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把吴队长从地下室送出来才发现,天已经亮了。吴队长带着已经戴上手铐的包晟上车离开。离开前,包晟转头瞥了一眼后院的那座新“坟”。竟然又恢复了原状,看来周玙还打算继续“死”下去。
“别看了,一个人能活着看到自己的坟墓,其实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是么?”周玙看着他的眼神,笑着说。也不知道这话是说给包晟还是说给自己听的。
警车离开的时候,大门口的草地上飞起来一群鸽子,鸽子在医院的上空盘旋着,天空中传来了阵阵鸽哨的声音。霍华他们几个人,站在朝阳中,听着这悦耳的声音,纷纷露出了微笑。
“关教授遇害的事情终于弄清楚了,无论是不是真的存在周玙杜撰出来的那个‘无知界’,关教授在天有灵都可以瞑目了。”程霞给大家做好了早餐,刚好走出来看到几个人的微笑,默默的说。
霍华转身,拉过程霞的手把她拽到自己的身旁,良久,说:“教授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想周玙不会就这样结束的。”
说完,霍华转身看着周玙,旁边的几个人也把目光投向了过来。
周玙享受着早上的阳光,深深的吸了一口那种雨后特有的清新空气,目光从几个人的脸上一一扫过,然后坚定的说:“没错,谭教授的死因还没有弄清楚,背后的黑手我们还没有抓到。再说,关教授的研究我想替教授完成。我一定要解开‘和氏璧’的秘密!”
几个人早就知道周玙会这么说,异口同声的说道:“好,我们一起!”
说完,从小到大的几个朋友,同时微笑着伸出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大家开始分头进行准备。
首先,周玙和霍华主要负责再次对关教授家里发现的那本拓片进行系统的考究。确认了王孙寿家后人提及的这块玉坠的来历有很大的可能就是传说中制成传国玉玺的“和氏璧”。同时通过关系对于出土的其他物品也一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但最终除了这枚玉坠外,其他物品的碳12检测均为同一个年代的物品。可以确定对于整个事情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
白桦和张辉则按照年代对同时期与“传国玉玺”有关的历史事件做出了比较系统的统计。结果如下: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国的宝库之中。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的玉玺,代代相传。第二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遗失或被项羽掠夺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它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灵璧)。
以上的三种关于“和氏璧”去向的说法在学术界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但三方面都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因此也多次因为这件事情召开过研讨会一类的学术大会,但最终都因为谁也说不服谁,弄得不欢而散。关教授在王孙寿家后人的墓志铭中的发现,如果公诸于世,相信会对这件千古之谜产生盖棺定论的作用。也正因为这件事在学术界过于重大,因此关教授也是想能再找到些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后再发表。没想到要不是周玙及时发现了拓片的秘密,这个千古之谜险些因为教授的被害再次与它的水落石出擦肩而过。
既然目前掌握的证据证明了“和氏璧”的真正去向是制成了那方象征着中国封建皇权的“传国玺”,那接下来的目光就集中在了“传国玉玺”的辗转流传了。
据历史资料记载:
从秦始皇制传国玉玺后,传国玺在秦朝仅流传了一代,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传国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玉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
后王莽兵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玉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又杀了更始,传国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具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一枚玉玺。据记载,这枚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扭,有处缺了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统一三国后,传国玺归司马炎。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传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玉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准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后卜泰献玉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玉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词。后赵传至石鉴,内乱,冉闵杀了石鉴,夺得玉玺,传给了儿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攻克冉魏的邺城,宣称其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而其实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揣玉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将玉玺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直到永和得到玉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古人对于传国玉玺的重视,可见一斑。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玉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传国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五代会要》)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玺南下扬州,在江都被缢而亡,玉玺到了宇文化及手中。宇文化及兵败,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