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俗语说: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每个孩子都会面对成长的烦恼,每一个年龄段,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就像打预防针一样,孩子犯错也需要合适的年龄,一个小孩子伤害小动物,遭受过父母的训斥,长大了就不会跑到动物园去跟动物们过不去。
在孩子小的时候,该犯的错误没有机会犯,到了不该犯错的时候,却用幼稚的行为去“补课”,那真是有些得不偿失。
“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常常挂在小学老师嘴边的一句话,用于表达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心情。可是,我们后来又吃惊地发现,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一个孩子干坏事,今天砸坏邻居的窗户,明天弄伤别人的狗,心理学叫做攻击性外显。
解决的办法是让他承受行为的责任,去面对谴责,赔偿损失,向别人道歉。这样的好处一是摆脱自我中心,知道外部世界并不总能为所欲为。二是遭受必要的情绪挫折,体验到后悔、难过、害怕是什么东西。三是学会协调攻击欲望与环境的关系,慢慢把攻击行为转向积极安全的范围,如运动、竞赛等。
孩子犯错误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和外界相互碰撞、接受、融合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孩子是通过错误来认识世界的。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当不允许孩子犯错误时,孩子会用各种不健康的方式作出反应:
1.隐瞒错误,不说出真相
当孩子害怕受到惩罚或者失去父母的爱时,他们就学会了隐瞒自己的错误。与其面对惩罚,他们宁愿隐瞒所做的事情并希望不被发现。这导致了撒谎。这种隐瞒真相的倾向渐渐发展为内心的分裂,孩子不得不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在一个世界里,他可能得到父母的宠爱,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相信如果自己的错误被发现,他将失去父母的爱。
2.不给自己定高标准或者怕冒险
当孩子因为自己的错误获得令他们羞愧的信息时,他们通常会害怕再犯错误。为了免于因犯错、失败或者让父母失望而承受痛苦的后果,他们就会谨慎行事,不再设定可能达不到的高标准,而只做那些可以预测且安全的事情。还有些孩子对羞辱信息的反应是取得更高的成就。他们不能忍受达不到期望的痛苦或让父母失望,因此会更加努力。他们可能会取得成功,却不会有幸福感。
3.辩解或者指责他人,以此来保护自己
在缺乏宽容的环境中长大会使孩子采取防御的态度。当孩子觉得犯错误不安全时,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和口舌来为发生的事情辩解,要么责怪他人。当一个人为错误辩解并为自己的问题责怪他人,让其他人为自己的问题负责时,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以及在生活中继续前进以实现目标的治愈。
4.自我贬低和自我惩罚
孩子通过自己受到的对待来看待自己,当忧心的父母为孩子的行为或错误感到失望、生气、受伤、尴尬后着急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有点儿不值得父母爱或者不够资格得到父母的爱。如果孩子因为错误受到惩罚,他会逐渐认为,若想犯错之后依然值得爱,就必须受到惩罚。孩子因犯错而受到惩罚时,结果都会因为那些错误而无法原谅自己和别人。
孩子衡量自己的惟一途径是通过父母的反应,父母应该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只要尽最大努力就够了,错误是学习和成长中很自然的一部分。通过犯错误,我们学到了什么是对的、什么对我们最好。
当孩子得到明确的信息,知道犯错误没关系,那些不良反应就可以避免。当孩子没有因为犯错误而受到羞辱或惩罚时,他们就会明白自己不一定非得完美才会被爱,从而学会爱自己以及接受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能更好地来增强孩子和父母合作的意愿。
如果我们一味地在孩子耳边提醒他,这个不行,那个不能,孩子或许会少犯很多错误,但是一个极少经历挫折,一帆风顺的孩子,他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他的高高在上的虚荣心,会在一次极小的挫折面前显得脆弱无力、不堪一击,并从此一蹶不振。
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且视错误为学习的过程,让我们的孩子有机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多给孩子留出“上升空间”
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是一种能够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约束、求新求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从小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想象和发展的空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不断培养他们的发展个性,给予他们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思考空间,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做事和处理问题的权利。如果孩子完全照我们的方式去做、一成不变的话,人类怎会有创新呢?人类的文明就是来自不完全听父母话的孩子的创意上!
