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名6岁的孩子拨通火警电话救护了心脏病发作的母亲;奥地利伤残断臂儿童用嘴咬住铅笔拨通电话自救。不久前云南弥勒县14岁的姑娘被强盗扔进20多米深的山洞,但她却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生存能力,靠吃洞中的青苔和岩洞水,在暗无天日的山洞中度过半月之久,最后终于获救。这些典型事例都是我们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的生动素材。
再让我们看一看哈尔滨10岁的小女孩莹莹是如何机灵地逃出"拐子佬"的魔掌的。
1996年12月5日清晨,小莹莹在上学路上,迎面走来两个男子,她只觉得一阵头晕,便人事不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睁开眼睛,感觉躺在一辆疾驶的汽车上。车上坐着4个男子,听说话的声音特别"横"。小莹把小脸缩进很厚的围脖里,眯着眼睛假装昏迷。汽车过哈尔滨至宾县17公里处时停了下来,车上4个男子下车解手。小莹莹轻轻地将车门打开一条小缝,顺势溜到公路边的一条沟里,滚了一身雪,拔腿就往来的方向跑。小莹莹一边跑,一边记着清醒后在车上看过的路标。天黑了,她一天没喝水也没吃饭,又累又饿。她隐隐约约看见前面一片亮光,便奔了过去,这是哈尔滨东站,离她下车逃跑的地方已有二三十里路。她掏出兜里仅有的5角钱,找到一个公用电话亭给家里打了电话。
电话铃响了半天,没人接。此时,她的爸爸妈妈正和老师、亲属们满世界地找她。路上,小莹莹遇到一个阿姨,按照阿姨的指点,她坐上了65路车。
65路车的一名男乘务员见小莹莹迷了路,就主动在车到终点站时把她领到14路车站,送她上了车,并嘱咐乘务员让孩子在经纬街下车。莹莹推开家门闯进屋时,已是晚上7点30分。
小莹莹之所以能逃出虎口,是由于她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做法,如假装昏迷、记住路标、及时趁"拐子佬"解手跳车、找人帮忙等,否则她肯定难以劫后余生。而小莹莹这种本领除了她求生的本能外,恐怕首先得益于父母平时注意培养她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她具有一定的自救能力。
孩子天性幼稚,对生人很少有戒备心理,大人必须重视这一点。有的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从小就给孩子一些锻炼机会,这是很必要的。
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放假时让孩子在家独自看家。当然,这是有一定风险的。孩子年龄不同,其所具备的能力和胆识也不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教育孩子如何注意安全,如注意关煤气、不要接待不认识的人、如果遇到突发性事件怎样报警、求救等等,从而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和应变能力。
重视大自然对孩子的熏陶
热爱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大自然也是孩子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最好的课堂。然而我们许多家长,或出于"不要浪费学习时间",或怕孩子经不起风吹雨打,或只顾忙自己的事无暇带孩子走出家门,于是长年把孩子关在家里,以为这样他们就会埋头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其实这样做是大错特错了。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医学博士,他的母亲苏姗娜是位很有见地的女性,她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苏姗娜对孩子进行的启蒙教育,对于达尔文的后天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达尔文经常看母亲嫁接果树和培植花草树木,母亲发现他对花木具有浓厚的兴趣。于是,母亲一点一滴地教他认识和观察花草,告诉他怎样根据花蕊来识别花草,怎样记住各种树木的名称。有时,小达尔文还跟着父亲去郊外采集花草植物,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大自然,知识领域也不断地扩大。
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激起了孩子极大的好奇心。一次,她给树苗培土,小达尔文问:"妈妈,你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在得到满意的回答后,他又提出诸如:"泥土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和小狗呢?"等一连串的问题。苏珊娜为孩子能提出问题而高兴,她对达尔文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还是一个谜,妈妈希望你长大后自己去找答案,做一个有学问、有出息的人。"
