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个龙啊乃是传说中的神物,《说文》有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个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啊是无所不能。然而谁又见过龙呢?没有。自古关于龙的一切都是传说,现实中真见过龙的人却是没有。这是为何?难道龙乃是虚构的动物,世上根本没有龙这一回事?”他说着看看周围听众,卖足了关子。
李油儿道:“关于此点本人亦有所考,龙乃是九不像,想是由九种动物构成。吾尝观天边雷电,见其张牙舞爪,与传说中的龙像十分吻合。再说雷鸣隆隆与龙音相同,因此本人认为世上并无龙这种动物,乃是起源于雷电,先人看到雷电之莫测,故而呼为龙。”说罢洋洋自得,摆出一副饱学模样。
瞎子哈哈大笑,道:“这个观点出自七百多年前闻人氏的《神物图鉴龙篇》,岂是你所考?”
他这一抢白,先前三人哈哈大笑,胖妇人骂道:“真是恬不知耻。”李油儿大怒,却不便发作,只是嘿嘿冷笑。
瞎子道:“昔年闻人长天就因为作此篇,觉得不可深信,后来多方打探,知道滇西之地有一地方名曰龙陵,便匆匆赶了过去,不想这一去便杳无音讯,至今不闻。当年闻人长天消失的地方,便是如今我们在的地方,龙陵。”此语一出,众人哗然。
此时小栈里已经不止七人,众人听到此处,都屏住呼吸,静候下文。瞎子把杵铃一摇,慢悠悠啜了一口茶,施施然道:“几百年来,江湖上对闻人长天失踪原因可谓众说纷纭,总没有个定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闻人精通古书,对《易》研究十分透彻,他一生积极不倦钻研的就是乾坤图之谜。所以他的失踪定然和乾坤图有关。”
一提到乾坤图之谜,闻者悚然动容。
乾坤图,那个亘古的迷。
那是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说。传说的来源已经无从考据。据说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州一个叫亡鹰谷的地方曾发生过一场血战。是役,尸骨成山,血流成河,有数万人在此战中丧生。而之所以如此,便是为了争夺乾坤图。但是乾坤图究竟是何物,史家却没个说法。人们不断探寻,关于乾坤图的描绘就越多,而任何古书古籍上的记载都只是只言片语,冰山一角。所以关于乾坤图的说法就越多。大致划分,可以从几方面看出端倪。
流传最多的是神话。有人认为混沌初开,盘古开天辟地后,宇宙洪荒,盘古躯体化为天地万物,繁衍更替。但是精魄却得以保存下来,聚在乾坤图中,为天地根。凡人若得乾坤图,便与天地同寿。有鉴于此,相关神话传说演绎不断。或说乾坤图乃昔日女娲补天遗下的神石所化,乃是一种如意至宝。或说轩辕氏天策,或说伏羲氏八卦图谱,或说神农所以长生不死术,等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总言之和上古神话密切相连。但神怪传说,终属渺茫,所以人们只是一笑置之。然而自古育儿教人都以神怪等虚无缥缈的事为蓝本,所以两千年来,乾坤图之说总是在人们心头扎下了根。
上古神物说。乾坤二字,始见于《易》,代表天地阴阳。史书上传“文王拘而演《周易》”那是关于卜筮的古籍。《易》博大精深,自古就有“百经之首,大道之源”之誉。是以乾坤图必然和《易》有渊源。
据传,上古伏羲时,黄河有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次而演成八卦。洛水中有神龟驮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成功治水,化天下为九州,乾坤方定。后人老聃《道德经》中记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寞。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吾名之曰道,强为之曰大。”
“道”之一词,自古解释实繁,但无名氏曾在《云笈秘录》中注解:“道,虚为大,天行之道,乃乾坤图也。”后来陈抟老祖再传弟子白云野人陈景在《云笈释疑》中再次解释:“乾坤图乃天道图谱,圣人之法是也,得之可以为天地主。”要知太极阴阳八卦五行或九宫术数等皆是同源,故此,乾坤图乃是天道之说或成主流。
当然江湖上主流的还是江湖传闻。江湖传闻,两千年前亡鹰谷一役后,乾坤图遗落在黄河底。八百多年后一代奇杰伏洛曾三入黄河底海龙宫,寻得几页残纸,练就无敌剑法,以一柄铁剑威震中州,人称中州王。据说伏洛所得残片便是来自乾坤图。
伏洛之后,江湖上关于乾坤图便是无敌秘籍的说法不断,但始终无人有缘得见。辗转七百余年,与乾坤图相关的种种杀戮和争夺闹得整个江湖鸡犬不宁。
后来传闻昆仑山腹地的无底洞幽冥洞府便是乾坤图所在,那一次,据说有四千八百二十三人深入昆仑腹地,但却无一个人活着回来。这是亡鹰谷之后的最大不解之谜,后来百年间江湖各大门派帮会多次结伴找寻,却始终得不到任何蛛丝马迹。所以自此真是谈乾坤图而色变。
直到三百年前世间终于出了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轩辕怒,这一切历史才得以改写。轩辕怒天纵奇才,自少立志揭开这几千年的迷。
此人也是千年难见的天才,据说他年届不惑便精通天文地理世间人和,胸中所藏浩如烟海,曾闭门十年不出苦思乾坤图,终于悟出乾坤图乃是行人间正道。言:“太极圆转,阴阳生化,道法自然,行大道苍生乃幸。”于是知天命之年依天道而行,定乾坤,安天下,还人间正道。扫群魔,诛奸佞,去俗流,历时四十余年建成一统九州的大乾坤盟。
乾坤盟大一统后,轩辕怒百年乃卒。他麾下一代怪杰智囊野狐老鬼依其意辅佐其孙轩辕问天立一会设三阁置九城,以大为号。因一贯纪年都喜冠元。元者,为万物之本。《易。乾卦》:元者,善之长也。《尔雅。释诂》:元,始也。元从二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故此大与元一起,江湖上以大元纪年已有三百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