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吹响了大反攻的号角,猛力扩大解放区,占领一切可能与必须占领的大小城市与交通要道,夺取武器与资源,并放手武装基本群众。后又指示必须力争占领之交通线及沿线大小城市。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抗日游击队,利用自己处于抗日最前线的有利态势,迅即对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日伪军占领的大中城镇及交通要道发动大规模反攻,并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8月11日,新四军军部下达了向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进军的命令,还新任命了上海、南京等市的市长。上海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积极行动,发动工人准备起义。
然而,由于一方面国民党要垄断受降权,不准日伪军向共产党投降;另一方面,蒋介石又视江浙一带为其老巢,竭尽全力阻止新四军进入。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停止攻击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展。此后,新四军移兵他向,占领了苏、皖两省的许多县城。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大反攻共歼灭日伪军398700余人,解放县级以上城市250余座,切断了北宁、平绥、津浦、平汉、同蒲、胶济、陇海、广九和正太等铁路线,收复国土31.5万多平方公里,解放同胞1800多万,使各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对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接受日本投降
(蒋介石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发表演说)
1.太阳旗落下
德意法西斯政权垮台后,日本向苏联求助,却毫无反应。正在此时,传来美、英、中三国首脑的《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最早倒毙的不是被视为法西斯小弟的日本,而是气粗如牛的兄长们:德国、意大利。这令裕仁天皇在兔死狐悲的哀伤之余,反倒生出一些大和民族的优越感来。
失败的阴影以空前的速度遮没着日本的太阳。日本政府竟视若不见,无动于衷,幻想在本土负隅顽抗。为加速日寇的灭亡,8月6日、9日美国投放两颗原子弹,使广岛、长崎变为废墟,8月9日零时10分,苏军越过了中苏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中国军民的大反攻如狂飙席卷在华日寇。
1945年8月10日,传来日本准备投降的消息。对于日本决定投降,美国并不觉得意外。但是,得到消息后美国人还是陷入了沉思。美国在犹豫如果让天皇继续存在,能否期待肃清日本的好战精神,但是天皇的存在不独对日本人,而且对美国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有利于投降的进程,避免占领军和战败军队之间的流血冲突,美国最终决定保留天皇的存在。杜鲁门为此致电伦敦、莫斯科和重庆,以“依日本国民自由表示之意志”建立日本政府形态来取代波茨坦公告中铲除天皇制的条款。
伦敦和重庆的回电使杜鲁门大为放心,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伦敦回电深表同意,还指出要求日本天皇签署投降书是不策略的,建议天皇授权日本政府和最高统帅部签署投降条款。只有莫斯科答复姗姗来迟,且不尽如人意。莫洛托夫希望有两个盟军最高司令官,美国一个,苏联一个。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很不客气地拒绝了。重庆蒋介石来电盛赞美国人的英明,他一直坚持保存日本天皇制。他担心日本被迫废除天皇制可能激愤地选择苏维埃制。对蒋介石的厚德,日本人深为感激。1985年日本千叶县为蒋介石树“以德报怨碑”碑文云:“蒋介石总统坚决主张不可擅变日本国体。”
日本准备投降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全国欢腾,八年的艰难困苦流血牺牲终于没有白费。8月10日,八路军延安总部朱德总司令发布战略大反攻的第一号命令,要求各部队夺取并解除所有日伪的武装,要他们按照《波茨坦宣言》而投降。8月11日,延安总部发出特别命令,要求:华北的游击部队均向北推进,进入东北,同由北面出兵的苏军会师,并与苏军合作共同歼灭堵塞于他们之间的日军;在黄河流域的军队则奉命促使长城以南的日军立即投降,如遭拒绝,立即进攻。此时,蒋介石坐不住了。
当日本投降的消息正式传到重庆国民党总部后,人和卷宗川流不息在蒋介石的办公室里进进出出,秘书陈布雷忙不迭地向蒋介石扼要报告。“报告委座,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全国各地区鸣放鞭炮,出号外,延安还举行了火炬游行,老百姓欢天喜地,高兴得无法形容,有人甚至痛哭流涕,人们都认为以后可以过上平安的日子!”“好!只要剿平共匪,人民定会过上幸福生活。”蒋介石严肃地说道。“报告委座,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向所有解放区发布命令,限期解除当地日军武装,如遇拒绝投降者,应坚决消灭之!”“什么!轮到他们?”蒋介石不禁勃然大怒,绕着桌子转了几圈,随即说道:“传我命令,国军要加紧进军,勿稍松懈!交通工具由美国负责,火速进军!所有日伪军将领,各守原有阵地,只向国军投降。命令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要他的部队留守原地,听候命令,不准受降!命日军总司令冈村宁茨,在国军接收之前,应负责做好有效防御。”
1945年8月15日,无奈的日本天皇做出“终战圣断”,下达《致忠良臣民书》,宣告无条件投降。
