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我们面对不同性格、风格的上司,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建议和影响。如果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上司,我们直接提出意见建议比较容易被否定,需要采取迂回的策略,慢慢进行引导;有的上司不是很有主意,这个时候,我们不仅需要提出意见,还要准备2~3套建议的解决方案,并列出各自优缺点,请上司选择。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良药不苦,忠言顺耳岂不是更好吗?所以,作为下级在向上司提出想法或意见时,并不一定要针锋相对,掌握与上司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更重要。如果此时作为下属一定要针锋相对、得理不饶人的话,那么就侵犯了领导的权威,要知道,让领导下不了台也就等于给自己订做了小鞋。常言道:“弓硬弦常断。”在出现僵局的情况下,顶风硬上恐怕就要两败俱伤,所以,与上司沟通时,不妨适度的婉转迂回,以达到让上司的心迅速“解冻”,从而认可属下看法的效果。
2.满招损,谦受益:恃才傲物要不得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
译文:
踮起脚后跟站立的人反而站不稳,大跨步前进的人反而走不远,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长久。从“道”的方面说,这种人叫剩饭赘瘤,人们都讨厌这种人,所以有道的人不是这样做的。
国学链接:老子与道教
道教的创始人是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
诸子之言:
老子所说的这四不,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修养。“不自见故明”是说人要有自知之明,在事业有所成就时,不可得意忘形,要保持平常心境。“不自是故彰”是说做人不能够自以为是,不要认为自己绝对没有错,要保持谦虚的心态才能看清是非曲直。“不自伐故有功”是说有了功劳要做到谦逊,不夸耀自己。尧舜所谓“功在天下,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自己的功盖天下,自己却不以为功,这是不自伐的最高境界。“不自矜故长”是说一个人摒弃傲慢的态度才能长久立世,否则只会得到他人的厌恶。
总之,老子是要告诉世人,摆低姿态、保持谦恭的态度并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正如《尚书·大禹谟》所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谦恭也是儒家的处世准则。《周易》中有这样的语句:“谦谦,君子。”即人在各种场合都保持谦逊,才能算作真正的君子。《周易》中还说:“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满则招损,谦则受益。”赞誉了盛名不夸的“鸣谦”、居功不傲的“劳谦”和施人不张的“捐谦”。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也说:“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其意是说,谦逊是众多善行的基础,骄傲是诸多过失的罪魁。
《菜根谭》中也说:“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意思是说,上天给予一个人聪明才智,是要让他来教诲解除大众的愚昧,没想到世间的聪明人却卖弄个人的才华来暴露别人的短处;上天给予一个人财富,是要让他来帮助救济大众的困难,没想到世间的有钱人却凭仗自己的财富来欺凌别人的贫穷。这两种人真是上天的罪人。
延伸思辨:要谦虚,也要懂得适度表现
一坛好酒,香飘四溢,从巷子的深处飘到大街上,从而路人皆知巷子深处有一坛好酒。这当然是在巷子并不太深的前提下,假如巷子九曲回肠望不到尽头,那么这坛好酒终究免不了沦为平庸之物。总有一些人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英雄,却羞于出口,怠于行动。他们习惯等待别人来发现自己。只可惜这个世界上千里马很多,而伯乐不常有,即使伯乐站在你面前,你不在他面前展示一下他也不会知道你是千里马。
谦虚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如今的社会已经不是“酒深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所以表现力对职场人至关重要。虽然人人都说决定成功的基本要素很多,如专业知识、经验、思考能力等,然而,在向成功作最后100米冲刺时,却不能没有表现力。职场人只有适当地表现自己,才能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常常有人误会,在职场中表现自己会引人反感,以致于常常压抑自己,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是很多职场人群都存在的问题。殊不知,正是因为此种心理,才错失了很多被领导注视、同事了解的时机,自然升迁加薪的好事也远离自己。
当然,表现自己并不等于凡事争先,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自己,但要注重团队协作,因为任何成功的事业都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别忘了和别人共享你的经验、你的知识,你得到的将远远大于你付出的。
精彩典故:
荀攸收敛锋芒
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荀攸,智慧超人,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氏集团统一北方、建立功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为人处事谦虚谨慎。
曹操有一段话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为臣之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荀攸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从不以自己的卓著功勋自夸,始终保持谦恭的姿态。有一次,荀攸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
荀攸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但却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并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懂得收敛锋芒,谦恭处世的结果。
曹操斩歌妓
曹操喜爱音乐,筑铜雀台。铜雀台里有许多的歌妓,其中有一个歌妓,她的才能很突出,无人能比,深得曹操的喜爱。但是这个歌妓仗着自己有一副好嗓子,深得曹操的喜爱,就对其他人呼来喝去,甚至有时还在曹操面前放肆。曹操对她一方面是喜爱有加,另一方面是厌恶无比。杀了她觉得遗憾,留着吧又觉得可恨,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曹操又选了一百人,专门练习声乐,不久,就有人技艺超越了那位歌妓,曹操见有了可替代的人,便毫不犹豫地把那位歌妓杀了。
毕秋帆受教
清代有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毕秋帆是江苏镇江人,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媲美的《续资治通鉴》就是他编纂的。乾隆三十八年,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秋帆进庙内休息。一个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毛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40出头,英年得志,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随即,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
