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商人的最高境界
大商是商人的最高境界。根据是否具备成为大商的基因,我把商人分成了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奸商
奸商的主要特征是重欲,见利忘义。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私欲为核心,利字当先,只要有利可图,其他都不重要;一切以赚钱为导向,什么赚钱做什么,当然底线是不违反法律。那是不是奸商就应该彻底被“消灭”?当然不是。其实,奸商是很多人经商的必经阶段。生意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以赚钱为核心导向很正常。
第二种境界,儒商
儒商的主要特征是有责任感,有使命感,见利思义,有真正的人道精神。儒商推崇儒家思想,以儒家道德标准为经商理念,行动上遵循“利己利人,达己达人”的准则。能达到儒商境界也会成为不错的商人。不过,这样出色的商人也只能算是第二层次的,还没有达到商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三种境界,道商
什么是商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呢?道商!道商就是本书着重要讲的大商。所谓道商就是指遵循道家的思想理念从事商业经营的人。道商的主要特征是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经营企业。道商认为,财自道生,源源不断。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要想赚钱,就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规律,一切事情就变简单了,赚钱也就变得很容易,可以很轻松地赚取更多财富。
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被尊为道商之祖的陶朱公范蠡,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就曾凭借自己的努力三次成为当地的首富。而我们今天做的很多事都是在违背规律,以取利为核心,而以取利为核心只是小商的境界。大商则完全不同,他们是以取义为核心的。
什么叫义呢?简单来说,就是赢得人心。凭借赢得人心来做企业,这样的企业不管在哪里都会很厉害,都会受欢迎,都会赚到钱。我们今天谈大商之道,就是希望当今的企业家都能够遵循规律去经商,成为陶朱公那样的大商。
解惑:企业家要学习传统智慧
如何才能成为大商呢?这是很多企业家每天都在思考并为之纠结的问题。由于在全国各地巡回讲课,每天接触的都是来自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家,我发现,其实很多企业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这些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无法判断所学观点的正误
大部分企业家都非常好学,他们常常会通过参加各种学习班,来获取经营企业的智慧。可是,学习之余,他们也会发现,不同老师讲解的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到底哪位老师讲的才是正确的呢?企业家们感到非常苦恼。
难道是老师的讲解互相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老师,而在于企业家现有的知识面不够宽,或者掌握的资讯不够多。也就是说,本质在于我们对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不够了解。当对世界足够了解的时候,就会很轻松地分辨出来,哪位老师讲得更有道理,哪位老师讲的相对来说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对于存在此类困惑的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提升自己。
对员工很好,但是不被理解
“我对员工那么好,为什么他们总是不理解我的好意呢?”很多企业家经常忧心忡忡地向我抱怨,并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不过,我的回答也许会让各位失望:今天,作为企业家,作为老板,最好不要渴望别人的理解。因为一个真正顶级的高手,一位真正顶级的企业家,总是会主动理解别人。
身为老板,如果渴望别人理解,就会做得很辛苦。实际上,真正能理解别人的人非常少,而且大部分员工的立场和老板的立场不太一样,让二者做到相互理解非常困难。所以,老板不能苛求员工百分之百理解自己。
方法用尽,员工还是很难管
很多企业家跟我讲:“张老师,为什么我上了很多课程,学了很多方法,到头来效果怎么还是不明显呢?员工们虽然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改变,但是过了一阵子又会恢复原样,拖延、怠工等坏习惯还是一样不少。为什么现在员工就这么难管呀?”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员工难管这恐怕是当代企业经营中最突出的现象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答案是和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有关。今天,很多企业家去学习,心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怀着类似的想法:只要把课程学好了,就可以把员工搞定,就可以把员工管好。那么企业家们真的会如愿以偿吗?答案是很难。
经过多年深入的学习、研究,我发现:员工不是被管好的。真正顶级公司的做法是把员工的活力充分地激发出来,而不是去管理他们。所以,对于存在这类困惑的企业家来说,需要改变的不是员工,而是自己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去管别人,而是激活别人,让他们更有创造力,让他们主动地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才是企业家要做的事情。
这样的话,大家都会比较轻松,企业家不累,员工也不累,且充满活力。同样地,对公司的价值、对公司的结果、对顾客的价值都是最大的。
自己还是内心困惑不断
不少企业家都曾这样对我讲:“张老师,我上了好多课,学习了不少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为什么内心还是有困惑呢?”其实,出现这类情况并不奇怪。对于企业家来说,参加学习班的目的,如果只是学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一些策略和一些方法的话,那么自身存在的问题可能永远都消除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不是大家日常所学的一般知识,而是和一般知识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学习班的老师也很少给企业家们讲世界变化的规律。所以,企业家要想真正去除内心的困惑,同时把企业经营好,就必须要学一下老祖宗的智慧。而《道德经》就是老祖宗智慧的精髓之一。
自知者明:企业家研习《道德经》的原因
