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罗斯福的手表不翼而飞,他四处寻找,发现是邻居偷了他的表。证据确凿之后,所有人都等着看好戏,看看那名邻居会得到什么样的下场。但是罗斯福却一直毫无动静,既没有找那位邻居讨回他的手表,也没有再追究这件事,整件偷窃案就这么不了了之。
后来,邻居之中有一名好事之徒实在忍不住了,他好奇地询问罗斯福,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情查个水落石出,弄个清楚明白呢?
罗斯福回答他说:“如果我去找他理论,或许可以把手表要回来,但是大家以后见了面却会十分尴尬,对我来说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我相信只要我做得很好,别人就不会再找我麻烦,大家可以和乐的相处,那么损失一只手表,又有什么关系呢?”
罗斯福一直以和平融洽为生活宗旨,他从小地方做起,培养自己坦然开阔的心胸,无论遭遇到任何困难也不会轻易地屈服。
他这样的胸襟长存于每位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流芳百世,宽宏大量的气度至今仍令人感念不已。
退一步海阔天空
杨玢快要告老退休的时候,他在故乡的屋地产,有些被邻居侵占了。
于是他的家人要去告状打官司,把拟好的起诉书送给他看。杨玢看了,便在后面批说:“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他的家人看了以后,就不去告状了。和杨玢故事类似的张廷玉,是清人入关后父子都是拜相的汉人。
相传张廷玉当年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刻把这件事写信到京里报告相父,希望写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诗寄回来,这首诗说:“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方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的总管收信后,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那个邻居看到张家居然退让了三尺,他也让了三尺出来,于是留下了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
这个巷子如今名为“六尺巷”。
宋太宗的雅量
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
他们越比越起劲,最后竟吵了起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实在看不下去,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
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
尧帝让位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分别是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大家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说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原来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对他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非常傲慢,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尽管全家人对他都不好,但是他对待他的父母、弟弟却非常好。大家都认为舜是个有德行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考察一下舜。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害死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哥哥,你什么时候回的?我都不知道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舜到老年的时候,也跟尧一样,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又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尧舜禹后来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德之君的代名词。
好心的报酬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和群臣宴饮,当时是晚上,大殿里点着灯,正当大家酒喝得酣畅之际,突然灯烛灭了。
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的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牵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点灯,抓住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听了,说:“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啥大不了的。”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群臣一百多人马上都扯断了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军常常冲在前边,勇猛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
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系缨的人。”
秦穆公获救
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驾车的良马被岐下300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
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打听到,这些人非常穷,经常食不果腹。他就说:“我不能因为一条牲畜就使300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赏他们酒喝,然后放了他们吧!”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这三百多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帮助秦军。正巧看见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之德。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秦穆公终于脱险。
容人小过
汉代的丙吉任丞相时,他的一个驾车小吏喜欢饮酒,有一次他随丙吉外出,竟然醉得吐在丞相的车上。
丞相属下的主吏报告说,应该把这种人撵走。丙吉听到这种意见后说:“如果以喝醉酒的过失就把人撵出去,那么让这样的人到何处安身?暂且容忍他这一次的过失吧,毕竟只是把车上的垫子弄脏了而已。”
这个驾车小吏来自边疆,对边塞在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事务比较熟悉。
他有一天外出,正好遇见驿站的骑兵手持红白两色的袋子飞驰而来,便知道是边郡报急的公文到了。到了城中,这个驾车小吏就尾随着驿站骑兵到公车署打探详情,了解到敌虏入侵云中、代郡两地,急忙回来求见丙吉,向他报告了有关情况,并且说:“恐怕敌虏所入侵地区的地方官员因年迈病弱,反应不灵,不能胜任军事行动了。建议您预先了解一下有关官吏的档案材料,以备皇上询问。”
丙吉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就让管档案的官吏把有关材料详细报来。
不久,皇上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询问敌虏入侵地区的主管官员的情况。丙吉一一做了回答。而御史大夫陡然之间不知详情,无法应对,因此受到皇上的斥责。
丙吉显得非常忠于职守,时时详察边地军政情形,因而受到皇上的称赞。实际上这是得力于驾车小吏!
乐师打国君
乐师弹琴,魏文侯起舞、诵赋。当他朗诵到“使我的话无一人敢违背”时,乐师举琴向他砸来。
魏文侯大惊,令人把琴师抓了起来。魏文侯问执法官:“臣属打君主,应该判什么罪?”
执法官说:“死罪。”
乐师说:“臣有一言,就让我说完后再去死吧。过去,尧、舜为君主时,惟恐自己的话没有人反驳。后来,桀、纣为君主,惟恐有人反驳他的话。今天国君所讲的话和讲话时的神态颇像桀、纣。我心中气愤,忍不住举琴就打。我是打桀、纣,并不是打国君啊。”
魏文侯说:“这都是我的过错,把乐师放了吧。”
宽厚的文帝
汉文帝时,吴王濞的太子奉父命来到京城,侍奉皇太子。由于吴太子的师傅都是楚地之人,在京城横行霸道,最后皇太子一怒之下,就设局把吴太子杀了。并派人把他的尸体送回吴王的封地埋葬。
这件事一下就得罪了吴王濞,他见到自己儿子的尸体真的是痛不欲生。他恶狠狠地说:“我们是宗室,都是皇家子孙。你们既然把我的孩子给杀了,那么就让他埋在长安得了,再何必要送回来!”于是就又送回了京城。因为这件事,吴王濞从此不再遵守君臣大义,后来干脆就称自己病了,不再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