵禁令,深夜独行时被逮了个正着。
蹇硕是小黄门,东汉的小黄门属于高级宦官,能爬上这个位置,也算是宦官中的成功人士了。小黄门负责在皇帝和后宫之间跑腿,两头讨好,两头吃香,是皇帝的心腹。除此之外,小黄门还有一项让人眼馋的特权——受尚书事。照现在的话说,他们除了给皇帝跑腿,还在中央办公厅兼职国务秘书,帮着起草中央文件(皇帝诏书)、处理国家大事,你说,这个位置要紧不?这个蹇硕由于在小黄门的位置上表现突出,后来还被提拔为西园八校尉之首的上军校尉,连大将军何进也得听他使唤。
曹操虽然生长在宦官家庭,却对宦官很不感冒——管他是皇亲国戚,还是张三李四,打死再说!许多人以此为据,认为曹操具有依法办事的精神,并由此推出曹操的治国理念是依法治国。其实,这纯属误解。要知道,曹操这么做差不多算是蛮干了,蹇硕的叔叔违反了禁令是不假,但罪不至死啊;即使他罪该万死,也不应该被曹操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