8月17日关东军总司令向苏联远东军总司令投降。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东军羽翼下的“满洲国”随着保护神的灭亡一并崩溃,8月25日,伪满大臣多数被苏军逮捕。至此,在日本刺刀下成立的伪满政权,冰消瓦解,彻底灭亡。
(1945年9月,日本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
抗战的最后胜利,使中国人民高兴万分,蒋介石和何应钦在狂喜中别有所思。
日本政府宣告无条件投降后,中美英苏四国同意任命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为联合国军最高统帅,接受日本投降,并负责占领日本本土。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举世瞩目的日本投降仪式在一艘以杜鲁门总统家乡密苏里命名的战列舰上举行。面对昔日的敌人,麦克阿瑟的陈辞没有为难,甚至没有责备。显得宽宏大度,一席话冠冕堂皇,漂亮动听。这位具有战略眼光的美国军人,时刻警惕着苏联共产主义的威胁,他确立对日原则是:用战争打败日本人,但要用“自由世界”的概念来赢得他们。为自己日后在日本的身份打印好了名片:保护者——麦克阿瑟,而不是征服者——麦克阿瑟。日本外相重光葵、总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联合国方面签字的有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美国代表尼米兹将军、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苏联代表丘列温中将、英国代表福拉塞中将等。签字完毕后,麦克阿瑟再次发表简短讲话。“让我们祈祷,”他说,“和平已在世界恢复,祈求上帝永远保佑它。”言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退入将军指挥室。
由副手们交给日方投降书。此时,正是1945年9月2日9点18分。
2.军事受降
日本行将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蒋介石吃惊之余,立刻发出了三道命令。一道给他嫡系部队,命令其“加紧推进”,“勿稍松懈”;另一道是给待降的日伪军的,命令其“维持现状,并维护所在地的秩序和交通,听候何总司令的命令”,同时不得向他所指定的部队以外的部队投降;第三道是给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等抗日武装的,命令其“应就原地驻防待命”,“勿再擅自行动”。这三道命令的发出,使蒋介石心情稍微松快一些,以为即使不起大作用,小作用还应该有的,他毕竟是四大盟国首脑之一,中国战区的最高领导人。
8月17日,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签发第一号受降令:凡在中华民国、台湾、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的日军,均应向蒋介石委员长投降。
蒋介石加紧了布置受降和接收工作。可是,由陆军总司令部主持的接收工作混乱不堪,而国民党军将领的骄横凶悍比之敌寇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引起了国民党内的同声指责及国人的攻击。同时宋子文对于接收大权旁落的火冒三丈使蒋介石决定将接收权转交行政院,而军事接收仍归陆军总司令部,因为军队是他蒋某人之命脉,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染指的。所以,国防委员会早已于1945年8月就组建成庞大的受降班子,及时分派到敌占区各省市。可是,对于军事受降及军队的推进方式问题,却在国防最高委员会引起了争论。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军队各派系力量的消长。因而各派系都想为自己能在受降中多捞一把而努力。当时,由于蒋介石一贯使用致人两伤而他得利这种方法对付非嫡系部队,所以各杂牌部队之首领对待蒋介石是慎之又慎,唯恐被其推下井去。
但是,精明的蒋介石依然能使你有苦说不出,不会让你抓到攻击的口实。这从军事受降区的划分及各区受降军事长官的任命可以看出:越南从北纬16°线以北——卢汉,广州香港雷州海南岛——张发奎,曲尘潮汕——余汉谋;长沙衡阳——王耀武,南昌九江——薛岳,嘉兴杭州宁波厦门——顾祝同,京沪——汤恩伯,武汉沙市宜昌——孙蔚如,徐州安庆蚌埠东海——李品仙,平津保定石家庄——孙连仲,青岛济南德州——李延年,洛阳——胡宗南,郑州开封信阳南阳——刘峙,山西—阎锡山,察绥热——傅作义。这看来非常公平,但是明眼人一看便通:对于杂牌部队要么调虎离山,要么先让你火中取栗,收复被共产党占领的失地。蒋介石的用心可谓良苦!
这的确使非嫡系的头头脑脑们无话可说,因而只能乖乖地到战地去主持受降,否则你们也将如四川的各路诸侯一样绝无可能分一杯羹。这样,受降就非常顺利了。
湖南芷江县城,默默地坐落在湘西的山区。在这里,耸立着一块石碑,碑文是:克缴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记下了这座小小的县城在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幕。1945年8月21日,中国战区日军洽降在芷江举行。
(1945年8月21日,日军司令今井武夫一行向中国军方联络投降事宜)
8月20日,何应钦受蒋介石委任处理在中国战区内敌军投降事宜,率陆军参谋长肖毅肃等30余名受降人员,来到芷江。8月21日,日军中国派遣军副参谋长今井武夫乘坐冈村宁次的座机,在美机的监视下,忐忑不安地到达芷江机场。数千名中美士兵在机场围观,数千双愤怒的目光在注视,坐在美式野战敞篷车上,一座座庆祝牌坊在眼前掠过,在他看来就是日军的一座座墓碑。一群群醉意未消的中国官兵用食指和中指做成表示胜利的“V”字,向他们投来仇恨、自豪、鄙夷的目光。会场是一西式平房,东西头有出口处及休息室,正中部是会议室,会场前一旷地,左右都有马路可通。路口各扎松柏牌楼一座,左边入口处缀“公理”两字,右边则缀以“正义”两字,中间一个英文字母“V”,并有“和平之神”四字。空地上高竖中、美、英、苏四国国旗,迎风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