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一幕我在柏林大街上曾再次捕捉到,也同时唤起我对母校的回忆。在征得德国工人同意的情况下,我给他拍了照片,然后将照片发到网上,一位中国网友评论:“德国磨洋工。”此前我并没有仔细想过“磨洋工”的含义和来历,看了这一神评才恍然大悟。
的确,德国是磨洋工的典型。在德国修路如此,建筑、装修也不例外。我的母校莱比锡大学图书馆前后装修了7年,虽然时间有点长,但里里外外用富丽堂皇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每次坐在图书馆看书,经常有恍然如坐在艺术宫殿的错觉。而且,这座“艺术宫殿”也足够庞大,大得从来没有出现过找不到座位的情况。
如果细数哪个德国建筑的工期最长?冠军恐怕得授予科隆大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不断修缮。获得第二名的当属乌尔姆市的敏斯特大教堂。教堂的建造始于1377年6月30日。1392~1419年,当地建筑师恩辛格(UlrichEnsinger)主持建造砖石架构的教堂主,设计高度156米,虽然经过恩辛格及其儿孙三代人接力赛的努力,仍未能实现设计高度。15世纪末以后,该教堂的建造断断续续,几经反复,直到1890年在建筑师拜尔的主持下才实现了恩辛格的设想。教堂主塔高度达161.6米,超出举世闻名的科隆大教堂4.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钟楼,十分壮观。1944年,一枚流弹将教堂主塔穿了个窟窿,战后,修复工程历时10年,到1970年基本恢复原貌。
虽然这些教堂建造时间很长,但毕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且也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科隆大教堂的高度是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对乌尔姆市而言,当地人称这座教堂不仅是上帝赐给他们的荣誉,而且是数代工匠留给后人的杰作,失而不能复得的珍宝。每年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在这些教堂流连忘返,惊叹这些建筑的宏伟和美轮美奂。而且,由于工期时间超长,难免会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这为后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和建筑爱好者留下了极大的研究价值。
提到教堂,不得不联想到德累斯顿的圣母大教堂。教堂始建于1726年,采用了圆形拱顶、砂岩拼建等前所未有的建筑方式,是由木匠大师奥尔格·贝尔主持设计修建的,历时17年方才建成。圣母大教堂高95米,规模巨大,精巧华丽,是西方新式教堂建筑的代表作,是这座古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德累斯顿最亮丽的风景,有许多音乐大师和艺术大师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遗憾的是,二战末期圣母大教堂在英美空军的轰炸下化为废墟,仅剩下13米高的一截残壁。战后,德国人没有把砖头拿回去盖房,而是一块块地编号保存起来,因为他们还有重新修建的梦想,可惜战后初期没有财力做这件事情。直到两德统一后,重建才提上议事日程。1994年重建工作开始,耗时11年。当然,这点时间对于德国而言已经很快,算不得磨洋工了。重建后的教堂基本按照原样修建,许多遗物都被精心保留下来,并成为教堂建设原料的一部分。
还有些根本就不为外人知、但历史非常悠久的教堂,例如位于巴伐利亚州东南部的小镇阿尔特廷就有一座建于7世纪的神圣小教堂,是人们朝拜圣母玛利亚的地方。
如果人们由此认定,德国最古老的建筑只是这几座教堂,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德国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宫殿、民用建筑、大学、博物馆和城堡等比比皆是,甚至有些城市基本上就是几百年前建造的,有些城市在二战期间未受到严重轰炸,所以还保持原貌。最典型的是德国海德堡市,那里的建筑古风十足,而且还有德国最古老的高等院校——成立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学。还有另外一个位于北部的城市吕贝克,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山地城市,历史上这座古城是“汉萨同盟”的倡导者之一。1143年建城以来,一直是欧洲着名的港口及商业城市,完整地保留了欧洲中世纪汉萨城市的典型风貌,其杰出的古建筑物保护使吕贝克成为全世界着名的旅游目的地。古城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中世纪古迹,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和吕贝克的城市建筑有极高的价值。
