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要抓人问罪,张咨酒醒了,接下来他看到的是孙坚那张扭曲得快要拧出水的脸。大事不好,张咨想撒腿就跑,可一看周围都是孙坚的人,已经晚了。其实,从他进门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得罪老虎,能有什么好下场?
孙坚略施小计杀掉张咨,南阳郡轻轻松松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从此以后,他看上什么,想要什么,就可以随便拿,不用客气,也没人敢拦他。
杀掉了刺史,又杀掉了南阳太守,荆州差不多全是孙坚的地盘了,但他却不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久之后,孙坚带兵来到鲁阳(属于南阳郡)和袁术汇合,接着他把南阳交给了野心家袁术。孙坚之所以把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地盘让给袁术,是因为他还有许多事得仰仗袁术。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有专家认为孙坚是袁术的部属,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孙坚有自己的队伍,而且还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而且袁术只是后将军,孙坚是长沙太守,他们没有隶属关系,只是盟友,只不过孙坚这个人的政治头脑比较简单,而袁术的脑袋比较复杂,他时常利用孙坚。
袁术这个人虽然不真诚,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一做的。比方说,为了感谢孙坚给了他偌大一块地盘,袁术立即向朝廷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
不管怎样,孙坚总算是跨入了高级领导干部的行列,而破虏将军就此成为孙坚独家专用的代名词,伴随他威震四方。
孙坚和曹操一样,不是一个混日子的人。初平元年冬,尽管关东联军已经解体,讨伐董卓将是一场危险的独角戏,但孙坚在鲁阳稍事休整后,毅然决定孤军北上。出发前,他派长史公仇称(复姓“公仇”,名“称”),带兵去催促军粮,为此他还在鲁阳城东门外集合官属,设帐饮酒,给公仇称践行。
就在孙坚积极筹划讨伐董卓之际,危险已经悄悄降临。原来,董卓听说孙坚这个老熟人也要来对付自己,十分重视。他决定先发制人,派东郡太守胡轸引兵赴鲁阳迎战。当然,对孙坚的本事董卓还是知道一些的,所以,胡轸临走时,董卓免不了要好生叮嘱了一番:“别小看了这个孙坚啊,会打仗,也爱使诈,你们可千万别钻他的圈套啊。”
胡轸的先头部队抵达鲁阳城下,鲁阳之战正式开始。实际上,鲁阳之战严格来说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役,因为双方根本没交火,战斗就结束了。在这场战役中,孙坚只做了一件事——喝酒。打仗?没空。
在战场的一端,孙坚让将士们只管喝酒。只见远处尘土飞扬,孙坚却很淡定。孙坚淡定,但手下人却无法淡定,大家面面相觑,本能的反应是想跑进城,但他们看到孙坚却一动不动,而且从他脸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惊慌。他除了喝酒,还特意叮嘱手下人别轻举妄动,全当敌人不存在。
主帅都不怕,我们怕什么。淡定,淡定!气质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士兵——将军坚强,则士兵坚强;将军懦弱,则士兵懦弱;将军勇敢,则士兵勇敢;将军泰然,则士兵泰然。
先头部队一般都是骑兵领头,在那时相当于是机械化部队了,如果胡轸快速发动进攻,别说是孙坚一只老虎,就是喝酒的人全部变成老虎也不抵用啊。但等胡轸的骑兵来到孙坚近前,呈现在他们目前的却是一幅奇怪的画面——要打仗了,敌人却依然在喝酒娱乐,全当对手不存在。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围了,哪有这时还在醉生梦死的?搞不懂了,真的搞不懂了,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孙坚在使诈。
既然搞不清楚状况,只好继续观察。骑兵远远地看着,孙坚他们还是自顾自地喝着。虽然自己的骑兵越来越多,但胡轸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发动进攻,他总觉得孙坚故意示弱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
“冲动是魔鬼。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胡轸不断告诫自己。骑兵们屏住呼吸等待着。不一会儿,他们终于观察到孙坚的新动向了——这家伙酒足饭饱后,拍着肚皮不慌不忙地进了城。这一幕让胡轸傻眼了。孙坚真不愧是心理战专家啊,不战而屈人之兵。高,实在是高。直到最后,那个没喝酒的胡轸都一直如坠五里云雾之中,比喝醉了还糊涂,实在可怜!
同样是公款吃喝,袁术吃饭过后,啥事没干,空长一身肥膘,纯属标准的饭桶级野心家;而孙坚也吃吃喝喝,却吃出了水平,吓退了几万雄兵。
鲁阳之战后,关东联军已经解散,除了个别好斗分子(桥瑁和刘岱),都各自回家陪老婆孩子去了,而孙坚决定逆流而上讨伐董卓。临走前,袁术对他说:“你放心去吧,一切问题都不用你操心,我做你最坚强的后盾。”这当然是一句鬼话,但头脑简单的孙坚却当真了。
初平二年二月,孙坚率兵万人向梁东(今河南省临汝县)进发,直逼洛阳。出发时的孙坚自信满满,意气风发,但他想不到,失败已经在向他招手了。终结他的人名字叫徐荣,一个曾经让曹操等人输光老本,差点儿死过一回的人。
孙坚和徐荣第一次相遇是在梁东城外,估计是家里缺粮了,董卓正派徐荣到处抢劫,想捞一把就走。没想到,“江东猛虎”驾到,拦住不给通行证。既然回不去了,那就打吧。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次倒霉的是孙坚手下的颍川太守李涛,被徐荣活捉后,最后竟然被残忍地煮了。
第一次遇徐荣就吃败仗,真是晦气。没关系,咱们下场休息片刻,接着再来。但孙坚没有料到,徐荣是关东联军真正的克星,不仅克曹操,还克自己。中场休息之后,迎接自己的还是失败。
第二次战役是怎么开始的史书上没说,但结果却非常明确:孙坚的几万人根本不是凉州军团的对手,他们被包围了,孙坚和十几个骑兵突围逃出。孙坚常戴一条红颜色头巾,十分抢眼,眼看追兵渐进,他急中生智,脱下头巾,让亲信部将祖茂戴上以吸引敌人。祖茂被拉去当了冤大头,但却有苦说不出。没办法,谁叫人家是领导呢?
