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娟
一、谁能让我忘记
追溯过往,触电小小说是较早一个年龄。那时候正在读初二,整个校园都在办刊。作为班长和文学发烧友,我亦不例外加人了热衷办“班报”的行列。至今记得我们创办的班报叫《丑小鸭》,而我的作品时常就在那里露脸。我的小小说处女作应该是我写的契诃夫《变色龙》的续,用语文老师的话来讲,已经是文学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一篇学生习作了。但那时候的写作是一种无意识状态。高中三年写过一些武侠类的小小说,不超过二百字,也在同学当中流传过,但我从来都是拿它当作自娱自乐的事。上大学的时候,入了学校的文学社,成为光荣的办刊青年之一,那时候才有意识进行文学创作,并写了三部中篇、一部长篇和若干小小说。在此期间,文字上过《中国青年》《大学生》,可惜的都是豆腐干。因为校刊很薄,我上的稿多是小小说。《指头》《秦老头》《转过娘》《林小松》都是大学时期的作品,现在看这些作品,我心里还是有些自得的。
我的小小说正式发表,是在2003年,作品还是朋友帮着寄出去的。也没有收到用稿通知,只是在某一日,忽然就接到了这家杂志社的样书,我的作品不但上了封皮,而且一发就是一组十四篇。再过;导些时日,又有热心人把我的一组小小说寄到《百花园》,引起了编辑家秦俑先生的极大关注。在我投寄的十多篇小小说中,过终审的达到六篇。如果没有记错,我是2004年在《百花园》二稿最多的作者,一共七篇。也就从那一年开始,我的小小说之路越走越宽,作品收入了许多选本,获得了几项全国性的小小说奖项,在当地乃至甘肃都成为小小说创作队伍的前行者。2006年郑州龙湖笔会后,杨晓敏老师在《小小说选刊》第一时间栏目,力荐我三篇新作,秦俑也在《小小说选刊》新人秀栏目中极力推介我的武侠小小说《神箭手》,力争将我这个西北女子推向小小说创作的高峰。到现在,我耳边还一直响着杨晓敏老师的一句话:小小说作者是鼓励出来的。是啊,如果没有杨晓敏跟秦俑等师友的帮助和鼓励,我一定还是游离于小小说队伍的:散兵游勇。所以无论昨天还是今天或是明天,我都会叩击灵魂扪心自问:在小小说创作的道路上,谁能让你忘记?
二、小小说是不是快餐文化
2004年4月,在身兼《百花园》编辑和“小小说作家网”站长的秦俑先生的大力支持下,由我提出来的讨论话题“小小说是不是快餐文化”在小小说论坛上引发了两万多人次的关注,跟帖人数达169人,并在当年《百花园》第12期“对话”栏目予以选登。这一事件也被列为2004年小小说十大事件之一的一个关注点。
这自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但观点迥异之幅度,语言碰撞之热烈,让我深感意外。欣慰的是,小小说不是快餐文化的观点居多,而持小小说是快餐文化的众多读者也认为小小说是“高营养的快餐,是高浓度的奶片”,是“色香味俱全的精美快餐”,多少让我这个始作俑者萌生浅浅的笑意,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人开始将文学当作一种娱乐人生、享受人生的方式,逐渐放弃了对某种形而上的意义、价值的执著追求和向往,渴求文学能够消解、剥除各种人为的贵族化的外裳,回到表层的平面,回到大众的生活中来。这些人基本上都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自我意识,但既不像所谓的精英阶层有超前的先锋思考和要求,也不像普通大众那样满足于浅层的基本娱乐。他们需要一种文化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借助文学艺术来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玩味。但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内容的庞杂,生活压力的剧增,他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一样能够将多元性、偶然性、暂时生等观念引进人们的认知过程和审美过程中来的小小说上。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同样具有大众性、平面性、消解性等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的小小说被瞩目,而且被当作消除文学与生活、俗文学与雅文学、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鸿沟的工具,为更多的人接受并认可。
