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构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构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性意见。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顺应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根据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可以表述为: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反映人类优秀科学文化成就,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教材完备、面向未来、综合性的、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毫无疑义,这个指导思想是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
2.1.1课程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专、精、深,一直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之-。“学科中心”课程一直占据我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原来以学科和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面向未来的中小学课程和教学,必须使学生具备为今后工作、生活和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必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能仅仅只有一桶水,而必须像一条流动的小河,清源正流,这就需要对已有的、传统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进行改造。这种改造,重要的是落实在课程建设上。
教育与人类同生同在,课程与教育共生共存。历史上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可以归结为三种:一是学科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以便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二是活动课程论,强调教学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强调学校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三是结构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而从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的关系上,又可以把20世纪世界各国纷繁复杂的课程理论流派划归为四大类:常规性课程理论、描述性课程理论、实践性课程理论和纯粹课程理论。
实际上,任何课程体系的设计,都应当从学科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人的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不可偏颇,课程设置要综合反映这三种价值观,同时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要,为此,设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模式图表示:
在现实中,人们已经发现了教师培训课程中存在的许多“病症”,并对此开出了许多“药方”,但基本上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课程改革很少有根本性突破。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往往只重视社会需要,很少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各类研究中,人们更多的是从实践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来考虑和研究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但由于缺乏针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哲学理念方面的研究,这就使课程设置改革思路的研究显得有些底蕴不足,一些建议的合理性常常受到质疑。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更深层次去全面考虑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效果与作用,而对课程理念的思考则很可能是一把开启课程改革
之门的“金钥匙”。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必须使未来的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能够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完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愿,主动实施素质教育。
在这一要求下,为素质教育培训师资力量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素材,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从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2.1.2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就是创新能力的凸现。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显着的标志。教育事业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摇篮,这就要求广大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教师们,要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素质。教师的职能不仅是传播知识、树立道德观,还应该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僵化、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因此,培养、培训出一大批思维活跃、有开拓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强烈、创新欲望高涨的中小学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相关因素很多,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是一个重要因素。设置创新性的、研究性的、开拓性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是培养、造就21世纪合格教师的重要前提。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不仅要开发教师的智慧,更要激发教师创新的欲望和潜能。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未来不仅仅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更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必须要包括专题研究、反思性教学训练、创造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优秀素质;二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素质。
教师自身具备优秀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它包括:
①高尚的现代道德与人生境界。现代道德包括:遵守国家与世界道德标准,如: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国际主义等。遵守社会道德标准,如:社会责任感、关心和尊重他人与合作精神等。遵守个人道德标准,如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诚实、谦虚、宽容、勤俭等。人生境界是优良道德与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提升。
②优异的主体精神与创造才能。它包括主体意识。如:能够对教育活动实践做出选择、决断和评价。能动性,如:自觉、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创造性,如: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研究新的学习机制,创造性地改革教学模式。
③适应社会发展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它包括先进、专精的专业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知识;丰富的其他科学、人文、社会知识和开放、动态发展的知识结构。
④优秀的思维品质。它包括具有交流性、开放性、预见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打破思维的封闭性、依附性、单向性,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⑤适合未来社会的意志和品格。他包括强烈的事业心、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顽强的意志、自尊、自信、自律等。
⑥健康的身心和充沛的精力。
自身素质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但是它并不充分,充分条件是,还要具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它包括:
①热爱教育工作,深刻理解教师事业的意义及这项事业对人的特殊要求。具备某些优秀人才的素质,如果不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是无法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的。
②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它包括:
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如:从“三个面向”的高度认识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探索人生之路;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平衡发展等。
主体教育观,如;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学科史、方法论教育;创造机会使尽量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创造教育观,如:重视学习科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发展学生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造努力等。
终身教育观,如:成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导师,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等。
教育改革与发展观,如:深刻理解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指导思想、改革的整体思路、新课程体系的框架及实施要求等。
③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它包括认识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等。这些能力使他们能够高水平地调控教学活动,高标准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方面,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教学内容、性质与规律的能力;根据教学要求与对象的实际,明确设立教学目标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设计教学的能力;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等。
④掌握并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的水平上,而是迎接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功能与模式的挑战,探索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之路。
⑤理解别人的能力,特别是理解学生的能力,能够给学生以心灵的指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1.3课程设置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基础教育的变革正在由实验区向全国全面铺开,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将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轴心,调整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关心教育评价,实施三级管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基础教育的变革向纵深发展,其中综合课程的实施已经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这一切都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出的教师必须能够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符合面向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解除学生心理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预测评估学生发展的教育测量和评价技术,课堂教学组织的能力等,都应该成为教师教育课程所包括的内容。
2.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从继续教育内容的确定,到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设计者站在理性的高度,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去探索和创建,在确定继续教育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课程内容应能体现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又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内容和各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为人师表。要培养教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教师尊重规律、运用规律、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促进教师由“教书型”向“专家型”
转变。
2.2.2强调基础性与反映时代先进性相结合
强调基础性就是必须立足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现有业务水平,而不是脱离实际的随意拔高,使全体教师首先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教学、教研、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操作规范,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当然,这些基础必须是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从而使教师做一个合格的、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另一方面又要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战略高度,将现代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合理地、及时地、适当地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尤其是一些教育科研的优秀成果,可以通过课程来加大推广的力度。这比教师自发的选择和运用这些成果,更加规范、科学,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只有这样,广大中小学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中小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才能从整体上深入地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趋势,才能把所教学科教活教好,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扎实和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3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单纯强调课程的理论体系,忽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难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造成学非所用的消极后果,就会削弱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针对性,一方面是指课程必须针对教师的成人学习特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在培训者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实践、自我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要针对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工作和21世纪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来设置相应的课程。
强调实效性,是指教师能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满足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解决现实难点问题的需要。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手段和方法,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最显着的特点。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教师才能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掌握教育理论的本质,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和高效运转。
2.2.4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协调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重视各地的不同情况。各地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有很大差异,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距,要注意可行性。一要符合当地中小学教师可接受的程度,不造成大的工学矛盾。特别是一些师资紧张的学校,很难抽出人员长时间地参加学习,所以有些课程可以专题化、微型化。课程不能单一化,要在一个基本统一的标准要求(教学大纲)下,灵活地设置和编制地方课程。
2.2.5坚持整体性,兼顾个体性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具有整体性,做到面向全体教师,面向教师的各个方面。既有学科专业知识,又有教育教学理论和职业技能训练等。同时,在保证整体性的前提下,又要兼顾个体性,体现出多层次性。对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对同一教龄段的教师,由于学历背景、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条件的不同,对参加继续教育有不同的需求,必须设置供这些教师可以选择的,有利于促进其个性与特长发展的相应课程及内容。
2.2.6坚持专题化与综合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