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兰迪·波许所言,他是个乐观主义者,但在作决定时总会先想到最糟糕的状况,因为“当乐观主义者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因应世界末日的应变计划”。我总对朋友说:“假如我突然走了,我相信家人与小孩都能好好地活下去。”因为,我已经为他们做了万全的保险与资金准备!
最终行动法则:抓底线而非追极限
最近我学到一个新名词叫“起底”,意思是了解自己的底线。我觉得这个字眼蛮好的,因为它让自己明白了一件事情:你该了解的不是“极限”,而是“底线”。过去大家总是一味追问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却很少问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做事情的态度也因追求极限而容易陷入焦躁与不耐烦的情况中。
比如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项目报告,把原本该在一天做成的事情,压缩到在30分钟内处理掉。由于时间太过短暂,因此只能将注意力放在报告的架构上,内容里的细节反而被忽略掉,做出来的报告也就容易有挂一漏万的情形。
许多教育训练的课程向来习惯于做表面化的训练,前面提到的“宣告”,就是追求极限的最好案例:不断要求你向前迈进,一切往前看。曾经参与过潜能激发课程的人,大概都做过宣告这件事,就是向众人宣告自己的目标,其中不乏对着家人、朋友、同事大喊:“今年我要赚几百万、几千万,今年我要买一栋豪宅……”
但根据我的观察,99.9%做如此宣告的学员都会失败。理由有三:
(1)被现场气氛蛊惑,当时无法仔细评估自己的现状;
(2)不知道达成这个目标的困难程度有多高;
(3)既没有行动方案,也没有持续执行的毅力。
最糟糕的情况是,当目标没有达成之后,许多学员很可能觉得当初宣告得那么大声,现在失败了等于让别人看了笑话,许多人因此对自己丧失自信心,不认同感也会持续升高。宣告原本具有正向用意,却因为在宣告之前,老师们没有告诉他们进行自我能力评估的重要性,结果导致失败,仿佛在他们身上戴上了另一条困顿的枷锁。
经过这些年的观察,我形成了与宣告截然不同的看法:往后看,往自己的缺点看,往自己的底线看。这也是本书反复出现的观念:别让你害了自己。为人生做出决定的正是我们自己,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又将如何做出正确、务实的决定?因此我经常设想一个问题:假设那些学员没有去上过那些课程或做出宣告,他们的人生是否会过得更好?
不过我也要承认,过去自己也曾陷入宣告的迷思之中,在众多大师的催眠下做出各种失败的宣告。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宣告真的太虚。
使达成目标变成一种惯性
虚,是一种匮乏。在那时候,我整个人就处在一种极度匮乏的状态之中,因而汲汲营营。就像《流浪者之歌》的主角悉达所言:“一个人在寻找的时候,往往非常容易只看见他正在寻找的东西,却发现不了其他任何东西,吸取不到其他任何东西。因为,他仅仅是在想着他正在寻找的东西。”
尤其在我刚投入教育训练界的头几年,一心想求快、求多、求大,在欲望不断膨胀的情况下,我便被贪念冲昏头,做了不少傻事,甚至为了成交走向极端。我在《别怕创业:把过去帮老板赚的,放回自己口袋!》中说起过一个故事:在1999年台湾“9·21”地震发生时,我和梁凯恩老师已经与一个客户周旋了十多个小时,直到天摇地晃三人才起身散场。虽然那些日子赚到不少钱,可是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好假,内心也并不踏实。
长期保持设定目标的习惯,对于一个需要明确奋斗方向的人来说是件好事。但我会建议:从小目标开始设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将使达成目标形成一种惯性。
这也是我能够持续设定目标十多年而从来不以为苦的原因。与其设定很难达成的目标,使自信心遭遇挫败,现在我更情愿正视自我能力的底线,从小事情着手逐一完成,这样我心情愉快,当然也更愿意持续往前迈进。
不过,偶尔也可能会出现别人帮你设定目标的情况。比如上司认为这个月你应该达成130%的业绩目标,而你也欣然同意这个目标。最后会有两种结果:失败或成功。
失败是指,上个月的绩效明明是-60%,现在却要增长到130%,而你自己明知做不到,却还是硬着头皮向全体同人宣告:“我一定会做到!”结果可能是惨烈的失败,或是绩效达到120%,形成一个小失败。但不论如何终究是失败了。在上司或旁人没有给予任何支持的情况下,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那种痛苦真的非常难受。
成功也会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懂得寻求支援的人,好比当接受了上司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之后,他同时也寻求上司和同事的协助。例如征询上司能否提供更好的客户名单,请求跟随在上司身边,观察、学习他的营销方法,或是向公司最好的业务员求教;第二种属于拥有敏锐观察力的人,他们习惯于安静地在角落里学习,观察身旁的人和事,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并加以执行。
若“完美”阻碍你的脚步,丢弃!
