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这种“放权”失控,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钱是家长辛苦劳动所得,花钱是正常的消费,但是一定要让花出去的钱买回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否则,便是奢侈浪费,是一种堕落的开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消费,让孩子知道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在给孩子买东西前,考虑这件商品是不是自己希望孩子拥有的。考虑孩子是否要求过多或者要求是否合理?这件商品对孩子而言,是“想要”还是“需要”?家长在考虑这些问题时,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再作出选择。让孩子感觉到,每一件东西或许是可以得到的,但都是来之不易的,要看这种消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家庭财力。家长要给孩子这样的体验机会,让孩子慢慢懂得“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区别。如果孩子的确“需要”某样东西,可以借此机会教孩子了解商品信息和购物常识。比如货比三家,如何还价、怎样看标价及商品的有效期等。以便孩子从实践中获取信息,学会合理消费,培养俭朴节制的好习惯。
一家杂志曾经在针对9~15岁读者的一份调查中指出,如果一个孩子有着固定的零用钱,那么这个孩子的储蓄也就比较多,在花钱的时候也会比较理智,对钱的感受相对也比较快乐。而一个没有固定零用钱的孩子,几乎就没有什么储蓄,拿到钱就会乱花。这点说明应该适当给孩子一些零用钱。至于零花钱具体怎么花,则由孩子自己作决定,家长不要直接干涉。一旦孩子使用不当时,家长也不能轻易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慢慢地,在不断的学习中,孩子就学会了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不要小看孩子的“管账”能力。也许他数学题做的不是那么优秀,可是管起钱来却一定是分毫不差的。所以,不要以怕他把钱管丢了为由拒绝让孩子品尝管钱的滋味。实际上,让他们早点儿接触到理财,早点儿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是对他们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家长不妨放开胆量去试一试,相信你的孩子!
让孩子尝试自己赚取零用钱
许多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会告诫他们说:“好好读你的书就可以了,赚钱的事不需要小孩子管。”他们认为,孩子这么早就考虑如何赚钱,有可能变得庸俗势利,还容易养成虚荣攀比的坏毛病。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孩子从小培养起良好的金钱观念,学习正确的理财知识,长大后才能从容地面对与金钱相关的一切。反而是那些一直处于父母的管制与保护中的孩子,等到要独自面对与金钱相关的考验时,往往容易惊慌失措,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开明的家长,会在合理的范围内,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来赚钱,让孩子明白只有通过劳动赚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是正确、正当的途径。
洪明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做家务赚取零花钱了。妈妈早就给他定下“价目表”,“刷一口锅0.4元,洗一双袜子0.5元,擦一次桌子0.3元……”。
在如果需要给自己添置一些大件的学习用品或者是喜欢的玩具时,洪明都会主动抢着干自己所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而妈妈则会相应地给予一定的奖励,帮助他达成目标。
上初中以后,洪明干家务赚钱的积极性有些“疲软”了,于是妈妈决定把他送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通过假期打工活动,解决孩子“见不了世面,经不了风雨”的教养难题。
放寒假的时候,妈妈问洪明愿不愿意到一个中餐厅当服务员。洪明觉得很新鲜,就答应了。
走到那里才发现,工作量比较大,几乎是从早上9点到11点一直忙个不停,并且要干收桌、泡茶、摆餐具、招呼客人等工作,非常辛苦,忙得不亦乐乎。但辛苦只是一个方面,当后来妈妈和洪明一起总结打工的收获时,他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在自己的打工生活中,既赚到比做家务多得多的“大钱”,又学习了不少有用的社会经验。
孩子们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务大多印象深刻,充满兴趣,其活动本身所包蕴着的教育内容往往起到“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奇效。家长们应当相信,教育孩子,“说教”总不如“实教”来得扎实和精彩。
家庭教育要注重从书本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应设置开发孩子“财商”的内容,财商教育其实就是“钱”的教育,社会这部大机器在运转的过程中,离不开“金钱”这个润滑剂。让孩子正视现实,是很必要的。
“理财”内容很多,也很繁琐,如果我们想找个较好的参照目标的话,那么不妨借鉴一下美国少儿理财教育目标,他们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具体的要求,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的硬币;7岁:能看价格标签;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9岁:能够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儿钱,留着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理财事实;12岁:能制定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至高中毕业: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的尝试,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的实践。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个孩子从小开始就建立起职业价值观念,掌握一些职业技能和知识,获得谋生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帮助孩子制定赚钱目标,方法也要尽可能地灵活。
1.寒暑假期间,可以让孩子打零工
孩子通过勤工俭学的劳动,能体会到挣钱的辛劳和快乐。最重要的是让他知道,获得金钱的合法途径就是诚实劳动。
2.树立社会上成功人士创业和理财的榜样
帮助孩子建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观念;同时,也应让孩子了解贪官污吏、因财犯罪的种种社会现实,以便防患于未然。
3.可鼓励孩子进行某些有兴趣的经济活动实践
例如,通过小额的炒股、买基金或自己投资创业等种种尝试,了解经济活动的知识技能和风险,以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要锻炼培养孩子的财商,让他具有对待金钱的健康心态。首先他确实要学会放弃,同时也要学会忍耐,要学会走出很多障碍和阴影。财商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只是让孩子学习多赚钱,而是要懂得社会财富是如何创造的,减少他们在金钱上的虚荣心和攀比风气。
培养孩子理财观念,除了强化他们勤俭节约的观念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的培养。所以不论你的经济条件如何,对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的引导是必须的。
耐克、卡帕,让这些“名牌”全趴下
在现在的孩子们中间,攀比之风日重,家长们的忧虑也日渐增多。家长的担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个孩子攀比之心严重,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攀比的方式就会逐步升级,最终令父母难以承受。
在现在的中学生之间,比穿的衣服、鞋子牌子硬,谁用的手机、MP3等最时尚、功能最多,比谁的生日过得更气派,谁家的车好,谁的老爸、老妈官大,种种风气,越演越烈。
常宇上初一了,他的爸爸是一家电脑公司的老板。本来爸爸自己很有成就感,因为他白手起家,初到这个大城市时他什么也没有,走到今天手下员工数十人,也算是小有成绩了。可是儿子的话却让他感到极度的无奈。常宇也算是富贵的小皇帝了,连平时用的衣服鞋帽,都是耐克、卡帕这些名牌,因为自己小时候很苦,爸爸总是尽量满足儿子的要求。可是近日,爸爸越来越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儿子怎么会这样呢?
这天爸爸开车来接儿子放学,在学校门口等了老半天,常宇才慢腾腾地上了车,并闷闷不乐地说:“爸爸,你能不能换个车啊?”
爸爸十分不解:“为什么啊,爸爸的车还很新呢?”
“因为你的车是大众,而我同学军军的爸爸来接他开的都是奥迪。”常宇回答说。
“你小小的年纪,怎么这么爱攀比呢?爸爸不会换车的。用不用接你,随你便。”爸爸有点儿生气了。
常宇叹了一口气,接着说:“爸爸,那你明天别开到校门口来了,到学校的后门等我吧,要不然同学会笑我的。”
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