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因索溪水而得名,坐落在武陵源风景区的边陲。索溪水由山泉汇集而成,四季清澈见底、晶莹透明,在它北岸的山腰,有一个神秘的溶洞,洞口被层层的灌木遮掩着,显得并不明显,只有每当人们从洞口对面的路上经过,从里面袭出的阵阵寒气,才能让人感觉的洞穴的存在,这就是黄龙洞!
黄龙洞的对面,隔着索溪水,住着几户姓何的人家,因而叫做何家坪。
风信子当年陪花仙子到黄龙洞设坛烧香,就住在何家坪,对这里比较熟悉。这次,当他陪周灵珊来到这里,很快就找到了以前住过那户人家,并且在那儿住了下来。
户主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者,人显得格外随和,对于风信子,他还依稀记得,只是觉得周灵珊有些陌生,但又不便多问,只是多看了几眼,便问风信子:“怎么?又来烧香还愿啊?今年好像比往年早了些……”
“是的,是比往年早了些,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件事搁在心上,心中总是不太安坎,所以就早来了些。”风信子一边说一边走进屋里,然后又回头补充了一句:“还得麻烦您替我多准备一些香纸之类的东西!”
“那是、那是!”老人答应着,回头忙自己的事去了。
傍晚时分,老人买回了香纸香蜡之类的东西,然后又做好了晚饭,与风信子、周灵珊一起吃了起来。
“老伯,我是头一次来黄龙洞,听说在黄龙洞内住着一位洞神,这是真的吗?”周灵珊旁敲侧击的问道。
“当然是真的!在这黄龙洞中住着一条黄龙,是这一带的雨水之神,它主宰着我们庄家人的命运,要不然,千百年来,怎么没有人敢进这黄龙洞!”
“既然没有人进过黄龙洞,又怎么会知道这里面住着一条黄龙?”周灵珊反问道。
对于周灵珊的反问,老人觉得有些不悦,冷冷的说道:“我的祖先曾进过一次黄龙洞,不过,那是千百年以前的事了!”
风信子见老者语言冷淡,连忙接过话说道:“是啊,听说姓何的祖先中,出现过一位了不起的圣人,曾经进过黄龙洞,老伯,您给我们说道说道吧!”
老人见风信子态度谦和,便放下筷子,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吸了几口,说将开来……
“说早也不早,说晚也不晚,好像是在乾隆年间,碰上了一次百日大旱,田土开裂,庄稼枯焦,坪中四百来亩水田遭到干旱的严重威胁。老百姓急得没法,只好央求我的祖先,当地的著名何法师设坛求雨。就在百姓们上门求他的先天夜里,何法师膝胧睡去,梦见一位少女来到床前,对他说:‘你要求雨,必须找我爸爸。’
‘你爸爸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
‘你不要问他的名字。我家住在山脚下的黄龙洞里。这一带的雨水全被我爸爸吸去了,你要找到他,才能求到雨。’
何法师不胜欢喜,一觉醒来,知是好心的龙女来报梦。于是他吩咐徒弟们回家去准备香纸、火把、松明子。第二天大清早,何法师穿上了十二件镇魔法衣,手拿司刀、铜铃,带上六个徒弟进洞求雨。老百姓听说何法师要进洞,就自动组织起来,打着四班锣鼓送到洞口。何法师烧了一些纸钱,从腰间解下一双草鞋放在洞口,然后对送行的人们说:‘我进洞以后,你们若看到两只草鞋打起架来,千万不要发笑,草鞋越打得凶,你们越要擂鼓助我的威,只要做到这点,我才可以安全出洞。’
送行的人们唯唯应诺,何法师便率领徒弟们点着松明子、葵花茎,匍匐进洞了……河法师凭借司刀、铜铃和法衣,仗着他在宝峰仙山跟随铁弹祖师炼得的三昧真火,闯过黄龙潭,飞越黑灵峡,偷过崩流渊,历经了四十八大岔,来到聚龙谭,这里有成千上万条巨蟒盘踞,潭后金碧辉煌的龙座上盘绕着一条巨大的黄龙。只要取得黄龙口里的龙液出洞,向天一洒,倾刻便可降下甘霖。何法师见聚龙潭难渡,便脱下身上所有的法衣联成一只“衣筏”,师徒们乘坐上去,施展法力,便从巨蟒间划了过去。
何法师奔上龙宫,趁黄龙正午眠之机,将司刀挂在龙角之上,使它不能变化飞腾,然后取出香纸烧化,祈求它恩赐点雨水。那黄龙睁开双眼,叫法师取出九龙杯来,从口头滴下一滴龙涎。法师求情说,外面是百日大旱,这一点太少。龙王张开口又滴下一滴,法师仍嫌少,又苦苦求情,谁知你求情千遍,那黄龙再也不张口了。何法师等得不耐烦了,便把九龙杯朝龙头上砸去,这一砸不打紧,那洞内即刻涌起滚滚波涛。那龙王的头被司刀定住不能动弹,它的全身却猛烈地扭动起来,尾巴象铁棍打烂了师徒们的‘衣筏’,使法师们无法乘坐‘衣筏’和它周旋。何法师师徒早有精神准备,各自施展法力和黄龙在洞中‘肉搏’起来。
守护在洞口的人群,当法师盛得第一滴龙泉时,便见天上下起雨来;当盛下第二滴水来,已是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了。大家正在庆幸之时,又见洞口两只草鞋打起架来。起先,他们还遵照法师的嘱咐忍往笑,擂鼓助威,不多久见干旱也快解除了,鼓也被打湿敲不响了,又见那两只草鞋飞腾起来在空中相斗。看着这般奇迹,个个忍不住笑出声来。谁知洞口的鼓声一歇,人群一笑,就助长了黄龙的威风。那水越涨越大,几乎挤满了聚龙潭的所有空间。何法师见状,只好变成一根木料,叫徒弟们变成六只小鸭栖于木头上漂浮出洞来。因水势太大,洞又时宽时窄,一路东碰西撞,水鸭被撞死。木头也碰得浑身是伤,漂入索溪河中,被一打渔人捞着。一会儿,木头渐渐变成人形。打渔人认出是何法师,赶忙背回家中调理治疗。何法师醒过来,对打渔人说了句:‘宁愿干田,莫打黄龙泉。’说完便永远闭上了自己的眼睛。那黄龙被何法师挂上了司刀,自从以后,黄龙泉也常年流出了清清的泉水,世世代代灌溉着何家坪这四百亩农田,也滋润着索溪两岸的万亩庄稼。黄龙洞再也无人敢进,它的名字,也就永远地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