第二种成功的人是我最钦佩的,因为他们具有“玩真的”的性格,从不轻言承诺,但只要答应就一定想办法做到。
倘若你刚好是这种性格的人,我会建议:设定目标之后,好好享受执行的过程。这是因为,只要重视过程的点点滴滴,结果就会是美好的,而且你也一定会从中学得不少经验。还是兰迪·波许的那句话:“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至少得到了经验!”
不过我也很害怕将“求完美”当作口号的人,一方面,正像越是用力拍打弹力球,它的回击速度越快,力度越强一样,当无法达成目标时,这一类人的挫败感会特别强;另一方面,如果偏执于“完美”的目标,很可能损害行动效果,甚至使他们耽于幻想、毫无行动。
他们中的不少人将下面这些话当口头禅:“我想呈现最完美的效果!”“不完美的东西怎么能拿出来?”结果就很可能是耽误整体执行的时间,造成对周围工作伙伴的困扰,以至于使自己变成“讨厌鬼”。
还有一种人则是一直困在“完美”的想法里,迟迟不展开行动,以至于最终都没有任何成就。“为了达成我心中的完美目标,所以需要时间好好思索。”他们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追求完美”是因为只想着自己的“极限”,而从未思考过“底线”在哪里,最后导致他们无法迈开步伐。
切记:别让你害了自己。
六个步骤反复做,激发天赋
其实以前我对自己很没有信心,尤其是在刚进入教育训练领域的那段日子。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都不会,每次出去谈案子,总要花很长时间准备,但还不能确定是否准备充分,导致在拜访客户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
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累积、苦学与自修之后,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谈案子的成交法则,并从中摸索出激发潜力的六项步骤。
1.不自我设限
想要激发潜能,首先是不要自我设限。这是因为只有多方尝试,才有可能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愿意投入全部心力于其中而不觉苦。当找到兴趣所在或是自我感觉容易上手的能力后,便要开始执行第二步骤。
2.设定测试目标
没有经过测试就不能将自己的能力称为天赋。比如我喜欢游泳,但那不代表我就拥有游泳的天分与潜力。因此我会首先搜集该领域的专业标准,如专业游泳健将可以多长时间游完100米、1500米,以此测试自己目前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3.反复确认
测试自己距离专业标准有多远。就游泳而言,接着经过一个月或两个月的自我训练之后,我距离专业标准又有多远,就能测试出自己是否具备游泳的天赋。但若是论及工作表现,则必须借助外界来肯定自己。例如,想知道自己是否具备当业务员的天赋,那么就给自己定一个诸如一个月达成100万业绩的目标。
4.行动、行动、行动
立即采取行动,绝不等待。别人也会因此觉得“他是行动力很强的人”,当这样的观念深植人心时,对方也会更信任你。
此外,还要不惧怕与大公司或大人物交手。许多人在行动过程中倾向于从易成功的对象着手,但有时也要试试与大公司或大人物交手。几年前,我从未跟博客来、今周刊这些知名的台湾文化单位接触,但我后来便想,若能与他们合作将有助于公司业务的拓展,便主动出击接洽联系,结果顺利地建立关系!切记:绝不要因为自己的公司小或自身职务低就看扁自己,唯有不断累积“大成就”,外界才会更加肯定你的能力。
5.接受别人的肯定
当别人说你的能力强时,请欣然接受。传统观念教导人们,面对别人的称赞时,应当一律“回避”。这其实是错误的观念,因为别人若愿意开口肯定,就表示真心觉得你不错,因而无须太过谦虚。接受别人的称赞后,再将此作为砥砺自己的基石,我们就能更加乐于往上继续挑战。
6.重复做与简单化
当一项能力已得心应手时,就要重复执行,并且慢慢缩短达成的时间,让这项能力可以往上提升。例如,原先写5000字要花一星期的时间,我们不妨慢慢缩短到5天、3天写完,让自己对文字更加敏感;想要让月收入12万新台币,可以先简单分割为每个星期赚3万,在能达成这一目标以后,再调整成5天赚3万,4天赚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