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就医指导
选择医院
常见病一般的医院都能诊治处理,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让宝宝长时间在看病路途中耗费精力和时间,是相当不明智的做法。
看病前父母需要做的功课
与其等到宝宝病了才带去看医生,倒不如平常多观察他的情形,这样即使去医院和医生也比较好沟通。即使没有生病和反常现象,也希望在周岁前每月做一次定期的育儿咨询,并且接受保健门诊。儿科大多都设有保健门诊时间,采取预约制度,因此要事前挂号。除了紧急情况外,最好能遵守预约时间。
夜间和假日就诊须知
医院夜间和假日也有医生值班,但是为了避免夜间和假日看诊的麻烦,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在夜间和假日去医院。在放假日之前要特别注意宝宝的状况,如有异常,应事先带宝宝去医院就诊;若遇上夜间生病,可带宝宝前往医院的夜间门诊接受检查,或请求值班医生帮助。记住,随机应变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在看病期间应减少宝宝的负担
身体不舒服时,等候看病对宝宝和妈妈来说,都是件很痛苦的事。如果不是很紧急,可以打电话问问就诊的人多不多,什么时候去比较方便,之后再带宝宝去看病。去过几次医院后,就会知道该医院人多的时段。此外,每家医院的挂号方法也不一样,想要缩短等待的时间,必须先挂号,然后估计好时间再带宝宝去看病。结账和拿药都要等候,可以先让家人结账,拿药窗口排队等着或者先让宝宝回家歇着后再来办理。
初诊的注意事项
因为宝宝不能自己陈述身体的症状,妈妈必须随时观察他的情形。第一次接受诊察时,要尽量由妈妈带宝宝去,以便详细说出疾病的情形。
如果事先记录下列事项,就能够把握要领并且有助于医生为宝宝诊断。
体温。前天晚上、早上的体温和平时的正常体温。
食欲。有无突然的增减。
情绪。是否和平常一样或不稳定。
其他身体状况。如尿、粪便、呕吐、咳嗽、出疹等的情形。
药。什么时候吃了什么药。
宝宝害怕去医院的解决办法
杜绝恐吓。平时避免用“不乖就带你去看医生,去打针”作为恐吓。如果宝宝平时就误解治疗的意义,生病时就更不会合作了。
运用游戏。为宝宝准备玩具时,可以准备一些扮演游戏,让宝宝扮演医生、护士或是假装生病,这种训练对他很重要。在这种扮演游戏中,宝宝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况,会获得一些概念和了解,以后不管是去看病还是必须住医院时,他都会比较容易接受。
讲故事引导。宝宝对医生、医院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熟悉医院,父母平时不妨利用空闲时间讲讲医院里的一些事情,如生病了为什么要看病,药和医生都是帮助病人解除痛苦的等,从心理上减轻宝宝对医生和医院的恐惧。
熟悉医生。定期带宝宝去做健康检查,一方面可以知道宝宝的健康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让宝宝有机会去了解医护人员并不只是给药、打针的可怕人物。当宝宝2岁左右时,就可以向他解说测量身高、体重或听诊的目的在于帮助大人知道宝宝长得好不好。
心理准备。如果宝宝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有一些心理准备,就比较容易把对父母的信任感,转移到即将照顾他的医生、护士身上。
转移注意力。看病时,不妨采用转移宝宝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宝宝的恐惧。比如,让宝宝带上最喜欢的玩具和书籍,还可以为宝宝准备果汁、水等安抚情绪的食物。
宝宝出现哪些症状一定要去医院
发烧。不足半岁的宝宝发烧;发烧并发生了惊厥,或者宝宝曾经发生过惊厥,抑或家族中有人有高烧惊厥史;宝宝高烧,体温超过了39℃;发烧时间超过24小时,在采取了降温措施以后,依然没有好转……出现这些情况时一定要去医院。
咳嗽。咽喉、气管、支气管受到了刺激,就会引起咳嗽。如果宝宝咳嗽了几天,病情还在加剧,或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