但令人尴尬的是小小说因为其“小”,几乎淹没在各种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海洋中,纵然是喜爱、接受并关注它的入都不能完:全将它安置到一个相对公正、平等的位置去评说,不能用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去评判,还其“庐山真面目”。而小小说是什么?是不是快餐文化只不过是有关它的争论之一罢了。
纵观小小说蓬勃发展的这二十多年来,它始终以平易、开放的方式贴近生活,召唤读者参与和加人文学非神秘化、非贵族化、非专制化的阵营,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而这恰恰充分体现出了它的大众性。而小小说放弃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的苦苦追求,更多提供的只是一些故事、人物、场景,并用一种自然而又丰富的语言形式让读者在作品的平面上流畅地阅读,则是它的平面性。至于小小说:通过各种矛盾、反讽、自我揭露的方式,使创作兴高采烈地在零散化、暂时性、平面化的游戏中怡然自得,并做出随时挑战传统观念、颠覆并解构现代生活甚至包括小小说自身的姿态来,是它的消解性。
正是因为小小说将文学的大众性、平面性、消解性体现得分外明显,并因为市场诱导等原因,产生出了迎合读者的小小说创作、迎合市场的小小说出版……这些都导致小小说向快餐化发展。但作为写作者的我们,都在创作中发现:小小说并不是快餐生产流水线上的一只鸡腿或是鸡翅,弄点作料什么的往烤箱里一塞,烤熟了就可以吃。我个人觉得,小小说更像是风格迥异的家常小菜,或是拼盘,或是咸菜。不求所有的人都爱吃,但求自己做得惬意,做得用心,做得快乐。我们绝不能因为小小说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有了快餐化的倾向就断定它已经变成了快餐文化,也不能因为有些快餐式的小作品披着小小、说的外衣就说所有的小小说属于快餐文化了。真正热爱小小说的人,应当阻止小小说向快餐化发展。
有人肯定要问,你说了这么多,那么小小说究竟是不是快餐文化呢?我的回答便是:有快餐小小说市场,有快餐小小说创作,也有快餐小小说读者,但最终小小说要走的道路和主流,一定是非快餐的小小说市场,非快餐的小小说创作,非快餐的小小说读者群。
三、杂谈小小说
在小小说创作中,我时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小小说创作中的平常心与功利心。这两颗心老是斗来斗去,令人苦恼。平常心占上风的时候,我的创作数量就会减少,但写的东西会耐读点;功利心占上风的时候,我的创作数量就会增加,写的东西单薄些。我想小小说创作的泰斗,恐怕也时不时会被这两颗心所干扰吧。
平常心教会我们无造作,无是非,无凡圣,懂得“板凳要坐十年冷”,享受心灵的宁静,宁静的孤独。让我们懂得保持内心的安全感和自尊感,让笔端的文字月光一样清冷,不沾染任何灰尘,有诗情有画意,有禅音有化境。但功利心也并不一无是处,而是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着我们追逐伯乐,推动着伯乐赛场选马。当伯乐的视线停留在你身上,终南捷径的梦想也许会瞬间成真。历数二十年来的小小说名家,哪一个不是怀着热切的热爱的热恋的情怀扑到小小说的怀抱,放开蹄子闪电一样奔跑?所以说,功利心还是有用的,只是,千万别用错地方,用错方式,千万别放低自己的文学品味,用谩骂代替说理,用低俗吸引眼珠。
伯乐,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还是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角度不同,答案会不同。但在小小说创作中,伯乐的力量是巨大的。伯乐的慧眼识珠,让一大批小小说创作者受惠,聚集成一种文化力量,在文坛上争得一席之地,也很可喜。这里不得不提到小小说的教父杨晓敏先生。他不光是一位优秀的伯乐,更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倡导者、奔走者。几乎每个写小小说的人,都被他强大的气场所影响。是的,一个人的力量似乎是微弱的,但这“一个人”用二十年的时间和精力创造出了小小说的神话,终其毕生力量将小小说推向极致,必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最不可抹去和最浓艳的一笔。小小说会铭记,文学会铭记,历史会铭记!至于千里马,我始终认为实力跟坚持力都很重要,但主要还是凭实力说话的。没有实力,纵然一时跻身于马场,只怕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如夜空中的流星瞬间坠落。而我最不齿的,却是那些有实力却没有坚持力的千里马,只是把小小说当做踏跳板,以小小说成名打开了市场,却在成功后讳言自己是写小小说的。这是题外话,不议。