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所诵何经?”老和尚说:“《法华经》。”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弥陀佛’?”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他,于是他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袖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一尊欢喜佛的佛像前,毕秋帆指着欢喜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皈依三宝?”老和尚回答说:“富贵如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18尊罗汉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从此,毕秋帆再也不敢小看别人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为人处世虽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自高自大,总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高看自己小看别人。做人要谦和、宽厚,千万不可恃才傲物。
当代镜鉴:职场上“谦虚”是智者的表现
在职场中适当地推销展示自己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头。千万不能在同事或上司面前自恃甚高,显出一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样子,这样不仅不能博得上司的欣赏、同事的信任,而且还会使上司和同事觉得你不好相处,没有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对你冷落疏远。
一个人才华横溢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具有某方面的才华就觉得多么了不起,到处炫耀,甚至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就不明智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要锋芒毕露,适当表现一下,偶尔露一下锋芒,可以给上司、同事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为人处事不可做得太绝。不要急于提意见,千万别越位。让上司、同事消除戒心,要懂得先保护自己,收敛锐气等待时机,切忌以自我为中心。
恃才傲物是成功的流沙,它让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让我们不思进取,裹足不前。在职场中,谦虚永远是一名员工的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一个毫不谦虚,恃才傲物的员工,会给自己的职场之路徒增许多坎坷。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在职场中,必须经常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要自命清高,如此才能在职场上有所作为。
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说:“您老可谓是物理学界的空前绝后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如果把你所知的比喻成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那么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他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很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因此也就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所以真正有才华的人永远是谦虚的。正所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在职场上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的业务已经达到了最高水平,从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否则的话,必将为他人所超越。
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奋才能出业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译文:
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国学链接:《进学解》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以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为形式,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作者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诸子之言:
古人崇尚勤奋的品德,早在《尚书》中就有“天道酬勤”的说法。“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意思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能付出辛勤的汗水也就不能有所收获。
《老子》中也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垒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向人们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备勤奋踏实的精神,只有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我国古代哲学家朱熹能够成为一代大哲也是与他的勤奋分不开的,他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是说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地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意在告诫人们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者美好的才华,是需要不断努力、勤奋修炼才能达到的。
延伸思辨:勤能补拙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人们只看到他们表面的优秀和风光,却没有看到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汗水。这些杰出的人物并没有超常的天才,甚至有些人天资欠佳,但是勤能补拙,正是靠着勤奋他们才走向成功。
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名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能读50个字,读一篇小文章也要五六遍才能读熟。为了克服缺点,他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便与日俱增。后来,他不但克服了自己反应迟钝的缺点,而且成了博学之士。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因此拒不收留。天资的欠缺并没有使他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每天仰望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通过勤奋的练习,梅兰芳的眼睛变得灵活、生动,终于成了一代京剧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