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我国国有经济规模如此庞大,行业如此分散,也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调整过程。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力量以及居民个人收入和财力都很有限,短期内难以消化掉那么多的国有资产,因而部分国有资产的民营化也将是一个缓慢的进程。而外资进入一方面有诸多的限制,另一方面他们感兴趣的只是成长性好的行业和企业,而且他们的进入很大程度上还带有控企以控市的目的,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出于财政压力和摆脱国企困境的需要,变现国企存量资产的愿望很强烈,但买主难觅,变现显得困难重重。
第四,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传统产业的淘汰和新兴产业的培植都有一个过程。结构调整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后进国家,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在赶超过程中进行的,面临的是比发达国家更剧烈更集中的结构调整;更不妙的是在我国突然进入买方市场时期,偏偏又遇到了全球市场的萎缩,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大国来说,需要承受的结构变动的痛苦将异常强烈和集中。我国政府不得不在两难中进行小心的权衡,既希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又要减轻或尽量避免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痛苦和可能的社会震荡。为了缓解下岗失业可能带来的对社会的冲击,很多国有企业不得不继续担负起这个沉重的社会责任,不死不活地撑着,该破产的不能破产,该倒闭的不能倒闭。这无形中将影响到调整的步伐,延缓我国产业结构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时间。
5.3.4 国企改革是一个综合治理过程
国有经济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治理过程。在传统体制下,国有经济曾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和基础,整个社会体制、制度、机构的构建、运作都是基于国有制基础上的,所以说,今天国有经济的改革也绝不单单是国有经济内部的事情,它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配合。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内部产权制度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我国整个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我国国有经济调整所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及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将是我们不得不长期面临的问题,劳动者、失业者、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在经济形势恶化和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扭结在一起,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共振。而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及释放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5.4现实存在的金融风险
5.4.1 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创新浪潮的涌动和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诞生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全球化趋势十分强劲。在强劲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各种资本活动冲破了国家疆域的束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和便捷地进行着瞬间转移,金融市场在日益充分地发挥着经济的“心脏”和“动脉”作用的同时,也伴生着巨大的风险,从而把这个世界带入一个险象环生、动荡不安的时代。由于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和命脉地位,金融系统产生的问题可能迅速成为整体经济的问题,也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局部地区金融问题迅速转化为全球性金融问题,从而使金融安全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动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渠道。墨西哥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一国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危。因此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确保金融领域的安全成为各国经济安全和发展战略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金融开放导致的来自外部世界的金融冲击;二是由于国内一般金融风险引发的体系风险。
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深入,客观上加大了国际游资通过不同途径渗入国内金融市场的可能性,这对我国国际收支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会构成某种程度的冲击。我国已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国际游资通过经常项目进入我国进行套汇套利的渠道有:外汇货款以“出口收汇”或“非贸易收汇”、“投资”等名义,将外汇结汇成人民币使用;以各种外汇收入为名,将境外外汇汇入国内转换成人民币使用;境内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在境外为客户将外汇换成人民币后在境内使用;在境外卖出外汇,人民币在境内结算;以内部定价手段转移资金等等。这种状况客观上加大了资本项目管理的难度。虽然目前通过上述渠道进入国内的游资还很有限,但必须予以高度的关注,谨防这些高投机性游资对我国国际收支和金融市场形成冲击。
国际金融市场一旦出现巨幅振荡,会对我国的外汇储备和对外债权的安全性带来巨大威胁。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首先表现为汇价的大幅度波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借贷市场的利率调整、国际经济金融政策的不协调以及外汇市场投机资本的急剧增加,是引致汇率剧烈振荡的原因。汇率不稳定给我国的外汇储备和国外金融资产造成巨大的汇率损失和资产损失,也可能使我国外债突然增加,由此引起支付危机。如1995年1月,仅政府贷款一项,我国就因日元升值而增加70亿美元外债。
我国已进入了重债之列,面临续债和偿债风险,我国已成为继巴西、墨西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债务国。虽然我国外债偿债率还未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但一方面,我国面临偿债高峰,在国际金融体系出现危机时,可能突然面临爆发续债艰难和偿债加重的威胁。另一方面,我国外债使用的效益问题亟须引起高度的关注。目前,一些地方与企业的用款单位,自身无力偿付到期外债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将在总体上增加国家外债偿付的风险。
国内一些机构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会酿成难以预料的风险。我国有巨额外汇储备和国际债务,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恰当可分散汇率、利率和币种风险,还可获得收益,但要严格管理,否则会造成巨额亏损。如2004年11月,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OTC)出现巨亏5.54亿美元。
