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13100000002

第2章 苏珊·朗格生平及学术思想发展、研究概况(1)

苏珊·朗格在美国算得上是一位成绩卓着而又年高寿长的学者。当她于1985年7月18日逝世(享年89岁)时,美国《纽约时报》在报导其逝世的消息中,称其为“居领导地位的哲学家”。事实上,早在战后至上世纪50年代,她的哲学、美学理论就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潮。嗣后,不论是60年代、70年代甚至直到今天,朗格理论的影响不仅始终没有消失,而且越来越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强烈兴趣。

(第一节)苏珊·朗格的生平

苏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美国着名的美学家、哲学家,1895年12月20日生于纽约市。其父是一位由德国移居美国的律师,也是一位业余的钢琴家和大提琴演奏家;其母是一位热烈的诗歌爱好者。朗格在音乐和诗歌欣赏方面自幼受其父母的熏陶和培养。朗格的父亲安东尼奥经常邀请当时杰出的小提琴家爱德华德·荷尔曼(Eduard Herr mann)到家里共同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室内音乐作品。朗格对这种合奏极为入迷,她曾回忆说,如果没有得到父亲的准许,她就只有穿着睡衣,躲在楼下的窗帘后去偷听父亲和朋友们的演奏。为此,她还曾得过一次重感冒。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学习了钢琴和大提琴的演奏,并终身乐此不疲。中国的美学老人朱光潜先生曾强调“不通一艺莫学艺,实践实感是真凭”,朗格对音乐艺术的酷爱和实践,为其后来的艺术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或许正是对音乐的终身痴情和深厚功力,致使她的艺术哲学体系以音乐作为突破点。

朗格在诗歌艺术上也有相当的造诣,这主要应归功于她的母亲。母亲艾尔斯·卡纳斯是一个对诗歌有着极大兴趣和真挚感情的人。其晚年虽又聋又瞎,但却经常背诵旧时的诗歌以自娱。她还经常让朗格帮助填补她遗忘了的诗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郎格很小就养成了对诗歌的兴趣和感悟能力。据说,她还没有学会写字,就已经能作诗了。她还写过话剧,述说女主人公被恶魔追逐而最终战胜恶魔的故事。

朗格于1920年在坎布里奇市拉德克利夫(Radcliffi)学院毕业,取得文学学士学位。正是在这所严肃得几乎完全与社会相隔绝的学院中,她接受了极为系统正规的教育;她真正发现了自己的哲学才能,尤其是逻辑才能。也正是从那时起,她立志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哲学研究。1921年她与哈佛大学毕业生威廉·朗格结婚,他们同去维也纳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不久,朗格回到拉德克里夫学院学习,1924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出版她的第一部作品《小北斗的遨游和其他童话传说》(The Cruise of the Little Dipper, and Other Fairy Tales)。这是一本美妙的儿童故事集,其中收集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传说,完全是德国传统的。表面看来,一种重要的哲学精神与民间传说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其实不然。朗格后来说过:“神话是形而上学思维的初级阶段。”童年的幻想很可能成为哲学清晰而系统的理性得以从中产生的非理性的源泉。可以肯定,德国精神在音乐、神话和哲学等表面上毫不相干的各领域中表现着自己。朗格的思想,正是深深地植根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她于1926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27-1942年间,她一直在拉德克里夫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在其导师数理逻辑学家怀特海和数学家谢弗的指导下研究符号逻辑。1930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哲学着作《哲学实践》(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1937年又出版《符号逻辑学导论》(An lntroduction to Symbolic Logic)。40年代初,她开始就读于当时从德国到美国讲学的卡西尔门下,深受他的符号形式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她于1942年出版的《哲学新解》(Philosophy in a New Key)中明显地表现出来,此书首次较全面地阐述了她的符号论艺术哲学思想。

朗格不爱社交,喜欢深居独处;生性热爱大自然,热爱万物的自然状态。她曾认真而诙谐地说,对于理性思维生活至关重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铁杉、桦树和瀑布。她理想的休息方式是在森林中散步,信手将那些奇形怪状的枝叉和小石子检回家。她居住的森林小屋中没有电灯,她习惯于在充满林涛和鸟鸣的环境中,在摇弋的烛光下写作。她是一位严肃的、有条理的学者,精通英文、法文和德文。在她开始创立自己的任何理论以前,总是尽量多地搜集有关自己课题的各方面的材料与文献,认真地考证前人的理论。为此,她建立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卡片索引盒,用来存放阅读时记录下的有关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等的条目。这些卡片经过了科学的安排,使她可以极为迅速地查到自己所需要的每一个条目。她为自己卡片索引系统的高效率而感到自豪,把它称为人工电脑。与众不同的是,她的卡片索引绝非单纯的资料库,而往往“是一种新的思想的兴奋点”。

