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步入大学已经两年,离开那个难忘的六月也已有两年多的时光。每年高考将至,网上总会出现很多关于高三关于高考的信息,不断地提醒着我们那段曾经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时光。很多时候我觉得那段记忆已经被我淡忘,可是很多时候又会因为一些生活中的细节重新被唤回我的脑海。
记得上学期选修的一门有关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公选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纪录片《高三》,让曾经的那些时光又一次重新显现。这部片子我在高二快要结束的时候就已经看过,当时班主任力图用这部片子来告诉我们,我们的高三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真的要像片子中讲的那样“要将半条命奉献给高三”,还是要享受着痛并快乐着的生活。
片子拍摄得很真实,它引起了我们很多人内心的共鸣,我相信很多经历过高考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曾经或清晰或模糊的身影,不管是谁,回忆起那段生活重心只围绕着高考转的日子,心里都会泛起或大或小的涟漪。
记得我高二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内心是恐惧和忐忑,害怕即将来临的高三,害怕即将来临的高考,仿佛高三来了就会有天大的重担压在你的肩头让你无法呼吸。我害怕高三的生活却又渴望这种生活,害怕那种充满压抑输不起的心情,又渴望自己能够抗住压力超越自我,渴望在压力结束的那天自己真的能够实现书桌上刻下的梦想。
当到了大二再次看的时候我又有了一种如鲠在喉的淡淡的哀伤,想着自己也曾这样一路虔诚地走来,看到未来仍然会有这样一大批孩子这样走过来,想到自己一去不再回的那些时光就无比感慨。在《高三》的开头,班主任王锦春说过,请你们拿出半条命给高三,没有人会因为太用功太努力而不行了的,所以我不要你们的一条命,只要半条。几乎所有的人都搭上了半条命,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还有家长,大家像抗敌小分队一样成立了一条统一战线。
高三那一年的时光太漫长了,很多细节我再也回忆不起来,可是还有很多东西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忘记。记得当时的生活像上紧了发条的闹钟一样充实有序;记得每天中午放学铃敲响之后我和小伙伴手拉手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食堂狂奔而去,以最快的速度吃完饭就为了给自己多节省出十几分钟背书的时间;记得吃完午饭之后我会从教室搬出凳子坐在走廊的窗前一遍遍背着文综课本背到想把书扔出窗外去;我也记得在我背后父母的付出。
刚升入高三的时候我逛遍大街小巷为自己买了一本最喜爱的本子,我在本子的扉页认认真真地抄写了五月天《倔强》的歌词: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本子的第二页上面贴着一篇从《读者》上剪下来的文章,是某一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科状元林丽渊的一篇文章《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
记得当时我从同桌买的《读者》上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很多细节让我内心涌出无限感慨。为了这篇文章我跑到书店买了一本过期的《读者》,小心翼翼地把它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这篇文章曾经无数次地鼓励着陷在失望和沮丧中的高三的我,给处在黑暗中的我带来阳光。每次内心缺少坚持下去的动力的时候,我都会一次次地翻看这篇文章。《高三》的一条主线就是以那个女孩林佳燕的日记串联起来的,看到她的日记中那些励志的话语莫名就想起自己的本子,其实直到现在那个本子我也放在触手可及的书架上,可是现在拿出来再看与当时的心情又截然不同了。
我相信经历过高考的人曾经都会用那么一两句话激励自己,青春有梦想的时光就是这样单纯,一句话一段文字就能给你向前的无限动力。看到片子中他们着魔了一样的生活和口号,我想起了我们高三早上每天必喊的口号。
其实我们的努力都一样,全部来自于内心的恐惧和渴望。有人哭着挣扎着往前走了,有人放弃了逃避了,有人茫茫然不知所以。因为我们恐惧于我们不能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生存下去,我们都想生存下去,看到更加广阔的天空和一路伴随我们的梦想。
记得高三那年冬天,每天晚上的三节晚自习我都会抽出一节课间去操场跑上八百米,我是一个极其痛恨跑步这项运动的人,却在那年冬天格外依赖以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冬天冰凉的风吹来不会觉得冷,只会觉得头脑格外清醒,心底一片清亮。
高三时班主任最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高考很有可能是你们人生中经历的最后一场公正的考试,所以你们不能辜负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迎接它。大二的时候我打过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辩论赛,四个来自不同地区的辩手都对高考达成了一个共识:对于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孩子或者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高考是他们接近大城市分享高等教育资源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在父母看来,孩子的一只脚迈进了高等学府,家里的希望就等于实现了一半。是高考,给了那些原本不享有优势教育资源的孩子们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求学的前十二年都是在为这一场相对公平的战役做着准备。
为高考准备着的岁月可能会是很多人人生中最励志的岁月:一个坚定的目标,一段决绝的不肯回头坚毅前行的征程。现在想来很多大学生甚至成年人在高考时节无比怀念那曾经让他们痛苦无比的考试,其实是在怀念那段无比充实无比坚定的时光。我们曾经无比虔诚无比努力地换来现在的生活,但是现在的状态却无法让那段时光彰显出价值,至少对于我是这样的。
在重新看完《高三》之后,我把微博的签名改成:我该如何对得起你,我迷失在路上的半条命。是该让自己更加充实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曾经那段难以忘却的时光。是高考带给了我们成长,给我们上了青春中最励志的一堂课。那一年,我们高三,经历过,无怨无悔。
谢啦,我的老爸老妈
参加助跑80后节目录制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目:参加《天才知道》节目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选项A:粉丝,选项B:友情,选项C:其他。台上的每个选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友情。的确,在我们相聚的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备战的日子里我们彼此扶持相互鼓励,那是任岁月也无法抹去的战友情谊。但是在我心里还有另一个答案同样很重要:亲情。不是因为参加节目而收获亲情而是因为节目得知了更多我常常会忽略的细节,让我更加深切地感知父母的爱意。
节目录制后离播出还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天天在学校各处奔波忙碌着,我连节目具体的播出时间都忘记了,临近周六老妈打电话来提醒我记得收看节目我才恍然意识到这件事情,在老妈心里女儿能登上荧屏是一件让她倍感骄傲的事情。
暑假回家后,每每去走访亲戚朋友,他们都忍不住夸奖我,并且告诉我节目播出前的好多天老爸就已经一一打电话提醒他们记得收看,这句话让我倍感震惊。
在我心里老爸一直是严父,从小到大无论我取得怎样的成绩他说的第一句话总是不要太骄傲,每当亲朋好友夸奖我时老爸总会列举那些传奇的别人家的孩子指出我跟人家的差距。总之在我心里老爸不会因为我取得的点点成绩去夸奖我,这次他提醒每位亲友收看节目的举动从未对我提起,但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的这些细节让我内心涌动暖意。
回家之后老爸谈起节目对我答错的题一一分析,很多连我都记不得的细节他却牢牢记在心里。这就是我爸,一个永远会在我骄傲时提醒我,失败时帮我分析的我的好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