企业家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能了解自然的规律、宇宙的法则
学习《道德经》可以帮助企业家拓宽对宇宙真理的认知和了解。领悟了这些自然规律,企业家做事就能更符合规律,项目进展也会变得比较顺利。顺应规律,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发展。
清晰人生方向,柔软心灵
其实,《道德经》有很多章节都是在讲自我修炼的。比如,第三十三章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什么意思呢?能够了解别人的人可以称得上是智者,了解自己的人能够成为真正的觉悟者。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而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老子提倡人们要注重自身的修炼,而这种修炼恰恰是今天我们大部分企业家缺少的。
再如,第六十八章提及,“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意思是说,善于打胜仗的人,不会轻易被别人激怒;善于战胜对手的人,不会追求和对方正面交锋。因为交锋不是目的,获胜才是目的。而今天,喜欢跟别人挣出你我、分出对错、判断好坏,正是我们大部分人存在的问题。唯有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柔软,才能抚平内心的浮躁。所以,学习《道德经》非常必要,它可以让我们在价值观层面上实现质的飞跃。
能超越外在影响,回归本心
只有超越名利、财富等外在的影响,回归真实的本心,我们才能找到智慧的源头,才能开启自身的智慧。目前智慧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开启,是因为我们一直把思维的焦点放到眼前的既得利益、眼前的权力和眼前的财富上了。私欲遮盖了智慧开启的阀门,我们发现不了智慧的踪迹。所以,要想让智慧开启,就要降低自己的私欲。
对此,我国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早有论及。朱熹是儒学大家,但吸收佛学、道学的精髓,把儒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自成一派,叫作朱子理学。他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叫作“存天理,灭人欲”。正是这个理论引起了很多人的误解:朱熹太过分了他要宣扬天理,信奉老天也就罢了,还要灭人欲,让大家活得像个木头人,无欲无求,那还是人吗?咱们都是人,是人就有欲望,欲望能说想灭就能灭的吗?
其实,大家都误会了,朱熹要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他要讲的是领导者需要遵守的准则。为什么身为领导者就要存天理灭人欲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什么是天理?天理就是道,就是规律。“存天理”的意思就是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人欲就是人的欲望,人的私欲。“灭人欲”是对自己,要把自己的私欲、贪欲、对名利的追求全部去掉。这样,这个人做事才会公正,才不会被利益诱惑。这是对顶级企业家的要求。
消除自己的贪欲,满足别人的愿望,这样的企业家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学习《道德经》能够让我们不断地在这个层次上进行修炼。朱子理学讲的是理,理即天理,天理即道。朱子理学虽然属于儒家思想,也融合了佛家思想,核心讲的还是道。
能学会水性的领导力
很多人都喜欢“上善若水”这个词,但是实际上能真正理解其含义的人却非常少。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理解呢?《道德经》讲得非常清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真正顶级的善人,真正顶级的领导者,他会待在别人都不喜欢待的地方,这样才接近于道。道利于万物,但不加害万物。不和万物争,这才是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所以,想要成为顶级企业家的人士要遵循“上善若水”的法则。
正因为我们利于大众,给大众创造价值,却不和大众争夺利益,大众最后才会推举我们做领导者,认可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企业也才能发展壮大。这才是真正的领导智慧。而要掌握这一智慧,就需要学好《道德经》,把上善若水的品德修炼好。
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生活与生命合一,这才是未来企业家要走的方向,要达到的境界。而现在我们大部分人身心不合一,行为和精神不统一,内心和外在不统一,所以每天都过得很累。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老板每天忙忙碌碌,结果事与愿违,企业业绩却依旧停滞不前。努力不见成效,自己却累得要死。
能了解圣贤的品德,真正学会自然的法则和智慧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们可以了解圣贤的品德,研习真正正确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真正学会自然的法则和智慧。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会展现出新的光彩,我们的事业能获得新的成功,我们的企业也能顺利经营。
万经之王:《道德经》包罗万象
如何才能解除企业家心中的困惑呢?答案是研习大商之道。什么是大商之道呢?就是今天的企业家如何运用道家文化来经营企业。道家文化的核心是《道德经》,那么《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东西,为什么它能够帮助企业家经营企业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商的思想来源——《道德经》。
《道德经》论述的核心主题就是宇宙的根源——道。道包括了宇宙天地之至理,万物都被《道德经》囊括。《道德经》是一本体系宏大的哲学书籍,尽管只有五千多字,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为什么《道德经》这五千字可以包罗万象?因为它讲的全部是规律性的东西。老子从来没有讲过任何具体的东西,他都是透过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来阐述自然的规律。这就意味着,《道德经》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而且从应用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可以用《道德经》来解释。
当然,有人可能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道德经》确实做到了。这短短的五千字是怎么做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呢?
《道德经》对众多学科均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