呕吐。不仅是胃肠自身受到感染会引起呕吐,甚至像中耳炎、脑膜炎、扁桃体炎、阑尾炎等其他疾病都可能引发呕吐。如果宝宝出现反复呕吐、上呕下泻,并伴有38℃以上的高烧,或出现脱水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头痛。确定头痛的准确部位,仔细观察宝宝的面颊、下颌、耳部、鼻窦区、牙齿、牙龈等部位是否有异常现象。如果头痛并发烧38℃以上,或伴有呕吐、颈部僵直、眼睛怕光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腹泻。宝宝如果出现持续多次腹泻,或腹泻伴有呕吐,应立即就医。
便秘。如果宝宝大便时感到疼痛,或者发现宝宝的尿布、内裤有血迹,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
头晕。贫血时,可因大脑供氧不足而发生头晕;在有些疾病的患病过程中,会伴有头晕症状;乘车船不适应时,会感到头晕;严重的头部外伤,也会感到头晕等。如果宝宝持续头晕,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宝宝抗拒打针该如何处理
有的爸爸妈妈在宝宝打针时骗宝宝说:“打针不疼”,这是不对的,因为宝宝自己会感觉到疼,知道大人在骗他。正确的方法是告诉宝宝打针会有点疼,并鼓励宝宝勇敢地忍受一下。这样,宝宝虽然仍对打针有恐惧感,但却可以自我安慰。即使有的当时耐不住,哇哇地哭出来,也很快就会止住哭声。这样,宝宝就增加了一种勇敢承受痛苦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宝宝来说是有益的。
打针和吃药的利弊
吃药是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一般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有些药只能口服,如中药冲剂、中成药、止咳糖浆、胶囊和药面等。服后少数在胃部吸收,大部分在小肠吸收,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有一些疾病口服药物效果很好,如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药物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并保持有效的浓度,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注射给药,药物吸收快。有些病是打针效果好,但对药物制作、注射技术、消毒措施的要求比较高,否则易发生一些问题。如注射局部的感染,神经损伤;静脉注射时,引起静脉炎或静脉血栓,药液向血管外渗出致组织坏死;臀部反复打针,局部会有硬结,肌肉收缩能力减弱,少数发生臀大肌挛缩症,甚至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就此点而言,可以说,尽管打针效果好,但打针不如吃药安全。
总之,在宝宝生病时,爸爸妈妈应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给宝宝吃药或打针。
(第二节)常见病应对法
预防新生儿感染病菌
新生儿的口腔、鼻、脐带、皮肤等处抵抗病菌的能力较弱,所以病菌很容易侵入体内造成病菌感染。在这一时期,一定要做好清洁工作,不仅要保持宝宝自身的清洁,与宝宝进行直接接触的成人也最好保持个人卫生;不要让生病的人接触新生儿;每天接触宝宝的人最好固定;如果妈妈生病,要先问过医生是否可以喂奶,喂奶时是否要戴口罩;新生儿的用品都要定期消毒。
及时发现宝宝的身体异常
宝宝还无法完善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身体异常,所以必须由周围的人发现,而负责此项任务的适当人选当然是妈妈,只有妈妈最了解宝宝的各种症状,所以才能发现许多异常。
异常症状较明显的有突然发高烧、呕吐、腹泻、咳嗽、无精打采、喘鸣、哭闹、没有笑容、食欲不振、脸色不好等。妈妈平常和宝宝接触机会比较多,因此较容易发现上述的症状。宝宝的健康状况起伏不定,有时只是暂时性的,但有时却是疾病的前兆。所以,应仔细观察各种征兆,如果这种症状一直持续,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下是妈妈发现宝宝异常的要诀。
