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已患有考试焦虑的孩子,家长要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综合性治疗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家长对已患有考试焦虑的孩子,要改变他们的认知,使他们形成对考试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自信心,而不能责骂、挖苦孩子。另外,家长可以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教会孩子二些自我放松的方法,逐步克服对考试的焦虑。如果焦虑已影响到睡眠,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让孩子服用抗焦虑药。
(3)注意孩子考前生活和作息时间的调节。越是比较重要的考试,家长越要让孩子生活有规律,做到劳逸结合,以免引发一系列身体上的不适,如因紧张而起的炎症和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在考前的一两周时间内,家长要让孩子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以便在考试时保持旺盛的精力,避免因身体不适而引起的紧张和焦虑。
检查孩子的考试成绩
考试和测验是世界各国都比较公认的且广泛使用的检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考试测验成绩的好坏反映了孩子的学习水平。但是,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家长应对考试、测验及孩子的成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每次考试、测验,学生都会把考卷及考试成绩拿回家,让父母签字。这是学校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为促进孩子进步而采取的一种方法。所以当家长接过孩子的考试成绩单时,不要只看分数高低,而应本着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状况的一个侧面去考虑它。
(2)许多家长把孩子的考试成绩单看成是"奖惩通知单",一看考了高分,便连连夸奖,给予物质奖励。结果使一些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产生了虚荣心,自私自利,影响了孩子的发展。有些家长看到成绩不好就打骂、惩罚孩子,使孩子没有在家长的帮助下从考试的失利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只是增加了孩子再考时的恐惧心理。连续几次失败,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反正我就这样了,破罐子破摔吧!"这样下去后果可想而知。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家长应以平静的态度来对待,分析试题的难易,考试的性质,试卷反映出孩子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等。孩子考得好,及时鼓励是增强孩子学习动力的源泉,但不要轻易使用物质奖赏;孩子考得不好,家长可带孩子对试题进行分析,像下棋结束后的"复盘"一样,找出问题的症结,孩子也许会豁然开朗:"哇,这么做我怎么没想到呢?!"从而增强了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学者们认为:在一般的综合性考试中,孩子们能考85分左右,就说明孩子完全理解了学习的内容。所以,家长不必为孩子没考个满分担忧,也不能强迫孩子门门功课上90分。家长必须明白,考试并非评价孩子全部能力的惟一尺度,如果只考虑孩子"在全班占第几名","与某某同学相比怎么样?""这分数有没有把握考上重点中学?"等,只会增加孩子的精神负担。
(4)家长必须记住:考试成绩不是你的孩子的全部。家长要重视分数,但又要不惟分数。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尤其是孩子的非智力"能力"等无法在考试成绩中表现出来。而且,一两次考试的失败根本不可能影响到人的一生,郭沫若先生小时候语文、政治有几次都没考及格,可他后来却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另外,有些孩子平时学习刻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评价,这时家长应以同情、鼓励的态度帮助孩子扭转失望情绪,诱导孩子思考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拓宽思路,受到启发。
(5)如果孩子的成绩较差是因为孩子基础较差导致的,家长应该尽快和任课老师取得联系,交换意见,向老师请教给孩子课外吃点"小灶"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让孩子留级,或上各种补习班,这只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可征求教师和孩子的同意,聘请一位有经验的家庭教师,让孩子巩固当前学校所学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用两到三个月时间从基础知识开始进行复习。
最后,请家长们注意:家庭不是学校的延长,父母不是"编外"教师,孩子成绩的高低不是由父母来决定。在家庭中,面对孩子的分数,要多找孩子的"光明点"、"兴奋点",哪怕是非常小的一点进步,家长都要去发现、去鼓励,并为他高兴。
父母不能"惟分数记"
