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07年参加了马克·汉森在上海开的“亿万富翁的制造机”课程,费用超过15万新台币,课程的主轴是他要在10年内创造100万个亿万富翁的目标。我参加这门课程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一定要出书!
上完那堂课之后,我想我是确实出了书的少数学员之一。
死亡之前,你想要什么?
“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人死掉,生的中心就有死……”日本知名评论家川本三郎在《我爱过的那个时代》里这样写下自己对死的想法。他也引用了日本评论家津村乔的说法:“……应该说死就在极近的地方,死者们就在极近的地方。”既然那么近,我们为何对死如此不了解,不熟悉呢?
有一次,我参加生命成长课程,里头有一节内容就以面对死亡作为主轴,目的是让学员们进行一次深刻的接触体验。课堂中要求所有学员闭上眼睛,想象死亡到来的那一刻,随后学员被领着安静地走进另一处房间,直到大伙站定后将眼睛睁开,随即看见一副棺木放置在房间中央。那种视觉上的震撼带给自己的不是害怕,而是另一种领悟。
关于死,我们一向谈得很少。
不仅是死亡,亲子关系、婚姻、爱情、求学与工作等议题,作为华人的我们也谈得很少。对于这些人生必经的重要事件,我们几乎都没有被教导过或传承过什么,仅靠着自己的盲目摸索缓慢地累积着经验。
若更深入一点思考,或许你还会发现,就连如何运用金钱这件事情我们也很少受到教育,甚至还被灌输过错误的指令。比如小时候,每当大人看见我们手上拿着钱,便会出声警告:“钱很脏,去洗手!”久而久之,“钱很脏”就成了我们潜意识中抗拒赚钱的源头。不妨仔细回想一下,你自己或你身边的人当中,有没有人习惯于先花旧钞?一般来说,有这种习惯的人在潜意识里其实对于钱的看法都较为负面。因此,他们就算赚了不少钱,也很难把钱留在身边。
只是运气比较好?
还有另一种状况:不愿意肯定自己并害怕在人前出丑。华人普遍有一种奇特的性格:每当有人称赞他或他的孩子时,他经常脱口回应说:“哪有?运气比较好而已啦!”在课堂、会议中,老师或老板开口问有没有问题和意见,现场通常保持一片静默,几乎没有人愿意举手。
理由也很简单,我们怕自己在人前说出来的意见遭人唾弃,或是担心答案错误遭人取笑。就这样,我们被固有的传统想法所捆绑,并进一步相信:别人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天生有过人之处,自己不过是“Nobody”——无名小卒,凭什么获得成功?
切记:当你不断这样“反向许诺”,天地也将倾注心力回应你的负面愿望,让你一辈子都无法成就自己。
前面提及,2007年我带着学员一同前往上海参加马克·汉森的“亿万富翁的制造机”课程,这堂课的费用超过15万新台币,内容主要是告诉参与者,马克·汉森将利用这门课程改造所有人,并在10年内创造100万个亿万富翁,凡是前来的学员都将成为潜在的亿万富翁。这个说法当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夸张与宣传效果,毕竟参加者是否愿意在课程结束之后将所学应用于自身,也左右着上课后的效果。
结束课程回到台湾之后,我仔细分析了几天来上课的内容,最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一定要出书!出书意味着拿到了名人殿堂的门票,也象征着自己开始经营“卓天仁”这个品牌。姑且不管出书可能带来多少利益,光是出书这件事,便是十足具有鼓舞性的目标。于是回台后我便不断思索如何将这个目标实现。
就像任何一件“自认为”困难的事,在执行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难以料想的阻碍,我的出书梦想也是如此。但我发觉,当自己真的想要完成它,而且怀有超强的意愿时,一切都能水到渠成。只不过,它可能以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形发生。
实现出书的梦想了!
“陈延旻”,要是持续关注“遇上财神爷”系列的读者,应该对这个名字不陌生,因为他是该系列的第一本书——《职场新手财富人生的10堂课》的共同作者,也是因为他才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
当时延旻拿着《财神爷的故事》到办公室来找我,希望我读一读这些故事,并告诉他是否适合出版。才刚读完其中一则,我便觉得以财神爷作为奋斗题材的概念很有启发性,富有财商性质与创业概念的书籍不仅一直深受三四十岁的成年人欢迎,也与我当时推广财商讲座课程,希望更多的人借这类课程改变人生的意图不谋而合。当下我与延旻相谈甚欢,决定一起创作这本漫画小说书。
做出决定后,我立刻着手修改故事并撰写工具书内容,延旻则动笔绘制漫画分镜图,我们后来还找来延旻的好友、台湾漫画家哈雷叔叔负责漫画绘图。书本的内容动工了,但还有件困扰我的事:哪家出版社愿意出版?