不幸的是,在达尔文8岁时,病魔夺去了这位伟大母亲的生命。但对达尔文来说,父母给他的空间,激发了他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使他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吧,在那广阔而美好的天地里,不仅可以使孩子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而且可以使孩子认识自然美,欣赏自然美,从而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大自然以广博的胸怀向孩子展示出蔚蓝无垠的天空、波涛汹涌的大海、雄伟壮丽的山川、奔腾不息的江河、千奇百态的鱼与鸟兽、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它们瑰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动听的声音、神奇的变化,会让孩子惊喜万分、赞叹不已,忘记一切烦恼忧愁,留下美好的记忆,并从中产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为了提高孩子的鉴赏能力,在带孩子观赏自然风光时,家长应结合实际向孩子介绍相关的自然或人文知识。可以边走边讲,也可以停下来让孩子仔细体验,使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印人他的心灵,成为他的精神财富。
让孩子了解农村
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对于培养孩子对劳动的认识,养成勤劳俭朴的好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一位小学教师对班里的学生做了一次测验,提供了一组数据:不知道棉花可以用来做衣服的占45%,不知道甘蔗能榨糖的占65%,不知道菜豆角、黄瓜长在哪里的占50%。
我们不是非要让孩子都知道这些知识,但这方面知识的缺少,表明他们对劳动及劳动成果的了解太少了。有些孩子甚至觉得母鸡下蛋很容易,是一窝一窝的,可不是,那农贸市场不是有成担成筐的鸡蛋吗?当今儿童中,对劳动成果不珍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如何加强孩子这方面的教育?方法固然很多,其中,让孩子到"广阔天地"去走一走十分必要。有一位老家在衡山山区的干部,每年都要带孩子回老家看看。有年回家过年时,七岁的儿子将几大把葵花籽、南瓜籽种在地里,回到自己家一个月后,他给爷爷写信问及是否长出了小苗苗。父亲告诉他,只有春天才能播种,你冬天播的种子即使长出小苗来,也会被冻死的。他这才明白了春播秋收、春华秋实的道理。
住在北方乡下的一位老大爷,曾在《辽宁日报》上发表了《我教孙子学农活》的文章,对人们进行儿童的劳动教育很有启发。文章说:现在有的独生子女被大人惯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上小学了还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菜是谁种的,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为了教孙子学农活,每到双休日,他都让儿子、儿媳带孙子到离城60公里外的乡下"家庭小农场"进行劳动实践,在乡下老屋睡一宿,领略一下农村风光,体验一下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日子。
一开始孙子来到乡下不适应,过一段时间就习惯了,对农村生活也有了感情,每到双休日,不用大人张罗,自己便早早装好书包,准备启程。种地时,老大爷当总指挥,儿子刨埯,媳妇滤肥,孙子播种,他再培土埋埯,一条龙作业。爷爷告诉孙子别小瞧这庄稼活,如果不讲质量,哪一道工序出了漏洞都会影响产量。孙子往往把种子扔在外边,他就让孙子拣起来,并告诉他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的道理。干农活是个苦差事,孩子年龄小,没耐性,干累了爷爷就让他休息一下。爷爷还对孙子的进步,勤鼓励,勤表扬,使孩子干劲愈来愈大。劳动结束后,回到老屋,一家人吃奶奶做的粗茶淡饭,吃得可香哩!孩子挑食的毛病也得到纠正。就这样,一到双休日孩子总要跟着他爸妈到乡下学农,从不间断,从而培养了孩子学农、爱农的思想感情,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大爷的孙子以后将会干什么工作,我们很难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劳动创造生命、劳动创造财富的认识,比整天呆在城里的孩子肯定深刻得多。
大自然以其永不止息的创造力,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人,使人们在大自然中领略生命的意义,使人类更加热爱生命。参加劳动,决非仅仅只是使孩子认识劳动创造财富,也在于让孩子知道劳动在创造着世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