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汐岩 万人迷学霸
年龄:20岁
籍贯:江西上饶
星座:双子座
微博:@岩哥永远十九岁
厦门大学法学院
戏剧比赛冠军
摄影比赛冠军
英语演讲赛冠军
名言: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也会担心挂科,
担心六级,担心以后没工作。
但是心中的正能量告诉我,其实你还小,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我是一个充满正义感但是又有歇斯底里一面的双子座,我是一个正经得不行的奇葩。很多人在刚认识我时都会用“冷漠”“正经”或者是“正义感”“玩世不恭”之类的词汇来形容我,但是真正认识我之后,所有的形容词都会像化学反应一样化合成一个词语——二货。二货源于每天不断的说笑和自我鼓励,二货源于一种乐天的自嘲精神。所以,每个二货都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无论是“智障儿童欢乐多”还是“呆到深处自然萌”。
我要说的“乐天”,不是白居易,不是日本的购物公司,也不是食品生产公司,更不是女子偶像团体lotte girls。其实这个“乐天”很简单,是我们直接能够想到但是很难在百度上直接检索含义的词语。也许我们会去问乐天到底是什么意思,得到的解释一般就是“处事抱着乐观态度的一类人”。在《易经·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乐天知命,故不忧,表达的就是一种乐于顺应天命,乐于自己当下处境而不担忧的情绪。
为什么我不用乐观来简单地概括?因为我总觉得乐观相比乐天少了一点飘逸和洒脱。以我的人生阅历,很难用理论依据来概括乐天和乐观的区别,好吧,就是一种执念支撑我让我觉得乐天要高级一点。
乐天派的精神缘何重要?稻盛和夫说:“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就是这样,人的道路有精神层面和客观层面,大家都知道精神反作用于物质,所以一个乐天派的精神道路往往会使他的客观道路更加顺畅。
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阅历并不丰厚,短短的二十年间,我对乐天精神的感悟无非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做选择要果断、会玩能玩、敢于自嘲等等,这些元素在成为一个乐天派的道路上特别重要。下面就是这几点的详述。
尊重自己的内心
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才能给自己一个做“乐天派”的理由。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跟我抱怨当下的处境不尽如人意,或者有一段感情让他/她觉得很累,而高强度的抱怨往往源于一些违背自我意愿的决定。比如说我选择读这所学校是因为爸妈非常希望我在这所学校学习,我和这个姑娘或者男孩谈恋爱的原因是因为TA很优秀或者TA对我很好。这就说明其实在走向这个处境的过程中,我们的动机并不是纯粹的内心真实意愿,多多少少有迎合他人的成分在里面。于是乎,抱怨由此产生,我们将自己的情绪通过一个固定句式表达出来:“当初要不是为了×××,我怎么可能像现在这样?”
所以在成为一个乐天派之前,要做的就是每个抉择都尊重自己的内心,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当选择都是自己做的,路是自己选的之后,或许我们就没有机会去埋怨别人了,那个时候能抱怨的只有自己和不可抗拒的偶然因素而已。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能够让我自己独立地去做每个决定,让我清楚地知道以后即使后悔也不能抱怨他们。我是一个比较物质化的人,宁愿精神世界贫瘠也不要我的物质世界荒凉,所以我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最起码是舒适。
初三之后,我觉得我做得足够正确的决定就是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一所省内最好的高中学习,而且跟很多周围的同龄人被爸妈送去读书不一样,我是跟父母提出了去临川读书的想法。这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我可能要比很多孩子提前三年感受寄宿生活和集体生活。这也让我更早锻炼出了强大的内心。
记得我刚到学校的时候,环顾四周,“举目无亲”,而且体弱多病(不是说着玩的,我15岁的时候没现在这么壮),我就住在了一栋刚刚弄好的宿舍里面,每天除了生活可能还要像活性炭一样帮宿舍楼除去甲醛和苯。因为我缺乏独立生活经验,很多问题随之而来,比如说频繁地生病,比如说牙疼,比如说水土不服,比如说食堂的饭菜吃不惯,比如说半夜蚊子咬怎么办,甚至咳嗽被误诊为肺结核导致一段时间还要吃护肝片。
强调这些问题也许在一部分人眼中显得很矫情,但是也会有一部分人认同我,这种经历的确让我收获很多。我一开始也会矫情地跟爸妈打电话,也想过我还是回家读书吧,可是爸妈都会告诉我,我们也没逼你,是你自己要来这里上学的。其实挂了电话之后我想想也对,我自己选的,没办法去抱怨谁。
有一个好朋友是传媒大学的,传媒大学自古出美女也是众所周知。她虽然长得也挺漂亮,但刚刚去一个美女云集的地方也挺不适应,加上播音主持专业的女孩不光漂亮,一个个还都那么有才,所以当初进去的时候她也有点自卑,感觉很多机会都轮不到她,竞争压力太大。