德国建筑在如此长的时间能得以保留,其实要归功于修建时的“磨洋工”。如果没有磨洋工,今天的德国不会有如此之多的辉煌建筑和历史遗产。
那么,德国人何以甘愿磨洋工呢?原因首先在于他们把建筑当艺术,而不是作为捞钱的手段。在德国,建筑公司必须严格按照工程预算盖房,超出部分自己负责。而德国官员很不聪明,他们竟然没有发现回扣这个好的玩意儿。再说,官员根本没有权力将工程交给哪家公司,一切交易都在阳光下进行。其次,德国人有信仰。如果偷工减料,不仅是人生巨大的耻辱,而且他们认为上帝在时刻进行监督。有信仰的人会给子孙留下点什么,而没有信仰的人则会尽情在现世享受,在他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贪小便宜吃大亏
——完善的医保制度
我曾应德国巴登州政府的邀请前往德国做学术交流,在弗莱堡大学进修一年半。按照德国法律规定,每个在德国生活的人,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必须上保险,其中医疗保险是最重要的一项。我和北大另一位学者于9月中旬抵达德国,按理必须在一周之内办理户口申报和上保险等手续。但是,如果我立即上保险,9月份的保险就算白交了,觉得有些不太划算。我在德国算得上是“老油条”了,没有初到德国那种诚惶诚恐的心情,所以准备拖到下个月再说。
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学术活动和课程。几个在弗莱堡的中国学者都要求我带他们去干点儿好玩的事情,我当然是义不容辞。首先去看的是博登湖,那是德国最美的地方,除了水中有山,山中有花,简直是找不到别的词来形容这种意境。接下来去看巴登州的黑森林,走进森林里面可以和小动物玩耍。比如胆子最小的松鼠,你只要把面包放在手心,它就敢跑过来到你身边吃面包。德国的动物都知道,人是不会伤害它们的,再加上它们无法区分中国人和德国人,所以都一概跑来抢食,否则真要遇到好野味的中国人,小命可能就玩完了。
几次玩下来,中国几个兄弟们已经把我的称呼由老杨改为“老大”了。他们虽然是饱读诗书的学者(分别来自北大、政法大和中科院),但玩心不小。他们向我抱怨:“老大,你总是带我们看山看水,难道就不能干点儿别的吗?”别的还有什么呢?我开玩笑地说,总不会是想泡德国妞吧?想了半天,最后我决定带他们去玩跳水。
在德国玩跳水兼游泳很便宜,弗莱堡跳水馆的门票只有2.2欧元,相当于20元人民币,学生票更便宜,且不限时,一整天随便玩。虽然玩得很开心,但回家后发现耳朵疼痛起来。我打算到诊所看看,猛然想起还没有上保险。本想熬到下个月,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好硬着头皮去看医生。
医生检查完我的耳朵,往里面塞了一个棉球就算完事。虽然简单但也有效,第二天就不疼了。不过我却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这次小小的检查和治疗就要了我280欧元。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差不多是我一年缴纳的所有保险费用。看来人不能贪小便宜啊!这是我不及时上保险的后果。
在德国看医生很方便,如果上的是公立保险,只要把医保卡交给医生就完事了,至于多少医疗费、药费你根本不用操心,也不需要知道。如果是私人保险,必须先交费,然后把票据寄给保险公司,过几天钱就自然回到你的账户里面了。公立保险比较省事,但相对较贵,每个月得60多欧元,而私立保险则有贵有便宜的。以前留学的时候找到了一种才25欧元的保险,和贵的保险没有什么区别:该报销的都报销了,从来没有拖欠过。
后来我找到一种家庭保险,只要60欧元左右就把一家人的全保了。我女儿在德国出生,由于有保险,我一分钱都没花:包括刚开始的每周一次,之后每两天一次的定期检查、孩子的接生以及产后的护理。把孩子接回家可以报销打的费用,医院还送给我们许多尿布和奶粉。德国人认为刚做父母的人都不懂得护理,所以每隔两天就派一个护士来家里教你怎么护理孩子。当然,这是免费的。
经历了那次惨痛的教训后我学乖了,从此我在德国都老老实实地上保险,不敢有任何侥幸心理。
不过,我内心总有一个疑问:按照德国保险规定,只要上满8个月的保险,生孩子就可以免费。而以我每月60欧元的保费来计算,只需要缴纳480欧元的费用就可以免费了。这点钱显然是不够医疗费用的。那么这个漏洞是谁来填补了呢?
对此我进行了一番研究才发现:这个窟窿是德国政府给补上的。德国政府每年将财政总收入的35%左右拿来补助保险了,怪不得保险这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