为了让这本书顺利问世,我找遍周遭熟悉出版界的朋友介绍人脉,拿着企划书一一拜访并与之沟通。这期间确实也吃了几次软钉子,有点挫败感,尤其是被人拒绝的时候。每一次动摇彷徨时,我都会想起延旻第一次来找我时的情景。那时他已罹患大肠癌第三期,然而,他在我面前展现出来的热情与活力是那么耀眼。我又有什么理由可以放弃?
我确信一定会有出版社的编辑认同这本书的理念,让这本好书能够陈列在各大书店的书架上,产生影响力。最后,日月文化集团旗下的商管类品牌——宝鼎出版社成了这本书的伯乐,使这本书在2011年3月顺利出版,并于同年4月再版。
延旻与我完成了共同的理想,“为自己”做了想做的事情,而且成绩斐然。对我来说,该书出版的喜悦一点都比不上看见延旻开心时的幸福。更重要的是,他因为这本书出版的激励,对于生命有了更长远的规划,如今正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过着每一天,完成着每一件他想“为自己”而做的事情。而他所展现出来的热情持续鼓励着我向前迈进,并让我认识到一件事:敞开心胸地接纳与分享,以及持之以恒地努力,真的太令人快乐了!
后来根据侧面了解得知,上完“亿万富翁的制造机”那堂课之后,截至本书出版,我仍是那堂课程中依循马克·汉森的建议而成功出了书的少数学员之一。
为家人放手,跳出生命循环
我们家兄弟姐妹四人:老大是哥哥、老三是妹妹,最后还有个弟弟,我则排行老二。可能因为是老二,又有两个兄弟,因而在四个人当中我很容易被忽略。不过,这也带来了两方面的好处:首先,可能因为关注少,对我的各项限制也就少一些,反而养成了我独立的性格;其次,或许因比较不受注目,使自己经常想自我表现一番,来吸引大人们的目光,就算在众人面前出丑也不在意。
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却发现,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并将全部心力灌注在她身上,她反而过度依赖父母,个性也比较温润。这样的状况不只发生在她身上,周遭朋友们的子女也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认为小孩不应该对此负责,而是应该由家长承担“不愿意放手”的后果。
在意识到这种情况之后,虽然不敢说自己做得有多好,但我开始持续学习与调整养育孩子的态度与做法,试着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承担责任与面对挫折。虽然家人、周遭亲友多少会质疑我那“放任”的教育态度,也因此令我感觉压力颇大,不过自从不去在意别人的想法与眼光,以及拒绝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下,一切似乎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当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长大后各自成家立业,进入空巢期的父母心里头最大的希望便是看见我们事业顺利,快点生孩子,让他们享受含饴弄孙的生活。只不过父母非常重男轻女,由于结婚较早的我与大哥两人都只生了女孩,父母自然经常对我们耳提面命,或是在我与太太回老家时不经意地说:“看看一个女孩多可怜,爸爸妈妈都不给她添个伴”“总要有个男孩才能照顾你们老年的生活”,甚至“以后家里都没有男丁,谁来捧骨灰坛?”这一类的重话。
一开始我与太太听见老人家说这些,心里总觉得难受,虽然想要满足老人家的心愿,可回头考虑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与经济条件,实在没办法再生一个孩子,“忍耐”就成了唯一的方法。不过,总有忍不了的时候,这时和父母吵架也就在所难免。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我这辈子要为谁而活?父母、小孩、太太,还是我自己?
再一次自问,这辈子为谁而活?