但是她说,其实播音主持是她很喜欢的专业,也是从小的梦想,考上这个专业家人很支持也很开心,所以其实想想也没什么好自卑的,自卑的话就去拼呗,总比干等在这里好。说实话这种态度给我的感触特别大,虽然道理很简单,大家都会说,但是能真正这么去想的人或许现实中也不多吧。
所以总结下来,所谓的乐天精神,需要一个自我存在。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健全的自我才能做一个彻头彻尾、纯粹的乐天派。有一句曾经的非主流们非常喜欢的话,我在高中时也看到有人在空间写过——“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虽然这句话有点偏激,不知道发明这句话的人在生活中受了多大的刺激,可是回过头来发掘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无非就是无怨无悔地走完自己选择的路。而作为乐天派的人,我们完全可以站着开开心心走完,或许真的是只有非主流才会这么意志坚定,才会有这么强大的精神世界。
果断选择的决心
乐天派无论是表面还是内心都应当是一个果断潇洒的人,那种没有深思熟虑就下决定的人跟乐天派相比也就是“武断”和“果断”的区别了。果断是一个乐天派应该有的心理素质。我不能想象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还能做一个开开心心、乐乐呵呵的乐天派。
如果说前面的自我选择是一件我能够做到的事情,我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告诉大家自主选择的好处,那么这里的果断选择就是我做不到的一点。也许是因为双子座分裂的性格,当我认为我足够果断足够成熟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事情让我到现在都无法作出决定。果然应了那句老话,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玩得好的小伙伴都知道我特别烦躁的时候其实都在烦一些决定,我到底应该怎么选!!!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虽说不是每次抉择都关乎命运,但是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每个决定都能影响其他的东西,包括人际关系、感情和日常生活。也许是顾虑太多,我始终是一个潇洒面对结果而无法潇洒作出选择的人。
比如说大学生每次开学都要头疼的事情是选课,尤其厦大三个学年,每年要选三次课,这对我一个选择困难的人来说是件很头疼的事情!记得我刚刚从漳州校区回到本部,对本部复杂的地形实在不够了解,看着选课列表上一串什么南强、同安、群贤之类的教学楼名称着实是千万头“羊驼”奔腾而过,这些地方到底在哪儿啊?还得想这个课给分高不高?上课无聊不无聊?或者说老师是不是很恐怖?当我还在纠结这些的时候,也会有同样选择困难的室友来找我问我该怎么选,我只能说sorry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特别羡慕那些找我去打球的小伙伴们,当我问他们选课的事情怎么办的时候,他们总会说,大老爷们还在乎这个,选几门自己喜欢的再说呗!那一刻,我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看到只剩自己在电脑前纠结选课的时候,深深觉得自己性格好肉(这个表达是一个北方姑娘教我的,应该就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2013年的NBA总决赛经历了抢七大战,最后荣膺总决赛MVP的勒布朗·詹姆斯也在封神之前饱受争议。各大篮球论坛上争议最多的无非就是马刺队的卡哇伊·伦纳德在防守詹姆斯的时候选择放两步的策略而詹姆斯并没有用跳投解决问题。
记得当时的解说嘉宾杨毅这么讲:“你在詹姆斯的眼中看到的是犹豫,他想给队友创造更好的机会,但是这对一个超级球星来说是最要不得的。”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詹姆斯,看到他持球的时候总会想象如果这个时候持球的人是曾经的科比、麦迪,现在的保罗、杜兰特会怎么样,虽然他们都不曾像詹姆斯一样获得双MVP,但是在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一个洒脱的灵魂。
保罗虽然一直是球队的指挥官,但是该出手时从来都是见血封喉;麦迪和科比在我们这代人看来是篮球场上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足够洒脱,足够清楚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当比赛胶着的时候只看超级巨星;杜兰特很年轻,他的第一次总决赛表现让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属于他,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一手精准的投篮,更因为他有见血封喉的大心脏。
我一直喜欢沿用一个很牵强的逻辑——如果我犹豫不决就会把事情搞砸,如果我把事情搞砸我就会坑了队友,如果我坑了队友保不齐队友就会责备我,如果一个人受到了责备就很难做一个足够乐天的人。虽然是强盗逻辑,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很偏执地相信这个,所以我一直崇拜那些潇洒的人,崇拜那些果断的人。
