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曰:“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语出《韩非子·喻老》)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够见到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认识自己非常重要,因为认识自己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倘若一个人尚未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是不会有自救的愿望的。
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曰:“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语出《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曰:“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意思是说,认识的最大困难,不在于能认识别人,而在于能认识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
韩非子回答说:“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够见到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在韩非子看来,人之所以很难认识自己,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虽然,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但却至关重要。韩非子像他的老师荀子一样主张慎独,其实质在于自我审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升华。做人的道理也在于此。
其实,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对自己的身体外观、品德和才能、优点和缺点、特长和不足、过去和现状以及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总会有一定的认识。然而,每个人对自己的这些认识与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之间必然会出现许多差异。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些人看到自己的次要问题,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问题;也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的一点长处。可见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和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像照镜子那样简单。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评价和议论的包围之中,有人会赞许你、称颂你;有人会批评你、责备你;甚至还有人看不起你、轻视你。那么在各种议论中,究竟哪一个“你”才是真实的呢?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你自己又能否准确无误地分辨呢?你是否能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善自己了呢?还是丧失了自主精神淹没在他人的议论中了呢?
韩非子提醒我们,做人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人只有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才能找回缺失的自我。否则,就会陷入浑噩的窘境而无法自拔。而且,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是获得进步和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面几点建议可以帮助你正确认识自己。
(1)单独地面对自己
许多人总是陷于无穷无尽的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中,不能自拔,这使得他们根本无暇去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不知道这一切到底是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在纷繁复杂且高速运转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给自己内心的真我一个表现的时间。那么,你不妨给自己放个假,让自己偶尔来个独处。这时候你的表现,往往更能显示真实的自己。
(2)与自己良好对话
要真正了解自己,必须养成与自己“对话”的良好习惯。你需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留给自己。当你一个人独处时,你可以把自己此刻的感觉、感情、想法等在心中一一过滤,审视一下自己的心态是否正确、是否平衡?如此,你就可以了解到自己真正在想些什么?自己的性格倾向如何?怎样做才会使自己心安理得?出现障碍时,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待人处事等。如果这些你都能做到,那你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了。
(3)通过别人充分了解自己
对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设法了解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你可以向亲人或较亲近的朋友询问你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听听他们对于你各方面的看法。当然,对于别人善意、合理的意见,我们应冷静地予以接受。不过,只向亲友请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别人对自己各方面的看法,综合分析,这样准确性会高一些。
吃古通今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是倾国倾城。无论是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施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丽。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粗声粗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加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并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老夫子点评: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即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认识到这一点很容易,但做到很难。故事中的东施正是由于没能正确认识自己,才会愚蠢地模仿西施,结果落个被人讥笑的下场。
链接共享
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韩非子·喻老》
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够见到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韩、赵相与为难。韩索兵于魏,曰:“愿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可以从。”赵又索兵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皆朝魏。
——《韩非子·说林下》
韩国、赵国互相敌视。韩国向魏国借兵,说:“希望借贵国的军队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同姓兄弟,不能答应你的请求。”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说:“我与韩国是同姓兄弟,不能答应你的请求。”韩国、赵国没有借到军队,都愤怒地回去了。不久才知道魏文侯是用这种方法使他们两国和解,于是都去朝拜魏文侯。
韩非子乘车外出
韩非子在《喻老》中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认识的最大困难,不在于能认识别人,而在于能认识自己。
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是道家经典《老子》的重要注解与阐释著作。
韩非子非常喜爱《老子》,并从中得到启发。史学界也认为,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