对于宗教,朗格较为淡漠。她曾经这样解释:“当我是个孩子时,我天生是个教徒。我创立了我自己的宗教,它是建立在学校里唱的赞美诗基础上的。我试着想象上帝的模样,我把他想成一轮上升的太阳。就是说,不是太阳而是一个日出的梦。然而,当我上大学时,我抛弃了宗教。当我开始有了信仰,我动摇不定的情感消失了的时候,宗教瓦解了,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朗格认为,关于宗教和科学的争论是无端浪费时间,就她的思维方式来说,哲学和神学所要求的,是精神上完全不相容的态度。

1942年,朗格与其丈夫离婚,离开拉德克里夫学院,到特拉华大学任哲学助理教授。1945-1950年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其中于1946-1949年间获洛克菲勒基金的资助,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写出她的成名之作《情感与形式》(Feeling and Form),1953年出版。此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符号论艺术哲学体系,是对《哲学新解》一书的重大发展。其后,她又写出了《艺术问题》(Problems of Art),1957年出版;《哲学随笔》(Philosophical Sketches),1962年出版;还编辑了两本论文集:《结论、方法和意义;论M·舍尔夫》(1951)和《艺术反思》(Reflections on Art)(1958)。

1954年起,朗格到康涅狄克学院任教授和哲学系主任。1956年,她获得匹茨堡的埃德加·考夫曼基金会的资助,专心撰写她的三卷本巨着《心灵:论人类情感》(Mind:An Essay on Human Feeling)。这是她花了20多年时间辛勤耕耘得到的成果,被学术界评为可与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三卷本巨着媲美的理论着作。着作的第一卷,着重考察情感的基本特征以及情感在人类心灵结构中的主导地位,1967年出版;第二卷着重阐述由动物向人的“伟大转折”,1972年出版;第三卷着重阐述宗教、礼仪、巫术、数学、道德等人类文化形式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功能,1982年出版。

1960年,朗格被选为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并被威尔逊学院、惠顿学院以及西部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7月17日逝世,享年89岁。

(第二节)苏珊·朗格的学术成就及我国的研究现状

朗格是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学术事业的成就卓着的学者。1927年,她就师从大哲学家怀特海开始了符号逻辑理论的研究。怀特海的哲学带有20世纪初西方哲学思潮和科学革命转折时期的鲜明特征。他曾与罗素合着《数学原理》,该着作是符号逻辑趋于成熟的标志;同时,它客观上又为分析哲学提供了理论支柱,从而波及维特根斯坦,并通过维也纳小组,汇成了现代哲学史上所谓“拒斥形而上学”潮流。但有趣的是,怀特海自己却成了20世纪最大的形而上学家之一。怀特海的符号逻辑学导论、价值论、机体论、整体论、数学精神、广义抽象原则以及对科学的倚重,均对朗格艺术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正是在怀特海与数学家谢弗的悉心指导下,朗格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学术专着《哲学实践》。怀特海还亲自为该书写了序言。在该着作中,朗格从符号逻辑的角度探讨了哲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成就,阐述了符号逻辑在当代思维方法更新中的重要作用。她甚至由此感悟到,人类心智的真正解放必须经过符号逻辑的训练。

循着这种理论思维的途径,朗格遂于1937年出版了《符号逻辑学导论》。这是作为一本教科书印行的,其理论来源则是符号逻辑的两大成就:一是布尔——施莱都的代数学;一是怀特海和罗素的《数学原理》。在朗格的这部书中,她正式把符号逻辑确立为其哲学研究的“望远镜”。她说:“符号逻辑之于哲学家就等于是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它是一种视觉工具。假如我们想成为一个天文学家,就必须学会使用望远镜。”由此不难看出,符号逻辑的研究对朗格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她正是使用了这一“望远镜”,才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窥探到了艺术和哲学这座迷宫的奥秘。也正是从这种意义非凡的探索中,孕育出了朗格符号论艺术哲学思想。朗格的探索途径决定了她的符号论与其它符号论在方法论上的重大区别:这就是她明显的逻辑分析倾向。就在《符号逻辑学导论》中,朗格对成为她后来艺术哲学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形式、类似、结构、符号、抽象、解释、情境、关系等诸概念的发展演变和理论内涵,作了清晰的梳理、辨析与界定。她把这视为当代哲学的基本任务。

同类推荐
  • 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袁堂欣,谢志强主编的《冰鉴》是中华国学经典藏书系列之一,《冰鉴》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 老子试读