红头巾就是孙坚,孙坚就是红头巾,认准他,没错的,敌军于是掉头纷纷追逐红头巾。这下祖茂这个顶包人成了大红人,那些追兵见他比现在的歌迷还疯狂,那架势不追上他不算完。祖茂被搞得狼狈不堪,没办法,人家就认红头巾啊。直接扔掉红头巾估计是不行,摆脱危险的唯一办法就是找人接手,于是,他把红头巾套在坟前的一根烧柱上,自己迅速开溜。董卓的骑兵以为是孙坚在此,兴奋得把这个地方层层包围起来,最后发现自己上当了,这才撤兵悻悻离去。
孙坚和曹操都栽在了徐荣手上,不同的是,曹操失败后选择暂时撤退,而孙选择了坚持。他是一个真正的钢铁硬汉,面对困难他是不会退缩的。这样执著的人,幸运之神总有一天会青睐他的。
被徐荣打败后,孙坚一路收集残兵败将,准备伺机再战。董卓听说已经不行的老熟人孙坚竟然死而复活,立即以胡轸为大都护、吕布为骑督,命他们带着五千人马前往“迎接”——既然还没有把你打死,那就往死里打。董卓认为,孙坚经过徐荣这么一棒槌,已经半残废了,自己有两员大将,外加五千精兵,够用了。
吕布是很厉害的,胡轸也是很厉害的,两人加起来应该是无坚不摧的,但事实证明,在军事学上,一加一并不一定等于二,搞不好,一加一也会等于零的。因为董卓派出的是一个失败的组合,这个组合最失败的地方在于他们不团结。
说来这也是凉州兵团的老问题了。凉州兵团其实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铁板一块,它的人员构成很复杂,也是派系林立,山头众多。总体上看,它至少分为三派:董卓起家的凉州军团、兼并而来的丁原并州军团以及京师其他队伍。论地位,凉州军团是嫡系,其余的队伍为庶出。庶出的怎么能和嫡系的地位相比呢?而吕布恰好是前并州刺史丁原的手下,虽然经过努力成了董卓跟前的大红人,但领导买账,并不等于领导手下的兄弟也买账。像胡轸、李傕之流就常常仗着自己是凉州军团元老的身份耀武扬威,而且老拿有色眼镜看那些从丁原那里“转会”过来的兄弟。
团结就是力量,不团结,再强的战斗力也等于零。偏偏这支队伍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团结,出兵之前胡轸就放出狠话:“这次去,当斩一青绶,部队才会整齐纪律。”
东汉官员的公章属于迷你型,一般只有2.5厘米见方,和现在的私章差不多大小。公章上面会系一绶带,便于随身携带。吕布在董卓手下担任中郎将,待遇是秩比二千石。按政策,秩比二千石的官员使用的银印青绶。因此,胡轸口口声声所说的“青绶”其实就是指吕布。
还没打仗呢,张口闭口就要拿自己的人开刀,如此赤裸裸的挑衅,谁服你?你凉州军团的人不是爱出风头吗,你们要逞能,我们偏偏扯你后腿。吕布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可谓言行一致,有始有终。
不团结这仗还怎么打?可悲的是,这个胡轸从未意识到这一点,部队一出发,就注定是去演一场悲剧,而他就是悲剧的男主角。胡轸带队行到广城,这里离阳人县城只有几十里了,但天色已晚。按说,大家跑了一天的路,都累了,应该好好休息休息,然后再乘夜进兵,天明时分攻城。但唱对台戏是不分时间的,吕布这边的人很忌恨胡轸,想败坏他的好事。于是,吕布等人便怂恿他说:“阳人县城中的敌兵已经逃跑,我们应该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连夜追赶,寻求战机。不然,敌人跑光了,我们连人影儿都抓不到一个。”
胡轸联想到自己之前在鲁阳之战就是因为当断不断,错失良机,所以,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了,于是就下令连夜出发。到了阳人县城下,胡轸却发现该城根本不是吕布等人所说的无人守备,而是防备森严。想到既然无从下手,那就休息一晚再说。这时,乌鸦嘴吕布及时赶到,他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独家内幕消息:“不好了,孙坚带人打出来了,还不快跑。”
吕布提供的当然是个假情报,但黑暗中谁还管情报是真是假?羊群效应立即显现,逃跑成了大家保命的首选,胡轸的部队一下子不攻自乱。不过,吕布这个乌鸦嘴说得还真灵,孙坚还真的来了,不过是在看到胡轸的部队自乱阵脚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