观察心情、脸色、表情。判断宝宝心情的好坏是最简单的发现宝宝有无异常情况的方法。心情不好时,可能是身体有某些疾病;而笑与不笑,是最能反应心情好坏的表现。此外,可以依据下列几点来判断:
表情和往常不同。
不笑。
脸红。
脸色发青。
脸部发黄。
嘴唇发紫。
脸部肿胀。
如担心发烧,必须测量体温,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额头发热。
吃母乳时口温较平常热。
不吃也不喝,食欲较平常差。
呕吐,全身疲乏。
睡眠异常,难以成眠,容易惊醒哭泣,或整天昏睡。
哭泣,嚎啕大哭时,可能是因为身体疼痛,或心情不好。
观察身体。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皮肤是否发疹。
皮肤是否肿胀发青。
脖子是否有疙瘩。
手脚是否僵硬。
腹部是否有硬块。
身体是否肿胀。
粪便异常。日常观察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粪便软、臭、黏液多。
粪便有血液与脓。
粪便硬、排便痛苦。
尿液异常,数量较少、尿色异常,有血尿等,尿液浑浊、脓尿。
排便异常
通常宝宝的粪便较软,排便次数较多。然而只要宝宝精神很好、发育正常、没有食欲不振的现象,爸爸妈妈就不必担心。当粪便有恶臭,且掺杂着许多血丝、脓、黏液,并有发烧和呕吐的症状时,要带着粪便去医院。
宝宝便秘的话,稀释橘子汁后加一点糖,让便秘的宝宝多喝一些,可使粪便变软。如果宝宝开始吃辅食,可以让他多摄取马铃薯、南瓜、菠菜、胡萝卜、芋头、四季豆等纤维质较多的蔬菜。如果四五天没有排便,肚子渐渐膨胀时,可能是巨大结肠症。此外,若宝宝便秘,有脸肿胀或皮肤粗涩等症状时,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低下症。有这种情形,不妨去医院检查一下。
宝宝偶尔会排出血便,不必太担心。粪便太硬时常会磨破肛门出血,肛门磨破时要擦干净或用温水洗。肛门若肿大时,则应到医院就诊。即使粪便掺杂着黏液和血液,如果宝宝情绪佳,也有食欲,可能是过敏性的血便,也不必担心。但因肠套叠或痢疾而排出血便时,必须立刻去医院。患肠套叠时,宝宝会一直呕吐,脸色不好、哭闹不停、不吃奶。若为他灌肠,大多会排出掺杂血液和黏液的粪便。痢疾时会发烧,排出掺杂血液和脓的粪便。
宝宝打呼噜是怎么回事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喘鸣”。宝宝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喘鸣,爸爸妈妈自然会担心宝宝是否患了肺部疾病,其实喘鸣并不一定都是气喘。许多宝宝在吃奶时或熟睡后出现喘鸣,声似打呼噜,但只要吃奶正常,呼吸平稳,体重增加,就不必过于担心。
有时宝宝在早晨起床时也会像痰卡住喉咙般地喘鸣,这是睡觉时分泌物积存在喉咙所致。此外,手指碰一下喉咙就会开始喘鸣,以上这些情形医学上称为先天性喉喘鸣,大多数宝宝到了1岁左右就会自然痊愈,故此种情况下不妨一边接受医生的指示一边观察情形。要提防的是,喘鸣与宝宝气喘相区别。宝宝气喘包括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两种。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会突然喘息,呼吸痛苦;喘息性支气管炎在感冒时喘鸣并伴有发热、咳嗽。因为这些疾病和过敏体质有关系,务必一边接受医生的指导耐心地治疗,一边锻炼身体。
宝宝用手打头、摇头应重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应该重视起来,因为这通常表示宝宝身体出现异常。
通常是头痛的表现,如果同时伴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继而出现嗜睡、烦躁、哭闹、前囟隆起等症状,很可能是得了化脓性脑膜炎,应立刻去医院诊治。
宝宝用手打头、摇头也可能表示头部生疖肿或有中耳炎,引起局部疼痛。应立刻检查皮肤是否正常,有无红肿,耳道有无分泌物等。
如果是经常性打头、摇头的宝宝,要注意检查有无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
流鼻涕、鼻塞
宝宝常会流鼻涕或鼻塞。这是因为宝宝的鼻腔非常狭窄,副鼻腔也尚未发达,而且鼻黏膜很敏感。因此,只要打喷嚏、哭泣或接触到外面的冷空气,就会流鼻涕或鼻塞。
