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破旧的老报纸,泛黄的纸张表明了它的脆弱,也不知道老道士是如何将这张报纸保存的如此完好的。张文远扫过去,顿时被标题吸引住,急忙拿在手里看了起来。
“本埠河北苇塘内,日前发现龙骨,旋经第六警察分署载往河北西海关前陈列,供众观览,一时引为奇谈,以其肌肉腐烂,仅遗骨骸,究是龙骨否,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这是发表于1934年8月14日的的《盛京日报》,标题为《蛟类涸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在辽东营口发现了一条蛟龙在陆地上死亡,引来大批百姓围观。在主要版面上配备了大大的图片进行说明。
1934年的营口市属于伪满洲国,是日本人的势力范围。盛京便是现在的沈阳,当时是伪满洲国的首都。张文远不知道老道士给自己看这张报纸的目的何在,从一千多年前的贞元时期转换到1934年的东北,思维跳跃性未免太大。
也许两者唯一的联系便是:龙!
一件属于老道士口中的“故事”,另一件则是可信可不信的民间传闻。但是这种强行的联系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1934年的夏天,营口阴雨连绵,持续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雨,辽河水暴涨,辽河北岸的芦苇塘变成了一片汪洋,鱼虾漂浮在水面上,空气中飘散着一股强烈的腥臭味道。大雨过后,当时生活在辽河北岸的人们都能闻到苇塘内的腐臭气味,但却始终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老道士说到此处,眼中隐隐带有一股难懂的东西。
联想到《盛京日报》中刊载的内容以及老道士的语气,张文远大概猜到发出臭味的应该是蛟龙的尸体,只是老道士的叙说明显比报纸上的内容更详细。
“一天,一个看管苇塘的人顺着味道走去,在他扒开芦苇时,惊奇地发现在芦苇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尸骸。看苇塘人惶恐不安,慌慌慌张张地拔腿就往回家跑,据说到家后他一头扎到炕上,从此一病不起。在此之前,这条蛟龙就曾经出现过一次,那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二十公里的地方。”
“那个时候,蛟龙还没有死亡。它躺在河边奄奄一息,好像随时会死去。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为了使困龙尽快上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它塔凉棚,有的挑水往它身上浇。”
听到老道士说到这里的时候,张文远顿时来了兴趣。龙这一生物,一直都存在于传说中,被当做虚构的一种生物而存在。如果老道士说的都是真的话,他就可以肯定一件事情了。
这件事情就是,在张河口的老石闸下,那条被九字真言镇压的黑龙并不是这个世界所独有。老道士的话无疑让他更加肯定自己遭遇的真实性。
“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只是,这条蛟龙神秘地消失了……”
“二十多天以后,当蛟龙第二次奇异地出现,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这件事情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为了探索事情的根本,他们从国内调来大批专家进行研究。”
老道士嘲讽般笑了笑:“虽然都说它是龙,可是以前谁见过?最多的不过是皇家用品中的图案,和真实的龙相比,毕竟还是有所不同。没有对比物,就难以确认。”
“日本人为了封锁消息,暗地里将接触过龙骨的人处决了。不料一个小孩却因为晚上出去拉屎而躲过了一劫!”老道士说到这里,眼睛里突然闪过一丝狠厉,让张文远突然想起了从积阴幡中放出的许多日本人的胎光。
当时还奇怪,为什么积阴幡中竟然还有日本人的胎光。这下终于释然,那个逃脱的小孩,难道就是眼前的老道士不成?
“当时的东北已经被日本人占领,为了逃命,那个小孩只好逃往关外。这一走,便来到了河南开封。当时他饥寒交迫,饿昏在一座道观门前,一位老师父救了他。”
“这座道观,便是大唐贞元年间,那个赴京赶考的游子所建。老道给你看这个不是为了让你相信什么,而是想告诉你,游子当日在龙樟树下同样看到了龙。”
张文远听到这里,终于明白了老道士的用意。他绕了一大圈,从四十年前的道观绕到一千多年前的游子,然后又绕到七十多年前的龙骨。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向自己证明龙的存在。
却不知道,自己早已在心里相信了他。
“皇帝是君父,同时又是天子、是真龙化身。游子在京城前后十五年,穷困潦倒。只把时运不济的原因归罪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不用功,导致无法为君父效力。却不知道他早已学富五车,儒家典籍已是烂熟于胸。”
“怎么会这样?既然他如此博学,又为何难以考中进士?”
“你可曾听过一句话么?”
“什么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想那冯唐因为一点小差错,一辈子不得重用。等皇帝想启用他时,已是九十多岁,再难做官。至于李广,连皇帝都说他生错了时代,功高盖世,却终生不得封侯。人的一生,岂不是上天注定的么?”
“也许是这样吧。”张文远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话反驳老道士,只好敷衍着。
“不!不是这样!”
老道士没来由地暴怒而起,双眼露出阵阵精光:“那个游子也一直认为是这样,可是就在那晚他才知道,不是!为了一个错误的东西,他离开妻子老母,十五年来悬梁刺股,只为金榜题名,为了这个目标,他放弃太多,最终才发现,那个不过是个浮云。”
卧槽,说是的是你,说不是的也是你。你这是要闹哪样?
“你可知道,那天晚上,游子究竟看到了什么东西?”老道士看向张文远的时候,张文远读懂了他眼神的意思,那是一种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