实力,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实力实际是个物理名词,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一切存在。自然都是物质,物质都有实力,所以每个小小说创作者都可以说是有实力的。只是实力之大小,取决于物质的基本粒子,粒子多,量就大。所以小小说创作成绩,应该还是要用小小说整体质量和数量来证明。放在个体身上是然,整体身上亦然。否则近几年也不会有那么多小小说名家被推介,有那么多小小说作品集结出版,迅速进入图书市场,与“长小说”耳鬓厮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小小说创作仅有质量而无数量,或仅有数量而无质量,都不是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实力,也:不能彰显其存在。
存在,是我要说的第四点。存在是一个哲学概念。西方哲学家认为无法被感知的事物(包括被神感知),就无法证明其存在,故“存在就是被感知”。作为小小说创作者,我也认同这个观点。好的作品,要证实其存在,必须被除评论家之外的更多读者群来感知,来认同,否则其“存在”只不过是幻象,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懂得了这一点,也许不再有那么多狂热的声音来呼唤小小说“大家”的出现。毕竟,:挺家的存在,需要让时间被发现、被爱护、被扶持,而且应该是被感知的,经得起大众乃至历史推敲的,
感知,是我要说的第五点。其中既包含感知力,也包含感知度。这一点乍一看,是属于小小说读者或者评论家的。其实不然,小小说创作者最重要的一个身份恰恰不是一个单纯的创作者,而是一个凭借敏锐的捕捉力去发现生活、剖析生活、认识社会的感知者,并将这一感知力在思考、辨别的基础上,寄以文字的表达方式服务于读者,从而引导并提升读者对生活对社会的感知度,只有如此,才能彰显文学真善美的主流品质。也只有处理好这一点——正确甄别,区别对待,理性思考,精心创作,小小说创作才不会只热衷于讲一个故事,流入快餐文化的泥淖。而只有精品意识的确立,才会吸引大多数的读者重视小小说的文体意识,让他们觉得小小说耐读耐看耐琢磨,是不折不扣的精神食粮。
在鲁迅文学奖给小小说抛来橄榄枝时,我更加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小小说要走的仍是纯文学之路,并能“独立的、艺术的、有尊严地存在”(冯骥才语),最终将以其“平民艺术”之身份,挑战国奖乃至诺贝尔文学奖。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四、小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姿态
时下写小小说的女作者,如恒河沙数,但能够与男性作者一较短长的并不多见。如果说新文学发展的近百年来,在小说创作领域,女性写作已经经历了从自恋性创作——男性创作——中性创作——个性创作的有力尝试,在小小说女性创作中,我们还很难看到这个实践体的形成。不少女性写作者由于以排遣和释放心中的积郁及缠绵为写作目的,缺乏对文学的文体自觉,缺乏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建树的信心,只将眼光放在能够发表多少作品这一浅层需求上,绝少着眼于文学结构、语言的创造、题材的出新,绝少进行超越男权社会的种种价值标准的深入挖掘,造成在小小说创作中,女性创作只是隶属于男性创作的调色板,一道风景,与男性创作分庭抗礼的理念还未形成。饶是评论家、编辑家在提到小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时可以罗列出大把的名字,但作品有分量的并不多,有数量并有质量的更不多见。女性写作者必须得认识并思考这个问题,评论家和编辑家也应该关注并重视这个问题。
我觉得小小说女性创作至少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自身文化素养要提高,要过得了文字关、语言关、艺术关。二是要坚守文化理想,把小小说创作当作一个事业来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迎合,不谄媚,不重复写作,不哗众取宠。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三是要有野心,有雄心,大胆着墨,敢于推陈出新,不拘泥于阴柔美。在选题上善于发现,善于捕捉,不只着眼于爱情婚姻家庭,而是进行生命深层次问题的考究和追问。四是要有文学品质,不轻慢,不张狂,不拉帮结派,不搞文人柜轻。重交流,重沟通,不入云亦云,分得清大是大非。善于倾听不同声音,勇于接受批评。如果能够做到如此等等,我相信小小说女性创作一定会进入一个梯队合理、良性循环的发展空间,和男性创作者一起将小小说的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