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表现出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只重视孩子的"考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他们对孩子的口头禅是"百好不如一好--成绩好!""只有分数高,才能上大学!"孩子考了个好成绩,家长便喜不自禁,又是表扬,又是奖励;孩子分数差,轻则紧皱眉头,恨铁不成钢,重则辱骂、殴打;一些城市孩子家长给孩子立下规矩:考试名次不得低于全班前十名,分数不得低于90分。应该说,这是应试教育在家庭中结下的畸形的果子。今天,我们的家长应该清楚只重分数,不顾其他的"应试教育"已经走到了尽头。过分重视分数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1)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分数不利于孩子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知识不等于智力,有的孩子为了得到高分而不惜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死抠课本,搞题海战术,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有可能考取高分,智力却不一定得到了发展,因为只有科学地学习知识才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在当代,"高分低能"和"书橱型"的孩子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我们的时代需要"智慧型"和情感丰富的人才。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对所学知识进行深透的理解和综合运用,鼓励孩子广泛涉猎,加强课外阅读,拓展视野,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
(2)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分数势必导致孩子重智轻德,重智轻体、轻美。现代社会要求人们重视素质教育,即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有些例子给家长们提供了教训:某重点中学一高材生,学习成绩在班内数一数二,但由于家长和教师忽视了其品德培养,他逐渐养成了一些恶习,最后竟跟一群街上的痞子去强奸女学生,东窗事发,被判刑五年。家长和教师不理解他学习成绩这么好,为什么却做出这样的事来!眼下,有许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他们每次考试都得高分),表现出鄙视体力劳动、自私、虚荣心强、不关心社会大事、不关心集体、不体谅父母的艰辛、粗鲁、没礼貌等特征,这些现象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还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学入学起,其母亲只要他考试得高分就行,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要他做。果然,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是班内的佼佼者,考上研究生后,学校准备送他出国深造,他二听却大惊失色,因为从此他的母亲不能再照顾他的生活了,他甚至连衣服都不会洗,此后,别人一说"出国"两个字他就紧张得不行,最后竟神经失常。
另外身体是事业的本钱,孩子只顾学习,只顾分数,而忽视身体锻炼,结果眼睛近视度越来越深,体质越来越差。而没有充沛的精力,哪来的学习效率,又怎么能成才呢?
(3)家长过分看重分数,还容易使孩子对学习、生活丧失信心,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有些家长视分数高低为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一旦发现孩子的分数稍低,就打骂甚至体罚孩子(有个别家长竟失手将亲生孩子殴打致死),这给孩子的肉体和心灵造成了很大伤害。长期的训斥、体罚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的心理。家长的过度施压还会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甚至绝望心理。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离家出走,加入不良社会团伙,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要求,不堪家长重压有关。
(4)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分数还可能导致孩子养成撒谎的毛病。如果能逃避惩罚,孩子会谎报成绩或偷改试卷或考试作弊--要这样的高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没有能力是无用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话虽通俗,却发人深省。
不能忽视孩子的"成就焦虑"
不少家长认为只有不想"拔尖儿"的学生才是值得担忧的孩子,在各方面总想"拔尖儿"的孩子会有什么不好?其实,总想在各方面"拔尖儿"的孩子可能有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成就焦虑",这种"成就焦虑"多在好学生中存在。
"成就焦虑"是一种担心被他人超过所引起的持续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在学校中最典型的表现是,有"成就焦虑"的学生总是担心在考试中不能"拔尖儿"或名次被别的同学超过,把名次的高低看成自己成功或失败的标志。总想"拔尖儿"的孩子不能容忍自己不如别人,哪怕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次;因为想要拔尖儿,别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同学,就成了自己竞争的对手,如果自己考砸了,也暗中希望自己的对手也考砸。有"成就焦虑"问题的学生还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一切和别人相比的情境都很敏感,容易把那些在一般同学看来没有比较意义的情境看成对自己的评价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他们更多地关心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而不能完全注意自己在情境中所进行的活动。比如,他们会把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看成是一种评价情境,更多地关心同学、老师怎么看自己,而不是关注自己从老师的提问中能学到什么。
