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理财规划师之前,我曾在公司任职。那些年,我可谓“理财白痴”——尽管还没到发工资的日子,可我的银行户头早已空空如也。甚至,一年仅仅两次的奖金也被我用以填补每月的亏空。
在公司工作几年之后,我曾经问过一个热心储蓄的同事(她与我同时进公司):“为什么你要存钱?结了婚,老公会养你呀。买房子的时候也可以靠老公啊。要是人死了钱没花完怎么办?”现在想想,这些话真让我面红耳赤。由此可见,我虽然并非有钱人家的大小姐,却如此不谙世事。
不久,由于工作调动,我来到一个需要经常使用英语的部门,因此打算报一个英语口语能力强化班,但学费要2.4万元。我这才忽然发现自己没钱交。走投无路,只好找父母借钱,结果遭到一顿臭骂:“怎么你连这点儿钱都没有啊?”
我姐姐是个储蓄达人。她建议我说:“先开始每月固定存点儿钱再说吧。”从此,我方才走上储蓄之路。
尽管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可当存款在两年后达到8万元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我现在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在那之后,我又开始憧憬“什么时候能存到16万元呀”。
在本书里,我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剩下就存?那永远存不下来”、“没有目的也要存钱”这样的话,其实这全都是我的切身体会。
当我决意成为一个理财规划师而从公司辞职的时候,为数不多的存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5年前,购买电脑、传真机的费用要比今天高得多,而且参加理财规划师的培训课程的学费和花在书籍上的支出也不可小视。虽然我做了理财规划师之后,钱都赚回来了,但如果当时存款为零,那可真是万事开头难啊。在此,感谢我的姐姐。
在公开讲座等的场合,经常有人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职业理财规划师,你个人的财务计划是怎样的?”我的答案如下:
我家四口人,公公、婆婆、丈夫和我。丈夫和我都属于个体营业者,加入了国民年金。根据我们收到的年金缴费记录通知书估算,将来每年可以领到的年金数目很少,两人一共才14.4万元左右。这个数目连一个公司职员的厚生年金都不到;而且还拿不到公司给予的退休补贴。再者,我们每年的收入波动相当大。可以说,我们夫妇俩属于“高危人群”。
我们采取的应对对策就是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充电。通过不断学习,拓展专业领域,增加专业知识,以便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努力为顾客提供有效而可靠的咨询建议。如此,即便年龄渐长,或许依然找得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吧?这应该不单只是我的异想天开吧?
我家的财务规划的前提就是“处于工作状态”。只要有可能,我希望自己的工作年限可以尽量延长。当然,将来重病入院的情况也必须有所顾及。万一有一段时期无法正常工作,那该如何是好呢?考虑到这一点,我坚持每个月都存上一笔钱。
我购买的保险只有两种:死亡保险80万元和癌症保险。之所以仅仅购买了80万元的死亡保险,是为了防备万一我不幸离世,至少家里的房贷余款可以结清。
我的打算是,等将来房贷还完之后再降低死亡保险金额。
医疗保障方面,我的计划是用自己的积蓄来支付以后的住院治疗费用。因此,最近把医疗保险几乎都取消掉了,留下的只有癌症保险。为此每月支出的保险费为144元。
我的年龄恐怕比各位读者朋友们都要大些,又没有孩子,所以,今后没什么需要花钱如流水的人生大事了。手头的储蓄全部是为将来的医疗费准备的。
写到这里,会不会给人一种“我是储蓄达人”的错觉呢?其实,这并不值得夸耀,有好几个朋友在这方面都比我踏实勤奋,比我更富于计划性。
事实上,我试图坚守的仅仅只是书中多次提到的三个习惯罢了。只要能做到定期定额储蓄、不要在保险或贷款上无谓花钱、工作赚钱这三点,那么即使多花点儿钱去吃吃喝喝,也不必耿耿于怀。
养成这三种习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你不再被金钱所困扰。金钱这东西,你越不了解,就越容易让你惶惶不可终日。随着正确知识的增多,你为钱惴惴不安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少。
本书的定位属于“理财入门ABC”一类的初级读物。
如果朋友们能以此为契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理财之道,那我就已经喜出望外了。
在此,请允许我对来找我咨询的客户们、参加公开讲座的听众们以及杂志文章的读者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正是多亏了你们的帮助,我才能真切体会到30~40岁年龄层人们的所思所想,我的咨询建议才不至流于泛泛之谈。感谢钻石社的土江英明先生给予了我这个难得的执笔机会,并不厌其烦地为我出谋划策。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木村香代女士给予我如此丰富的宝贵意见。还要感谢千叶遥女士像马拉松陪跑员一样一直伴我左右。
借此良机,再次向关心我、鼓励我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读者朋友们的支持!
理财规划师深田晶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