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书取材范围广,材料具有以下特点:
本书的取材主要本着新颖,有趣,零距离生活的主导思想并且应用课堂的目的,具备以下特点:
1、立足教材,以特例来引出常例,活跃课堂。现代语言学大师索绪尔在他的着作中,曾使用大量的例子,来形象的说明一个个抽象的语言理论。如对于语言和言语,他列出一个奇特的公式,形象比喻语言和言语的关系。1+1+1+1…=1前一个1代表个人言语,等号后的1代表全民语言。众多个人言语概括起来就成了某种全民通用语言。再如以纸的正反面比喻语言符号的音义的关系等等。以具体的事物的比抽象的事物,很容易让人理解,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另外这个常例要普遍,流传广,或者容易理解,起到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作用。课堂本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怎样让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是课堂的核心。叶圣陶说:教无定法,教无常法,我们以教材中的有趣的例子为例,寻找近似例,可避免不准确和争议,避免出现说不清楚的局面。这是一个很偷懒的方法,却有好的效果。
比如在讲词语的联想内容时:根据课文所选的例子可以加上: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人,这是一句歌词,出自美国民谣,inthewind,流传范围很广,很容易引发共同感,而且这个例子对比性强,前一个“人”是概念内容,后一个“人”是联想内容。
再有流行词:青葱岁月,草根人生等等,是学生熟悉的词语,熟悉就容易接受,就容易通过它来讲相关的语言理论。在讲预设时引用“我比窦娥还冤呢”这句话,这句话从网上流传到现实生活,学生不仅知道,而且都在用。窦娥是稍有学识的人共知的,但对外国人讲,预设是不成立的,这涉及到预设双方的文化背景知识。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师兄,你知道吗,二师兄的肉比师父的肉都值钱了”,大师兄是谁,二师兄,师傅又是谁?没有四大名着作为文化基础,是没有办法理解这句话的。积极引进这样的语言现象会使课堂灵活而有趣。
2、全书的例子考虑生活现实,选择活的典型的语言标本,增添趣味性。所谓活指生命力持久,且雅致不低俗,适合课堂环境又能活跃课堂氛围的生活用例。主要体现在:
(1)关注身边的语言材料,引进较多的口语标本,
比如:听到的例子:一老师得意的说:我什么都能补!(指补课)——另一个冷冷问道:补铁、补锌你能吗?组合方式是一样的,动宾结构,语义不同,补是多义词,前一句是补落下的功课,后一句是补充营养。
一生旅游完白塔山叹道:上山缺氧,下山缺钙。——另一生接道:主要原因都是缺爱。它们都来自身边的生活,新颖性是不消说的。及时的类推与巧妙的搭配,引起语言的幽默效果。
(2)关注语言类节目,尤其小品及相声,其语言魅力不容忽视,且影响面非常大,甚至可以引起流行语,比如“忽悠”一词,从春节晚会的小品走向了千家万户,成为流行词。赵本山小品语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国内掀起了高潮,比如“这一嗓子突然”,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不能说“这一嗓子忽然”,由此区分“突然”与“忽然”的细微差别,区分同义词搭配以及词义涵盖范围方面的不同点。
(3)选取现当代小说名家名作中的精妙语言。比如钱钟书的《围城》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都属于名家之作,受众范围广,且语言精妙,又颇具幽默感,深得大众喜欢。
(4)手机短信中的语言学,是目前不可或缺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市场也不可小觑,许多流行语都是先从网络开始的,网上语言表达形式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出现了很多变异的语言现象。
(5)校园流行语,影视俏皮话,时尚报刊以及畅销小说中的经典语言都可信手拈来,这些语言知识性强受众范围主要是学生,适合课堂引用。
(6)从古今中外各类笑话中寻找最能体现语言理论的语言标本。
(7)从古典书籍入手去寻找例子,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敬仰和艳羡之情。课堂上引用与语言有关的古代典籍,一是可以了解语言演变的特点和规律,二是提高学生对元典阅读的能力及兴趣,并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理论去解读,感受祖国文化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在《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普通语言学概论》(伍铁平2006)都选用了《红楼梦》中的话语做例子,对我们选用例子是个很大的启发。比如在讲到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时选用《镜花缘》(23回)的例子作为反例:“老者听罢,随将右手食指、中指,放在鼻孔上擦了两擦,道:“先生听者:今以酒醋论之,酒价贱之,醋价贵之。因何贱之?为甚贵之?真所分之,在其味之。酒昧淡之,故而贱之;醋味厚之,所以贵之。人皆买之,谁不知之。他今错之,必无心之。先生得之,乐何如之!第既饮之,不该言之。不独言之,而谓误之。他若闻之,岂无语之?苟如语之,价必增之。先生增之,乃自讨之;你自增之,谁来管之。但你饮之,即我饮之;饮既类之,增应同之。向你讨之,必我讨之;你既增之,我安免之?苟亦增之,岂非累之?既要累之,你替与之。你不与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寻我之。我纵辨之,他岂听之?他不听之,势必闹之。倘闹急之,我惟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么了之!”唐、多二人听了,惟有发笑。”简直是啰嗦的鼻祖,此节不仅幽默,可以获取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很有说服力,还能引起同学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其次引入古代先贤对语言理论阐发的精辟语句,加深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比如荀子《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苦言药,甘言疾”等等。言简意赅,引学生深思,在达到趣味性的同时不失知识性。
但凡作教材的,在前言部分都会有这样的话:“本书讲述各种问题,力求简明扼要,不做详细解释,以便教师有就课程内容加以开发的余地。”遵循教材开发内容,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上讲的好坏,课堂效果如何全在于教师针对教材补充的材料。课堂补充例子的目的就是活跃氛围,帮学生记忆解读语言理论。因此,补充好的材料对于学习语言学就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本书的作用:
1活跃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化解语言学“难学”的定势思维,激发学生钻研语言理论的信心,让学生学的容易。
2从交际功能的角度看,用新颖的汉语材料解剖语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提高交往能力。
3本书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教学参考资料,帮助老师备课,免去“搜集之劳”,让老师教得轻松。
4可以作为语言学概论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性材料,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使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和课堂理论联系起来,成为同学们容易关注的东西。
5本书通俗铺路、幽默先行、知识贯穿完全可以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以及普通读者茶余饭后的阅读材料,丰富生活内容。
五、说明:
1考虑到读者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所以本书在考虑趣味性的同时,关注知识性,不至于因为一味的追求趣味性而流于低俗、留于空泛。
2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语言包含的内容有显性的,有隐形的,放在这个定义下的例子,不见得跟其他的理论就没关系,实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的。本书只是把作者认为最普及或最有代表意义的材料放在某一个理论的名下。
3还有些隐形的内容,没看出来的,希冀读者的智慧去完善。
4限于水平,有些有趣的例子没有加入,期待以后再补充。
注释:
1、4、8计永佑《语言学趣谈》p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2转引自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p13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于丹《<论语>感悟》p150-151北京:中华书局2008
5沈阳《语言学常识十五讲》p35-3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p118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7阳小华《语言·意义·生活世界》P35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9高名凯《语言学概论》p1北京:中华书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