想比别人好并不是坏事,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搞清学习的目的。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不是把学习看成是一场竞争,似乎学习只是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比如,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应是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品德等等,考试仅仅是一种检验手段。
我们这里所说的"成就焦虑"并不是说凡是希望超过他人的学生就是"成就焦虑"者。要注意区分这二者的不同:"成就焦虑"者把超过他人看作是生存需要的一部分,认为只有超过周围的人,才能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对有"成就焦虑"的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就是一场竞争,学习是超过其他同学的手段。而对于好学上进的学生来讲,也与其他同学相比较,但他们只是把这种比较看作是衡量自己学习水平的高低,从这种比较中找出差距,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有"成就焦虑"的学生因为总想"拔尖儿",所以他无法享受学习的乐趣。为了使任何一门课程都不丢一分,他对每门功课的点滴知识都不放过。而且总担心自己被别人超过,因此常常处于焦虑状态,常有不易入睡、头疼、易感疲劳、易引发炎症等现象。
"成就焦虑"多发生在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身上,一般难以引起父母的注意。有的父母也常以孩子在班上的每一次考试排名去评价孩子,而忽视了孩子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及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孩子平时精神、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因此,父母对总想"拔尖儿"的孩子应给予关注,帮助他们端正学习目的和生活态度,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有些孩子上学后,虽然学习比较努力,但是记忆力差,学过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怎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呢?
(1)掌握记忆规律,让孩子科学地复习。有句谚语说得好:"复习是记忆之母"。重复学习有助手巩固所记忆的东西。但是重复学习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已经记住的东西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复习也要针对遗忘的这种特点来进行。一般说来,刚学过的要多复习,以后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间隔时间以一天为好;对于准备考试的学生来说,要在平时多熟悉教材,经常复习,不要"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在让孩子复习时,要让他尝试背诵复习,并对他的复习效果予以检查。一般来说,让孩子对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背诵,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效果和对记忆的自信心。
在复习时,父母要帮孩子找出他最佳的记忆时间。一般地,把要记忆复习的内容分在几个时段来记忆比集中记忆复习的效果要好。另外,让孩子早晨复习和在晚上睡觉前复习。有人认为,早晨起床后学习最为有效,因为这时头脑最清醒。有的人睡觉前的记忆效果最好,因为学习后立即入睡,没有什么干扰,可以减少遗忘。每个人的最佳复习时间并不一样,父母要让孩子找出自己最佳的复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在孩子复习时,要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
(2)让孩子寓记忆于兴趣之中、有兴趣的事情容易记忆。兴趣越强烈,就越容易记得牢。儿童对有兴趣的东西能眉飞色舞地讲出来,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呢?首先,要让孩子在心情舒畅时记忆。一般来说,记忆时静心安神、精神放松,对增强记忆力是大有好处的。而且,心绪好对记忆的保持也是有益的。父母不要在责骂孩子后让他去记忆东西,这时的记忆效果肯定不会好。孩子不愿意记忆时,不要强迫孩子,而要想办法诱导他,让他高高兴兴地去学习。其次,将记忆的内容加以改造,使之有趣。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要记忆的内容编成故事。因为故事一般都有情节,有趣味,生动形象,容易记住。另外,可以运用打比方、联想的办法去增强记忆的趣味性,提高记忆效果。
(3)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俗话说,欲要记得,先要懂得。孩子只有在理解了所学习的内容后,才能花很少的工夫把它记牢。父母要让孩子在弄懂要记的内容的基础上再去记忆,这样,就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记忆。在记忆东西时,可以让孩子边读、边写、边听、边说,手、脑、耳并用,这样有利于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增强记忆效果。
(5)要给孩子安排科学的饮食。良好的记忆力需要有发育良好的大脑,并能充分发挥大脑正常的生理作用。增强孩子的记忆力,父母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保证孩子吃足够的蛋黄、瘦肉、鱼肉、海产品、水果、豆制品和葡萄糖,并且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