不过说句题外话,一个团队当中最好的就是自己做得不对队友不怪你,队友做错事你去鼓励。这种模式才是一个好的团队。记得当初校园超级杯篮球联赛期间,因为实力上跟学长还存在差距,我上场比较紧张,犹犹豫豫,产生的失误也不少,但是印象中没有谁责怪过我,气氛很融洽。看他们一个个在场上有责任有担当,出手果断,所以最后才有第二名的成绩,想想或许这是一个文科学院能走到的最远的地方了。
当有的事情本身没有对错可言的时候,团队里一个人做了什么,其他人无论如何都要先去拥护,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坚持到最后,功过在结束之后自然会有分晓与评判。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潇洒果断的内心是非常重要的一面,如果你不够潇洒,那么你很难做到肆无忌惮地笑,肆无忌惮地哭。在我眼中,一个真正的乐天派是足够潇洒和“肆无忌惮”的。
足够的玩乐主义
大学中如何定义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学得过学霸,玩得过学渣”都是成功人士。玩乐主义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即便不说绝对,十个人里面也至少有八个是正常人,是需要玩乐和休闲的,剩下的两个十有八九是工作狂。在他们的世界当中,压力来源于工作学习,也消失在工作和学习当中。但是对于正常人而言,压力来源于工作和学习,而在玩乐休闲中得到释放,反正我很难想象一个无处宣泄压力的人能够做一个怎么样的乐天派,能够不精神抑郁实属幸事,还要做一个很乐天的人这显然不现实。
玩乐,其实并不是说单纯地去游乐场high,也不是单纯地在酒吧喝酒畅饮,也不是在KTV欢唱一晚上,也不是在大悦城、君太血拼到手软。在我看来,如果只是为了玩而去玩就会形成一种内心的空洞,很直白地说那就是浪费时间。只有具备某种目的,你的玩乐才有意义。
以我自己为例子吧,其实我是一个很喜欢旅游的人,而且我不喜欢说自己喜欢旅游,而愿意说自己是在旅行。说实在的,小清新的格调不适合我这种大老爷们,但是我有一种执念:旅游是一种纯粹的赶时间的游览,而旅行是把时间观念忘记的一种体验过程。
我也曾经去旅游过,独自一人或者跟父母一起。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报一个旅行团,怀着极大的憧憬去看旅行团的行程安排,比如几点到几点在机场集合,然后几点到达目的地,集体入住某某酒店,然后几点出发,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
起初看到的时候我们只会觉得,“嗯,这个行程很充实”,但是,当我们踏上这段行程的时候就会感觉每天都被人牵着鼻子走。很典型的就是早上没有睡够就告诉你得集合,不然大家都在等你一个人你会很不自在。这个时候我会问问爸爸,“爸?咱们是在军训还是在玩啊?”我爸爸总会很辛酸地跟我说,爸爸累了。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既然是出来玩,为什么不能自由安排时间?为什么要让旅游团这么折腾自己?这显然不符合旅行的目的,如果一次旅行变成如此奔命的活动我倒愿意选择宅在家里。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第一次和老爸去香港,其实对于一个县城的孩子,小学刚刚毕业可以去香港玩是件很梦幻的事情,那里有童年想要的游乐场、迪士尼、海洋公园……但是正因为太过于憧憬海洋公园和迪士尼乐园,以至于我前一晚真的很兴奋,一直想着到了迪士尼怎么怎么疯狂。第二天上午,如你所想,七点钟集合去金紫荆广场感受香港回归八周年的节日气息。
可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是不懂什么回归月气息的,我想当初很多正常的孩子也都这样,我只要动物园、我只要游乐场!果不其然,下午去海洋公园的时候我终于扛不住了,玩了一次海盗船和过山车就躺在爸爸的怀里睡着了。结束之后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我还没有睡饱就被拉去一个完全没兴趣的地方耗费了原本就少的精力,于是在自己最爱的地方没有了力气。所以无论我是否想法偏激,至少我现在对所谓的旅游——跟团旅游印象很差。
当然,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会抱怨自己爱玩的东西没有玩到有多么失落,作为一个正常的家长也会“教育”你说“跟团游实惠,有能耐你花这么多钱去自由行啊”。所以在那之后的第二次出行,我选择了一个人的自由行。坦白地说我那次出去玩选了一个很安逸的地方——成都。
自由行为什么称之为自由行?因为它足够自由,我没有把时间精确到小时来安排自己的行程,而是很模糊地将时间剖成半天半天的来玩——上午、下午和晚上。我所做的事情只有两件——发呆和吃。在春熙路、宽窄巷子这种纯粹用来消磨时间的地方,如果不把时间浪费在吃和发呆上就是对成都的不尊重。
很多人会选择去武侯祠、都江堰和青城山这些地方玩,当然我也去了,但是在我眼中一个地方如果成为景区之后,这里的东西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就像《游褒禅山记》里面说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以一个地方去的人多了也就没什么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