王旭的父母为了让他出人头地,不惜花了数万元将他送进了市区某重点中学的“尖子班”。王旭每天除了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外,还要在午休时赶到辅导老师家学“奥数”,晚上回家还要补习外语。即使是周末,王旭的时间也被安排得满满的:周六上午学绘画,下午还要去学电脑,周日还要去学书法,回来还得做各门功课的家庭作业。可以说,王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乘公交车,几乎没有一刻的空闲时间。
对于父母的苦心王旭也能理解,有时同学劝他玩一会儿,他总是说:“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却花了那么多的钱让我上这么好的学校,我如果去玩,爸妈一定会不高兴的。更何况,我也不能放松自己,如果学习成绩不好,爸妈会很伤心,老师会批评我……”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王旭一直神情恍惚、茶饭不思,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父母带着孩子去了好几家医院做检查,结果却是一切正常。后来经人提醒,爸妈又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方才得知:王旭因压力所致,患上了“儿童抑郁症”。
也许,父母做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但是,正是这种从自己角度出发的举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所设想的人生之路走向美好的未来。但是,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孩子的发展在于自身,而不是父母能够完全决定和左右的。失去自由思想、自由行动的孩子,他们的天性,他们的发展,是肯定要被窒息的。
为了了解孩子的成就和他们所处的空间的关系,我们先来听一段有趣的故事。
美国一家公司纽约总部办公室门口,摆着一个漂亮的鱼缸。鱼缸里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开心地嬉戏着,它们长约三寸,脊背一片红色,长得很是漂亮。两年过去了,小鱼们的“个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三寸来长,在小小的鱼缸里游刃有余地游来游去。这一天,董事长的顽皮儿子来找父亲,看到这些长相奇特的小鱼很是好奇,于是兴奋地试图抓出一条来。慌乱中,鱼缸被他从桌子上推了下来,摔了一地。鱼缸里的水四处横流,十几条热带鱼可怜巴巴地趴在地上。办公室的人急忙把它们捡起来,临时放进了院子里的喷水泉中。
过了两个月,一个新的鱼缸被抬了回来。人们纷纷跑到喷水泉中捞那些漂亮的小鱼。十几条鱼都被捞了起来,但令他们非常惊讶的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了一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喷水泉要比鱼缸大得多。
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孩子长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给他活动的自由,而不要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
说到给孩子提供更大的空间、更好的环境,有些家长也许又绕到请名师、上名校上,其实我们说要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仅包括一些硬件环境,更包括了家长对孩子兴趣的支持,对孩子以后发展目标的期许,以及创造孩子与周围人的互动机会等等。在每个普通的家庭里,一样可以给孩子一个大的空间。
中国儿童网的CIO(首席信息官)宋司宇的父亲宋铁军,对于孩子的成长史记忆犹新:
孩子懂事后,对有按钮的东西特别有兴趣,像功能复杂的录像机遥控器,我们大人都弄不清每一个键是干什么的,他能。但儿子喜欢按钮的爱好终于也给宋铁军带来了大麻烦:一天在商店里逛,宋司宇看到一台打字机,自然又对那些乱七八糟的按钮产生了兴趣,那是1992年,他才3岁,很费劲地对老宋说:“爸爸给我买个打字机。”
当时老宋在国家机关工作,每月工资才220元,只好连哄带骗地把儿子搪塞过去了。老宋当时盘算,自己两口子反正是无房户,孩子住在岳父母家,一星期才见上一回面,怎么着也能把这事给绕过去。不料宋司宇的记忆力好得惊人,每次见面都缠着老宋问打字机的下落。看到儿子这么执着,老宋决定死活也要买一台。
当年还没有国产打字机,一种是巴西生产的800多元,另一种是南斯拉夫生产的700多元。看着商场里让人心惊肉跳的价格标签,老宋手心里捏着那张存折直出汗,但还是咬咬牙把打字机搬了回来。
一台打字机改变了孩子的人生之路,他由此开始爱上电脑。宋司宇8岁开始做程序,做数据库,单位的电脑出问题爸爸就打电话问他,他肯定能解决。为了儿子,老宋不断为他买书,买软件,这方面的花销几乎是家里最大的。后来,儿子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高,老宋又想办法联系上了中科院软件所系统公司,每周四下午放学后,准时送儿子跟几个工程师学习。老宋表示,儿子的理想是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我做父亲的就为他创造条件,进行创新投资。
老宋投资的结果,就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儿童网”,12岁的小学生宋司宇是该网站的CIO,而老宋也以投资者的身份当上了CEO。老宋一直认为,父亲的天职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无限自由的空间”。
对于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父母不得干涉和束缚,孩子干什么,由孩子自己决定,独处也好,静思也罢,交友聊天、伙伴嬉戏、游玩赏景、自由漫步,甚至是静静地发呆和犯傻,尝试失败和挑战……表面看来,时间好像浪费掉了,实则不然,孩子正是通过自由支配时间,通过自主安排活动,来认识、感知生活和周围的世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父母们应转变观念,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能够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