没有发烧或咳嗽,只流鼻涕时,就不必过于担心。不过,流鼻涕、鼻塞却是感冒之初最常见的症状。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感冒程度不严重,又没发烧,只打喷嚏和流鼻涕,可热敷治疗。把拧干的热毛巾敷在宝宝的鼻子到口的部分,鼻黏膜湿润后,宝宝会感到舒服。鼻塞时让他喝温汤或热牛奶,过一会儿鼻子就会畅通。流鼻涕持续一个星期以上,或鼻涕由透明状变成黄色时,要接受医生的诊察。
另一种情形是过敏体质的宝宝所引起的过敏性鼻炎,症状有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宝宝稍大后就会自然痊愈。鼻塞所引起的呼吸困难,会让宝宝很难受。如果遇到这种情形,可用热毛巾敷在鼻子上,也可以使用市售的吸鼻器,为他吸出鼻屎或鼻涕。
打嗝
“打嗝”也叫呃逆。其实打嗝本身并不会危及人的生命,也不属于急救范畴。但是,打嗝是一种令人烦恼的症状,有时还相当顽固,从而影响宝宝的正常生活。为此,介绍几种方法,以使症状快速消除。
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宝宝喝些热水。
另一种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比如在进食时打嗝可以暂停进食,做几次深呼吸,往往在短时间内能止住。
还有,宝宝打嗝频繁时,爸爸妈妈可用手指按压两侧的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拇指甲根部桡侧面,距指甲缘约0.6厘米。按压时要用一定的力量,使宝宝有明显的酸痛感。
如果持续不停地连续几天打嗝,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宝宝断奶时容易引起哪些疾病
由于断奶,宝宝的饮食习惯改变了,由此也带来了身体各方面的种种变化。如果爸爸妈妈准备工作不到位,宝宝的饮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容易引起宝宝各种疾病。
营养失调症。宝宝的体重低于正常指数,精神委靡,日见消瘦,面色和皮肤缺少光泽,而且较为苍白,食欲下降,大便溏稀,睡眠也不太好。这时候就要考虑宝宝是否患了营养失调症。引起营养失调症的主要原因是,断奶饮食不当,方法不合理,偏食以及食物摄取量不足,如不加以解决就会使宝宝变得越来越瘦弱。因此爸爸妈妈要及时带宝宝上医院看病,使宝宝尽快康复。
消化不良症。如果饮食上由着宝宝,造成宝宝饮食过量,同时又忽视了餐具的消毒,就容易引起宝宝的消化不良。因为断奶期宝宝的胃肠要消化许多种类的食品,而宝宝的消化机能还远远赶不上成人,因此要精心照顾宝宝的饮食,给宝宝的饮食既要按时按量,又要容易消化,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和餐具卫生。宝宝一旦患有消化不良症,爸爸妈妈要抓紧时间给宝宝进行调治。因为这种病症恢复起来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还会造成宝宝体力的消耗。尤其在夏季或宝宝生病(如感冒)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更要精心和注意。
维生素缺乏症。由于宝宝断奶时减少了母乳或牛乳的摄取量,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维生素不足。这不仅是饮食的质和量的问题,而且是宝宝的饮食不平衡、营养摄取不均衡所致。解决宝宝的维生素缺乏症,要多给宝宝吃些副食品,而且种类要齐全、营养要丰富。要给宝宝常吃含维生素的食物,但一次不能多吃,爸爸妈妈要变着花样,逐步地给宝宝增加。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宝宝偏食,要养成什么食物都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避免宝宝患维生素缺乏症。
中暑
宝宝中暑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婴儿中暑,多发生在6个月以内的宝宝,是由过暖引起,多见于寒冷季节;另一种类型是年长儿中暑,病因与症状接近于成人,多发生于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