于是我冷静下来,仔细回顾过去所上的那些大师的课程,记起老师们在课堂上时常提醒学员们:“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让自己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在工作上我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可是当问题涉及亲情以及父母的期待时,我却仍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难逃窠臼。我虽然明白实现和满足父母的期望是孝顺,但一味地顺应要求却又达不成,加之再要孩子的事情长期以来已经影响到我与太太的生活,那种痛苦实在太难受。
现在我想跳出这个恶性循环,我要为自己而活。
孩子是我快乐地迎接而来的生命,我愿意为她无条件地付出。但我也相信,她终究会因着自己的使命,走出自己的道路,离我们远去,就像是我与父母的关系一样。成长过程中,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各方面的意见开始与父母产生差异,那不代表我们不孝顺,也不代表忤逆,反而是自身不断成长的证据。这也是我为人父母之后的体悟,所以我乐于为孩子提供各种机会,让她去寻找自己的天赋,并期待着有一天她能做成她自己,别汲汲营营地活一辈子。
在我刚跟着梁凯恩老师学习时,他跟我分享了他的一个故事。“父母在没有经过我同意的情形下,就把我生了下来,来到世上的我到底要做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在初中意识到了自己与别人在性格上的差异,但是,由于没有人可以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他就这样一路问到高中也迟迟找不到满意的回复,最后因此罹患抑郁症。
最后治愈他的不是父母、朋友,更不是医生,而是有一回在书店读到台湾作家苦苓的一本书。书中的主角跟他一样追问着父亲:“为何把我生下来?”父亲回答:“我不知道生下来的人会是你!”这句话解开了梁老师多年的心结!就这样,他明白了每个人都不是在自己与父母“彼此同意”的情况下来到世上的。从此他不再期待别人给予自己答案,而是选择自己开创未来,为自己而活。
我的选择是:不强求
过去我曾试图扭转父母的想法,要他们接受我的意见,但最后总是无功而返。后来转换念头不去强求之后,我反倒能够看见父母的无奈,以及他们因被传统礼教束缚而产生的痛苦,进而能对他们多一点宽容,体谅他们的行为。想通了这些之后,当我再次面对父母的质疑与劝诫,也就不再放在心上。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口中的那些“爱”与“关心”已经成了孩子的人生障碍。
这也就是为何我在本书里头不断强调“不学,反而好”。
成长过程中,我们学习到的限制、教条与规范何其繁多,其中还包含“重男轻女”这一类的“人伦常理”。这些道理虽然会随时代的变迁逐渐产生质变,可是人类在礼教上的思想跃进却缓慢得吓人。比如我身旁也有不少遇到相同情况的朋友,看见他们为了这些事情与家人、伴侣起争执,我偶尔便以过来人的身份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不过他们之中能真正放下的人还真是不多,于是我只能看着他们戴着“不孝”的脚链,沉重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
当选择为自己而活,跳出那恶性循环以后,我的人生之路宽敞了起来,自己的生涯规划也更加多元、更加丰富了。
我设定自己大概能够健康活到88岁,因此,在女儿长大的过程中,我期待自己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非左右她人生的“指导者”。我希望自己不要用“父母”这个紧箍咒压迫她,而是让她顺着她的想法前进,我则陪在一旁看着她求学、交朋友、谈恋爱、走向社会,有一天回家告诉我们,她有了喜欢的人即将成家立业。
同时,我也计划着在她成年后,我与太太两人可以重温二人世界,享受彼此相处的时光。虽说目前距离孩子成年还有一段时日,很难预测这一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可是我现在乐于陪伴在孩子身边,陪在太太与家人的身边,但仅仅只是陪伴,而不是让我的爱与关心成为他们的障碍。
就这样,我跳出了痛苦的生命循环。
为自己写作,留下生命印记
带学员去上马克·汉森课程的2007年,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那年因为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我跌入每日不知钱在哪里的苦海之中,整日就想着该去哪里找钱、生钱,思绪杂乱。
马克·汉森在课堂上不断鼓舞大家一定要出书,并讲解了出书后的许多好处,但下面这句话才是让我决心出书的主要理由:不要让你的人生成为秘密!
文字被撰写编辑成册之后,自己的人生因此有了真实的记录,在我离世之后,这些书至少会成为后代子孙认识与了解我的一个窗口。我也发现,借由文字能重新认识自己,回顾生命中发生的事件,并归纳出这些事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及从中学到的经验。这其中的美妙,真的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才能明白。
写作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颇高的门槛,对我也是如此。虽然已经出过两本书,但我仍然在持续学习如何写作,因为只有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让人愿意读下去,文字才会有力量。
但我要强调:写作真的只需要一个开头。
我的赚钱之歌!
记忆中最有趣的一次写作经验,大概就发生在上哈维·艾克的课时。他在课堂上要求所有学员想出一首自己熟悉的歌曲,然后利用其旋律重新填入自创的歌词,而歌词的主题必须围绕“金钱”与“乐趣”这两件事情。
哈维·艾克之所以要求学员们做这件事情,其实也跟“大脑程序”输入有关,因为通过音乐与图片的刺激,新的想法能够被快速记忆。哈维·艾克利用这个方法,企图改变学员们对于金钱的偏见,重塑“好指令”。以音乐作为暗示,这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也很常见。例如,许多SPA芳疗课程教室会放一些NewAgeMusic(新世纪音乐——编者注)或BGM(BackgroundMusic,背景音乐——编者注)类型的音乐协助学员放松心情,使其能够快速进入α波,即轻松状态。不过有些时候人们也可能进入到θ波的状态,这也是有些人在听到某些歌曲时会因突然回想起过往经历而潸然泪下或慷慨激昂的原因。
学员创作歌词,可以检视自身对金钱的看法与观念,还能进一步剖析自己。
我便发觉其实自己好爱钱,只是一直不敢承认!可能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礼教观念的影响,我曾经认为只要把“钱”挂在嘴边就很俗气。不过我相信身边的人都知道,我很喜欢钱,也很想赚钱,只是嘴巴上从来不承认而已。直到那次创作歌词的过程中,我才克服了这样的矛盾,愿意承认我好爱钱,真的,我好喜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