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清军卷土重来,并有炮队助战,清海军司令萨镇冰派出六艘军舰协助张彪的陆军作战。清舰开炮轰击革命军,打了百余炮,没有一发命中。革命军开炮还击,才打了五、六炮,就有一炮打中敌舰,吓得敌舰开足马力,仓惶退出了战场。在陆上战场,清军在平地,革命军在山上,互有攻守,打了两个小时,清军渐渐不支,败退了下去。
18日这一天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双方才罢战收兵,革命军大胜而归。
19日黎元洪亲自到前线督战,他下令组织敢死队,共有1500人,攻击刘家庙之敌,贪生怕死的人不能参加敢死队。
早晨天刚亮,革命军即渡江直奔刘家庙,上午11点,步炮协同展开进攻,此时清军还未做好作战准备。革命军趁机连续进攻,清军则节节败退,其士兵惟恐丢掉性命,纷纷扔掉枪械逃跑,枪支、弹药扔得满地都是,连大炮也不要了。敢死队夺取了刘家庙,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这一仗,革命军的敢死队打出了声威,使清军一听到“敢死队”3个字就心惊肉跳,这种情绪甚至影响到了海军。当时停泊在刘家庙附近江心的清军舰队,因害怕敢死队来袭击,纷纷往下游撤退。
刘家庙之战胜利后,武汉三镇的百姓,纷纷手执红旗走上街头,庆贺革命军打了大胜仗。洋人也赞扬革命军作战英勇,纪律严明。
2、北洋军来势汹汹革命军且战且退
刘家庙之战刚一结束,荫昌的大军就逼近了武汉,还携带了大量的管退炮和马克沁机关枪,在人数和火力上都占据了优势。
与其他清军最大的不同在于,北洋军是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的,对袁既敬又畏,上下齐心,军官和士兵的军事素质也较高。袁世凯为提高部队的士气,还公开宣扬:“此次作战,不是汉族和满族之战,而是汉族间的政治集团利益之争”。袁的一些心腹将领甚至对属下士兵说:“这次打仗不是为了满族皇帝,而是为了袁大帅”。这些宣传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泯灭了北洋军士兵的最后一点良知,使他们头脑麻木,作战凶悍,一心与革命军为敌。革命军遇到了劲敌。
此时的荫昌,名义上虽有两军的兵力,但第二军冯国璋不听他的调遣,其原因我们在前面已有交待。荫昌只好下令自己属下的北洋第一军进攻革命军。而北洋第一军之所以听他的命令,主要原因还在于袁世凯暗下指示:让朝廷看看北洋军的战斗力,从而不得不倚重他。
看到劲敌北洋军到来,革命军想趁其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遂主动发起进攻,但北洋军依仗火力凶猛,打退了革命军的进攻。
北洋军站稳了脚跟,就于10月27日向刘家庙展开进攻。王占元率混成第三协从铁路东面攻击,王遇甲率第四镇从铁路西面攻击。北洋军人人只带两天的干粮,以示两天内取胜的决心。抵达造纸厂后,北洋军受到了猛烈阻击,革命军前敌总指挥何锡藩命令火攻清军。革命军士兵遂找来煤油罐,火烧造纸厂。北洋军渐渐不支,革命军趁势猛攻,蛇山上的革命军炮队亦发炮轰击清军。荫昌见形势危急,急命海军助战。清舰海筹,海容等驶至丹水池江岸,从侧面炮击刘家庙。由于清舰火力强大,革命军伤亡较重,战至下午3时,不得不撤退至跑马厂,刘家庙被清军夺占。
10月28日黎明,北洋军进逼跑马厂,以混成三协为左翼,以四镇为右翼,炮兵布置在刘家庙西南。革命军则以汉口租界为屏障,潜伏在铁路南北,以路堤为屏障殊死抵抗。北洋军遭到密集火力射击,死伤枕藉。战至午后,王占元见久攻不下,命炮兵移到刘家庙南面的村庄里,轰击路堤旁的革命军伏兵,革命军伤亡较大,不得不边打边撤,北洋军攻进跑马厂西北角。这时,革命军以劲兵绕过日本租界,围攻王占元部,并切断了其与王遇甲部的联系。北洋军形势发生逆转。王遇甲见势不好,拚命驱赶士兵向前,支援王占元。清军炮队也集中火力,拦截革命军。革命军渐成不支之势,有的士兵弹药用尽,又没有补充,只好后撤。而恰恰在这关键时刻,革命军的前线总指挥不见了踪影,那么,他去哪儿了呢?