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大,我国金融体系整体防险能力削弱。我国金融机构巨额不良资产来自于企业的过度负债,这实际上是把企业风险转嫁给银行。企业破产后,银行的损失首当其冲。银行资产的大量损失,将影响我国主权信用的地位。尤其令人忧虑的是,企业借破产之名逃脱银行债务,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国内游资从事地下金融活动,直接削弱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人民币对外和对内币值的基础。
金融不稳定的风险不但来自金融业自身的高风险,而且还来自非金融业。非金融业问题总是会转变为金融业的问题,并在问题集中和连锁反应下演变成金融体系的危机。经济自身的不稳定增加了金融的不稳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增大了信息的不充分,投资者的不成熟降低了投资运作的合理性,这些都将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而体系的风险在开放条件下因外部因素的影响增加了许多新的可能。在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处于一种接受投资者信息不完全的状态,它无法掌握巨额投机资金动向,在博弈中处于信息的劣势。经济开放增大了经济自身的不稳定,经济对外部的依存度增加,也增加了受外部影响的程度。相对于来自发达国家的巨大资金流量,我们的国内金融市场显得相当弱小,有可能被外来资金所操纵,其风险显然不是局部性的。不但国内金融机构可能在外来冲击中失败,而且央行也可能在市场调控中无能为力。
5.4.2 金融风险的严重危害
金融风险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由于货币资金运动与商品运动相脱节,现代货币采用了纸币和信用货币的形式,经济的虚拟化及金融市场自身的脆弱性和信用及信用制度的不完善等。也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属性之一。市场经济每发展一步,金融风险也就随之积累一层。金融风险如不能得到及时化解,任其继续扩大和积聚,当外部条件具备时,金融风险就会导致现实的金融危机,以致危及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具体而言,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危及社会稳定。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存款不能及时、足额兑付,从而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并因此而危及社会稳定。
二是增加财政的压力,损害国家实力。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贷款损失不断增加,应收未收利息不断扩大,待核销呆坏账过多,不但使金融机构毫无盈利能力,甚至严重亏损,还债垫款日益增加,而且地方和国家财政也就不堪重负。
三是损害货币稳定。在无存款保险基金的情况下,大批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关闭或破产,必然会危及社会与金融的稳定,如果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危机金融机构注入大量救助资金,投入过多基础货币,又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从而威胁货币稳定。
四是侵害我国金融机构的国内外信誉,动摇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一旦发生局部或大面积的国内外挤提,将严重损害我国投资环境,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交叉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局部经济运行瘫痪,危及经济安全和社会秩序。
五是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增长。金融资产存量和流量中的风险持续上升,势必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扰乱经济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步伐。
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是国民财富流失的首要渠道。在开放型的资本市场上以外汇形式流出。企业资产价值的下降也会被以并购的形式为国外投资者廉价获取。股市期市震荡、汇率贬值趋势、利率被调整等,最终都会变成通过资本市场的财富流失。
5.4.3 金融风险的生成原因
1.金融风险生成的国际环境和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活动空前活跃,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国际金融一体化速度加快,资金活动日益走向国际化、自由化,由此导致巨额国际游资、国际清算资金和国际储备资金在全球范围内频繁调动,从而为国际金融动荡提供了条件,并潜伏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发生的可能性。80年代,美国放松了对金融的管制之后,大量的投资基金向全球释放,国际资本总额在不断增加,总量已超过1万亿美元。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跨国界的交易急剧增加,客观上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特别是在信息时代,通过先进、便捷而又完备的现代手段进行操作,具有较大投机性的国际游资利用衍生工具,可在瞬间完成全球不同市场上的大量投机性交易,实现巨额资金在不同地区的快速转移,从而为引发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金融动荡创造了条件。全球经济与金融的高度一体化使经济波动的传递机制加强,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不仅能吸纳波动的冲击,而且能把冲击向外推移,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却没有这种功能,从而使风险不断沉淀,更加集中,更加剧烈。现代电讯技术可怕的渗透力,又使后发展国家的经济实体就像一个可塑性强、透明度高的物体,可任由某些经济大国拿捏。
2.金融风险生成的制度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宏观金融问题的形成具有制度性的原因。制度性低效和银行业经营的非市场化,导致呆坏账的积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形成的泡沫经济也会导致银行坏账的增加。银企关系作为金融对产业的支持关系,既可通过资产供应的保证,帮助企业的发展,也可能因对企业的过分保护而制约银行的经营。由制度原因导致金融问题可能是长期性的,其中包括是否形成一个由中央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否有效,调控政策是否健全等等。即使生产竞争的市场是发达的,金融系统的落后仍可能形成长期性的金融问题。
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国家财政、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制度埋下的隐患。在传统体制下,国家财政、银行、企业三位一体,银行曾被政府作为半财政性政策活动的工具,用以维持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生存和避免失业。不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出于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强迫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用于企业职工发放工资和福利。造成国内信贷的70%以上流入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使得银行系统的呆账与资产比率达到了大约20%的惊人水平。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又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埋下的隐忧。世界各国的共同教训是,经济的剧烈波动,包括泡沫经济的破灭,都会造成银行资产的缩水和损失,导致银行的倒闭。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经济增长始终摆脱不了“大起大落”的怪圈,造成决策失误、投资浪费、产品积压等严重后果,在银行资金财政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投资损失都体现在银行的资产中。
3.金融风险生成的内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