    老子试读

    本书对老子《道德经》的原文进行了试读和注释,在“破”的学术意义上,排除了对老子消极遁世的误解,驳斥了把《道德经》视为卜巫之术的行径,摈弃了认为老子的权诈功利的想法在“立”的创见上,说明了老子的哲学足以破解唯物辩证法的迷惑,为心灵生命境界开创出超然的立场和出路。
  •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遍看《论语》《道德经》《菜根谭》《资治通鉴》《增广贤文》《弟子规》等古籍,其中不乏关于为人、交友、读书、治家等人生重要问题的精彩智慧点拨,虽远隔千年,但置于当下,随时读来,仍如醍醐灌顶。弱水三千,取其一瓢,本书撷取老祖宗一代代人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的实用智慧,加以深入解读,为当代人提供立身做人的正能量。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 老子可以这样读

    老子可以这样读

    谁能使浑浊的环境静下来,慢慢变清?谁能使安顿的心灵动起来,产生新的追求?能这样做的人,不追求完美,正因为不追求完美,才能不断创新,我们需要在安静中沉淀,在沉淀中创新。花点时间,读读本书,会减少几分失落,多几分淡定。这个社会,没有人不求人,也没有人不被人求。你求人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而人求你呢?事情会难办吗?所以,通常办事,是要想办法转换关系,转换角色,让你求人转变成人求你。人与人的相处,有时会很难,有时会很简单,由难变易,需要智慧。要想寻找这种智慧,读读本书,它会告诉我们和光同尘,处事有道。
热门推荐
  • 像夏得刚一样

    像夏得刚一样

    那个黄昏,当下班的铃声响彻在半空中的时候,人们开始迫不及待地向门口涌去。那一天,大门只开了一半,人群在那里形成了“瓶颈”式的拥挤。门的外面,站着虎视眈眈的马力一伙,当有人上前询问的时候,马力就会甩着头发,示意他走开。于是,人们就走开了,他们站在不远的地方,猜测着谁是那个倒霉的家伙。
  • 沧澜绝

    沧澜绝

    从地球穿越到陌生的大陆,从亲情的谎言到血淋淋的事实,从智商上的天才到修炼上的蠢材…哦世界还是美好的,比如从女追男到男追女,比如从修炼蠢材到智商修炼样样好的天才,比如从没爹没娘变成爹疼娘爱,比如从孤身一人到好友成群蠢兽成堆……一对一,宠文,男女主身心干净,欢迎各位看官收藏阅读~
  • 搬砖剑士

    搬砖剑士

    穿越到异世界的游戏高手,因为一纸报告而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不甘屈服的他,开始了自己的搬砖致富变强之旅。误闯密林深处?莫慌,那是我的聚宝盆。天上飘来了个悬空神殿?别急,那是我的运钞专机。怪物攻城?呵呵,主动送上门来的钱,岂有不收的道理?古堡闹鬼?好怕怕~逗你呢,那是幽灵来给我送钱了。异界搬砖,将搬砖进行到底!
  • 异界之小人物

    异界之小人物

    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在异界中一步步挣扎着爬向巅峰的故事。。。。。。。。。。
  • 假凤虚凰真帝姬

    假凤虚凰真帝姬

    当小说的只言片语成为现实世界,在看不到的角落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隐秘剧情???无能流氓女暴君vs口嫌体正直大将军妖娆贱货女皇后vs乖巧软萌白切黑大太监(双女主、双男主)不喜勿喷
  • 感谢时光肯让我们相遇

    感谢时光肯让我们相遇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岁月一点也不留情面的向前走去,徒留我一人在原地迷茫地想要回到过去寻回自己曾丢失的童真。但风告诉我:在岁月路上丢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物都找不回来了。可是,我的童真既不是人也不是物,它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是另一个我。所以我走过原来的街道,吃遍儿时的零食,唯独少了儿时的风景,我要去哪儿寻找另一个我,我又一次的迷茫了……
  • 天书七界传

    天书七界传

    徐刑:谁敢对我身边的人不利,我就和谁拼命!!!齐七:谁敢对你不利,我就不要命!!!……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的修仙故事。
  • 重生之淘宝人生

    重生之淘宝人生

    作为21世纪,知名拍卖行的鉴定师,重生到20世纪80年代,具备超前意识的主人公,将会在成长的路途上,领着大家一览中国宝贝的收集之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漫威之奇异魔术师

    漫威之奇异魔术师

    一个对漫威并不是很熟悉的普通大学生却在阴差阳错之下穿了漫威迷室友本该穿的越,来到了神奇的漫威宇宙。并没有剧情先知的他,在拿到金手指后,又会迎来怎样的故事和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