此时的前线总指挥,已经不是那个忠于革命但在指挥上过于谨慎的何锡藩了,他负了伤,其职务已由张景良代替了。
这张景良不是个坚定的革命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可说是个投机者。武昌起义刚爆发的时候,张景良就对下属说:“朝廷已经宣布要立宪,也成立了内阁,我们汉人不应该再存有种族的偏见,不应该再闹革命。”这话传到革命党人那里,引起了义愤,有人就要杀他,但黎元洪偏袒他,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做参谋。何锡藩负伤后,张景良竞自告奋勇要上前线去指挥,并愿意以家属做人质。黎元洪相信了他的话,就派他去了。谁知他上了前线,眼见北洋军攻势凶猛,不但不积极组织抵抗,反而暗令军需官不准给前线将士送弹药。下完命令他就脱离前线,偷偷跑到汉口市区躲藏了起来。
前有如狼似虎的敌军,后则失去了弹药和指挥官,革命军陷入混乱之中。在这紧要关头,军官谢元恺站了出来,自任总指挥,整顿后撤的士兵,修筑新的工事,节节抵抗北洋军。
谢元恺见北洋军管退炮和机关枪火力强大,就下令士兵隐蔽在战壕里,不要轻易现身,以免无谓牺牲。并下令清军进攻时,不要着急射击。要等清军离战壕还有一、二百米远时,再跃出战壕与其拚刺刀,让清军的大炮和机关枪失去作用。
谢元恺的战术果然奏效,几场刺刀拚下来,都是清军不敌而退。然而北洋军毕竟训练有素,看到革命军长于近战,就尽量避免与其直接搏斗,而是一触即退,充分发挥自己的火力优势拦截杀伤革命军,谢元恺在追击退却的北洋军时不幸中炮牺牲。清军乘机进攻,夺占大智门,革命军重新布置防线,抵抗清军。
战火稍息,革命军将士稍事休息。他们十分愤怒,就把军需官抓了起来,从他口中得知是张景良下的命令,就四处找寻张景良,终于在一户人家搜出了张。在一片“汉奸”的斥骂声中,张被押到汉口军政分府负责人詹大悲那里,詹惟恐把张景良押送黎元洪那里后,会被宽恕,就下令把张景良就地枪决了。
3、黄兴临危受命,冯国璋火烧汉口
正当汉口革命军缺乏指挥官之际,黄兴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武昌。
黄兴是同盟会的元老,黄花岗起义的领导者和幸存者,在革命军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是仅次于孙中山的第二位革命领导人。
他的到来,使武汉三镇革命人士高兴异常,蒋翊武亲率军乐队和士兵到武昌码头迎接。黎元洪特别命人缝制了两面硕大的绣有“黄”字的大旗欢迎黄兴。对于黄兴的到来,他是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黄兴一到,北洋军不愁没人抵御,担忧的是黄兴威望很高,自己的都督地位是否还能保得住。
黄兴本人则是位淡名薄利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他一到武昌,顾不上休息,就直奔汉口前线,以临时总指挥的名义布置战斗去了。
却说清军这边,其指挥系统也发生了变化,袁世凯此时已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直接控制水陆各军进攻武汉。袁世凯调兵遣将,以冯国璋为第一军统帅,以段祺瑞为第二军统帅,以第一军为先锋,直抵汉口前线。
再说荫昌,虽身为陆军大臣,且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但过于年轻,在军中并无多高的威望。与革命军接战之前,还颇为踌躇了一番,光怕打败了自己这个陆军大臣丢面子,在朝廷内外下不了台。
此次刘家庙,跑马厂之战,他指挥下的清军获胜,这让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此袁世凯来接替他总领各军,他也没有什么意见,反而有些高兴,觉得自己在打了胜仗的情况下回朝,不仅面子上风光,还必会受到奖赏。清廷呢,也确实会顺水推舟,还真对荫昌进行了褒奖,称他“功勋卓著”,这让荫昌颇为得意。
清军陆上虽一时得势,但海军却遭到了大失败。原来围攻革命军的清军舰队,此时几乎都起义投向革命军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武昌起义爆发不久,清廷即命海军提督萨镇冰率楚有、海琛、海筹、海容、楚同、江贞、江利、建威、建安、楚泰等舰协同陆军进攻革命军。
萨镇冰虽遵命而行,也确曾下令炮击革命军,但他内心其实颇为矛盾。因为萨氏与其他清军将领并不太一样,他曾在英国留过学,为人为官也很耿直清廉,对于腐败专制的清政府并没有什么好感。这一点曾被英国驻华领事看出,这位领事说:“萨氏对朝廷其实很冷淡。”
至于一些海军官兵,更对替清廷卖命不感兴趣,一些人还在暗地里酝酿起义。舰队的参谋长汤芗铭,是湖北军政府议长汤化龙的弟弟,他很同情革命党人。海琛舰电报通讯官张怿伯、二副杨庆贞、三副高幼钦、见习士官杨明等人,海容舰、海筹舰军官金琢章、何谓生,甚至海筹舰舰长黄钟瑛,都很同情革命。在向革命军发炮时,都做各舰士兵的工作,使其对空发炮。
革命军这边,也在积极做清军舰队的工作,促使其反正。
黎元洪与萨镇冰有师生之谊,为争取萨镇冰,他派人拿着礼物去看望萨氏,并致信一封。劝其反正。萨氏把礼物送还,但留下了书信。
此后萨镇冰与革命军有了默契,双方虽仍有战斗,但多是摆摆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