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由此一来,国内外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又重新取代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使刚刚熄灭了战火的中华大地又重新陷入了滚滚硝烟之中。
(一)抗战胜利后的中国
抗战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由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转变为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独裁统治的国民党与代表广大贫苦工农利益,主张建立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
一向与人民为敌的蒋介石,妄图在抗战胜利后继续维持其一党专政的反动独裁统治,想要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用发动内战来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但又想把内战的责任推卸给中国共产党,于是就采取了反革命的两手策略:即一方面多次电邀毛泽东主席去重庆举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则在美国的帮助及日伪军的掩护下将大量兵力运送到华北、华东和东北等地区,完成对解放区的分割包围,积极部署发动全面内战。针对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毛泽东主席及中共中央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即以革命的两手来反对蒋介石反革命的两手:一方面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向国民党提出关于制止内战的六项主张,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并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则告诫全党全军,务必把一切工作的重点放在准备对付国民党反动派要发动的内战上,做好进行内战的准备,站在自卫的立场上,对敢于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之,以制止内战或推迟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
然而,对经过长达43天,其间伴随曲折和复杂的斗争历程才在10月10日签署的反映广大人民要求、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国共双方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蒋介石却毫无诚意。他乘此出现的暂时的和平局面,加紧调动军队,部署全面内战。协议的墨迹未干,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就已经把它撕得粉碎。
但是,经过重庆谈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与团结的方针。尽管这种承认只是口头上的,但是这样一来,只要国民党再发动内战,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在政治上也将陷入被动地位。
(二)三大战役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全面内战爆发,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中,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了坚决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集团准备发动全面内战的野心,戳穿了美帝国主义妄图以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从而继续控制中国的阴谋,令美帝国主义妄图独霸中国、称雄世界的野心大白于天下。
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广大中国人民,为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派力量,形成反美反蒋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壮大人民革命力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呈“品”字形阵势“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钳制中原”为标志,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全国性的反攻,终于顺利将战场引向国民党区域。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到1948年秋季,经过两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深刻变化。也正如蒋介石所说:“国民党统治集团无论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情形都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此时,可以说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的领导下,遵照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率先攻克锦州,全歼锦州守敌,俘范汉杰以下8.8万人,毙伤2万人。紧接着我军又和平解放了长春。锦州和长春的解放给东北国民党军队以致命的打击,使东北敌军成了“瓮中之鳖”。在战役的第二阶段,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采取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击中间,分割包围的办法歼灭了廖耀湘兵团。在此次战役中,我军共歼敌5个军12个师共10万人,其中还包括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的新一军和新六军,生擒廖耀湘,并且创造了我军边分割边围歼敌重兵集团的范例,可以说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在战役的第三阶段,由于卫立煌得知廖耀湘兵团被围歼的消息,乘飞机从沈阳逃走,沈阳就由第八兵团司令官周福成指挥坚守。我军乘胜东进,于11月2日解放了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歼守敌13万余人。我东北野战军一鼓作气,又于同日解放了营口,胜利地结束了辽沈战役。
在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中,我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部、锦州指挥所以及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整师,共约47万余人。从此以后,我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东北地区也由此而成为了支援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后方。辽沈战役之后,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从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120万人增至300万人。这样一来,整个解放战争的形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转折点,人民解放军不但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巨大的提高。这种军事形势的转折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2.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总前委,以邓小平为书记。这样的部署,使淮海战役的指挥力量、组织力量和军事力量都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对于这件事,毛泽东曾经兴奋地说过:“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好几倍力量。”
尽管如此,在此次战役中先后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上依然超过我解放军参战部队,而且在武器装备上敌军也占有巨大的优势。于是,人民解放军在作战指导上采取将敌军的重兵集团多次分割的策略,集中优势兵力,同样以3个阶段的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经过这一战役,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了解放,并同华北解放区连成了一片。值得一提的是,仅为支援此次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就达到了约543万人,向前线运送约1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对此,陈毅同志曾经深情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我们说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得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它预示着在国共两党的这场斗争中,共产党必胜,而国民党必败。
淮海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压到了长江北岸,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的面前,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陷入了土崩瓦解的状态。
3.平津战役
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发展之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三兵团共100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从11月23日起提前结束休整,隐蔽挥师入关,同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迅速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和张家口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和战略分割,我军首先陆续歼灭新保安、张家口之敌,继而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的作战方针,经过29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了天津守敌,生俘陈长捷,解放了天津。天津战役创造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参战兵种数目最多的新纪录,积累了人民解放军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宝贵经验。随后,我军又乘驻守塘沽的国民党军逃走之际,顺利解放了塘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