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曰:“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语出《列子·仲尼》)得到事物真义的人不必说话,知道普遍道理的也不必说话,沉默也是一种语言,大巧若拙也是一种智慧。
交友要交贫,贫贱之交最易识真假;有权时多交清淡朋友,有钱时不交酒肉朋友,得志时慎交逢迎朋友,失意时要交知心朋友。总之一句话,浇树要浇根,交友要交心。古人云,君子交友先选择而后交友,则少忧;小人先交友而后选择,则多怨。交友有三宜: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讲诚信的人交友,同学识渊博的人交友,不但能天长地久,而且能终身受益。古人的话告诉我们,交友贵在交心。
和列子隔邻而居的是南郭子,他与列子相邻达二十年之久,但他们之间从不来往,从不交谈。在路上碰见,就好像没有看见似的;以致于列子门下的学生和奴仆都以为列子和南郭有什么仇怨,其他人也都这么看。
一个从楚国来的人,听人议论列子和南郭子有仇怨,便去问列子:“你和南郭子为什么几十年不说一句话?”
列子说:“南郭子的外形看上去很健壮,但他的心灵却很空虚,耳朵什么也听不见,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口舌也不说什么,内心不牵挂任何东西,形体也不运动。和他交往,是不用外在的行动的,因此我们就没有什么来往和交谈。你们误以为我们有仇怨,为了澄清事实,我决定带你们去见他一次。”
列子带了一些弟子来到南郭子的住处,看见南郭子坐在那里,不言语,不动作,好像泥塑木雕似的,别人看他那样子,也就不和他交谈。再回头看列子,他也好像精神已经脱离开形体,似僵尸一般呆坐在那里,人们也难以和他共同议论什么。
回到住处后,大家纷纷议论列子和南郭子交往的奇妙之处,赞叹南郭子的非凡之处。列子说:“得到事物真义的人不必说话,知道普遍道理的也不必说话,沉默也是一种语言,大巧若拙也是一种智慧。南郭子和我就是这样的人。你们不能理解,却大惊小怪。”
正如列子所说,南郭子和他是心灵之交,他们之间心有灵犀,甚至不用言语就能实现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或许列子的话有点言过其实,但他和南郭子的故事至少可以告诫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交心的朋友。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不是崇拜,不是仰视,更不是敬畏,而是相拥的知己。
真正的知己,灵犀相通,有相互吸引和相互促进的精神之交。罗曼·罗兰23岁时在罗马同70岁的梅森堡相识,后来梅森堡在她的一本书中对这段“忘年交”作了深情的描述:“要知道在垂暮之年,最大的满足莫过于在青年中发现一颗和你一样向理想和目标奋进、蔑视低级庸俗趣味、为个性自由而勇敢斗争的心灵……多亏这位青年的来临,两年来我得以同他进行愉快的精神交流,这种交流不断激励着我,我又获得了思想的青春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强烈兴趣……”
真正的知己,任何时候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一个人在失败的时候有几个朋友,也比在胜利的时候有许多朋友要强的多。嵇康死前安慰痛哭的幼子:“只要你山涛伯伯活着,你就不会是孤儿!”山涛是谁?是嵇康曾主动与之绝交的朋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山涛并没有让嵇康失望。
真正的知己,能肝胆相照。公元前4世纪,意大利一个叫皮斯阿司的小伙子因触犯暴虐的国君而被判处绞刑。孝顺的他请求回家与父母诀别,可始终未得到暴君的同意。就在这时,他的朋友达蒙愿意代他服刑:“皮斯阿司若不如期赶回,我可以替他临刑。”暴君勉强应允。行刑之期临近,皮斯阿司仍杳无踪迹,人们都嘲笑达蒙,竟然傻到用生命来担保友情!达蒙很快被带上了绞刑架。当人们悄无声息地目睹即将到来的悲剧时,突然,远方传来了皮斯阿司的声音,飞奔在暴雨中的他高喊:“我回来了!”皮斯阿司热泪盈眶地拥抱着达蒙,所有的人都在拭泪。国君也被这一幕感动了,“我愿意结识这样的朋友。”他出人意料的特赦了皮斯阿司。
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人们都在人海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欲将心事付瑶筝,弦断有谁听”的那个听者。
没有朋友的人生,就像没有树林的沙漠,经不起风雨;没有朋友的人生,就像久汗的禾苗,慢慢走向枯萎。相信通过你的真诚和不懈努力,一定会找到真正的知己。
吃古通今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
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多次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做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生活困窘,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恩格斯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恩格斯每个星期都将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在物质上对马克思大力援助。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马克思以事业为重,接受了好友的无私帮助。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无论在金钱上还是在学问上,都是不分彼此的。
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
“嗯,不对,反正情况不是这样……”
“在这一点上你对了!”
马克思说着说着竟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样地相互尊重,在他们看来,任何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评都不及他们彼此交换意见那样意义重大。
只要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他俩天天见面,不是在这个家里,就是在那个家里。讨论问题时,他们在屋子里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有时两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一声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见为止。于是,两人就放声大笑起来。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的校对工作全部结束。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作出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资本论》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事,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
这种理解的友谊是那样深厚,甚至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之后。
马克思在病重期间,曾告诉女儿爱琳娜说,希望恩格斯能为他尚未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点什么”来。当然,即使马克思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恩格斯也会去做的。
从1883马克思逝世时起,整整10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补充了许多材料,重新撰写了一些篇章,使《资本论》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问世。
老夫子点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已。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链接共享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列子·汤问》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