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会有更多的购物需求。这时孩子会进一步发现,如果买更贵的东西,父母一次给的钱不够用了。家长可以适当增加零用钱的数额,但大可不必完全满足孩子的要求,可以指导他把几周的钱加在一起使用,孩子便可以在自己支配零花钱的实践中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
省钱不如"花钱"
藏宝阁:
学会不做什么比学会做什么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史可瑞普士
"前一段时间,我7岁的儿子丁当特别喜欢花钱。春节期间,他收到不少压岁钱,有一次,他甚至在没告知我们的情况下,私自拿出一百元去超市买玩具。我知道后严厉责罚了他,告诉他要把钱省下来交学费或买学习资料,并"没收"了他剩下的压岁钱。当时,他态度特别好,保证以后再也不会乱花钱了。后来我无意中发现,他竟然偷偷拿家里的零钱去买零食。责打之余,我也反思,造成丁当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王女士对儿子丁当的事情特别苦恼,但又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其实像丁当这样的这种情况在儿童中并不少见,作为家长,你不应把孩子花钱看成是洪水猛兽,而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虑问题。
1.积极引导
孩子有了消费的欲望,是好事,你应当积极引导。但话说回来,私自拿钱终究是错误的,应当让孩子及早认识错误。要耐心地告诉孩子,即使是父母的钱,在用之前也应告知父母。
2.查明原因
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偷偷买零食吃?如果孩子正餐没吃饱,很有可能通过零食来弥补,因此你要注意加强孩子的营养搭配。
3.增强卫生意识
孩子对食品的卫生与否缺乏正确的判断,所以你应当交给孩子区别哪些是营养食品,哪些是垃圾食品。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女士在咨询过教育专家后,是如何对她的儿子丁当进行金钱教育的。
首先,按周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
假如丁当在一周内做了5件好事,他可以领到5元的零用钱,多于5件,还可以进行额外的奖励。起初,丁当为了拿奖金,做好事有些假模假样,慢慢地,那些好事就做得很自然了。心理行为学上讲:某种行为出现频率越大,习惯将逐渐养成。
其次,教孩子学会储蓄。
丁当每年的压岁钱都很可观,今年,我特意为他办了一个存折。丁当很是得意,还把平时积攒的奖金也存了进去。现在他花钱时,总会先考虑一下这个东西是否一定要买。有一次,他还骄傲地说,妈妈,我将来要用这些钱读大学。
第三,让孩子学会区别哪些是营养食品,哪些是垃圾食品。
丁当以前喜欢在流动小摊上买零食,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我说过他很多次,但效果欠佳。后来,我有意识地让他看一些关于食品类的报道,让他对那些不卫生的食品有更直观的了解,现在,他再也不乱买那些小摊上的零食了。
第四,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
丁当7岁时,喜欢上了溜冰。那时,他刚买了小提琴,存折所剩无几。为了买溜冰鞋,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表现十分不错,经常主动帮我干家务活,来挣得一些额外收入,经过两个月的辛勤劳动,他终于用奖金买到了心爱的溜冰鞋。
第五,多陪孩子去书店,钱要花在"刀刃"上。
闲暇时,我都会带孩子去书店,丁当从最初看图画和卡片,到迷恋童话故事,逐渐喜欢上了阅读。每次,当他用自己的钱买到一本有趣的书时,都特别开心。
专家建议: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财教育
几个小建议,供家长朋友参考:
1. 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让他们知道钱财来之不易,教育他们正确认识金钱;
2. 不时对他们令人欣喜的表现给一点小奖励;
3. 把对孩子零花钱没了就要的习惯改成定额一次性支付,让他逐渐知道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支出;
4. 给孩子一些理财的机会购买商品,让他们认识到钱的价值和懂得货比三家。
让孩子学会花钱,短期看能让他们懂得节制,长远看是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和习惯,而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乱花钱是坏习惯
藏宝阁:
把你的花费记录下来,让自己知道钱是怎样花掉的。
--卡耐基
彭彭今年上六年级,每个月的零花钱经常超过100元,这对都是工薪阶层的父母而言,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让他懂得节俭,父母费了不少口舌,但每次彭彭一伸手,父母却又不忍心拒绝。
和许多家长一样,彭彭父母真正烦恼的并不是怕孩子花钱,而是怕他乱花钱。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财教育,是目前大多数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一位教育专家分析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能学会花钱,在当今社会就是一大优点,因为他从小便学会了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理财。而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方面,国内许多家庭还明显地认识不足。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晓杰同学说:
"我是上了大学才真正自己买东西,但每次买完回家后,家人总不满意,不是说我买贵了,就是说买得不合适、不实用等等,我自己也经常是买了东西就后悔。"
专家分析,孩子理财能力的薄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从小就没有真正接触过理财。因为理财教育的欠缺,很多人直到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缺乏独立的理财能力。
有很多家长喜欢对孩子说:节俭是美德。这其实就是一种理财教育,因为节俭就是一种理财观。还有一些家长,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到"钱"字,生怕过早让孩子接触钱,使孩子形成对金钱的错误认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要想掌握一个东西,必然是以了解这一东西为前提的,一无所知的后果必然是盲从。在美国,家长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从3岁就已经开始了;在英国,政府决定在小学就开始设置理财教育课,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开设不同的理财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就正确地对待金钱和使用金钱,并学会初步的理财知识和技能。
为了解决孩子乱花钱的毛病,国外的学者特意归纳了五个"W"。
why-为什么要买?
如果孩子说不出理由,一定要加以限制,必要时可给予惩罚。这里说的惩罚不是训斥或责骂,而是减少零花钱的数额,孩子大多会心疼自己的钱,不妨一试。
what-买什么?
因为孩子年龄小,很难做到理智消费,因此家长要注意限制孩子自己做主购买物品的范围,什么能买,什么不能买。
when-什么时间去买?
应向孩子说明,按活动的重要性来安排购物时间,即使是周末的补习班,也不能因为购物而耽误。如果孩子需和家长一起去购物,则要等到家长有空的时候,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能一切以孩子为主,要让孩子学会等待。
where-到什么地方去买?
一般来说,小物品如铅笔、作业本、小贴画等等,可以到小市场去买。对于孩子来说,名牌商品和普通商品没有什么区别,孩子之间不应为此互相攀比。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告诉孩子,千万不能贪便宜到小商贩的摊上去买食品,尤其是不要在校门口的小商贩处买吃的东西,以保证饮食安全。
who-什么人去买?
家长要跟孩子讲明,因为年龄小的原因,暂时不能单独到离家远的地方去购物,最好由家长或其他熟悉的大人陪同前往。当然,如果住家附近有商场、超市,则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如果孩子能学着记账,详细记录支出的内容最好,若花钱得当,还可以考虑酌情给予奖励。
专家建议:给零花钱要有节制
教育专家指出,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父母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一定要有节制,不可随意多给,也不要有求必应,要把钱的数额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说,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给一些零用钱。最好的方法是每星期的同一天,给孩子同样数目的钱,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随着孩子年龄和责任心的增长,零花钱也可逐步增加。当然,父母所给的钱应该比预计的要稍微多一些,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支配零用钱时有一定的灵活性。
孩子只买贵的可不行
藏宝阁:
从来不要挣多少花多少。
--史可瑞普士
现在的孩子,在吃穿用上都追求名牌,不管质量如何,只要是名牌,只要价钱不菲,心里面就觉得舒服,就觉得有面子。
课间,小倩和薇薇闲聊:
"你的运动鞋是新买的吧,什么牌子的?"小倩问。
"耐克的"。薇薇不自觉地抬了抬脚,颇有些得意。
"噢,还可以。那衣服呢?"小倩又问道。
"背靠背。"
......
如果你经常行走在校园,对这样的谈话内容就不会吃惊了。目前,学生之间互相攀比、追求名牌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有许多孩子在父母的娇惯下,养成了说一不二的霸道性格,只要他喜欢,不管价钱有多贵,非得让父母买。在他们看来,只有那些价格不菲的东西,才是真正有品质的东西,用起来才够气派。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消费观,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肯尼迪总统是美国最年轻有为的总统之一,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的父亲约瑟夫对他的良好教育。约瑟夫是美国最大的5位企业家之一,先后担任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和驻英大使。他虽然富有,但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从不让孩子随意花钱,并且严格控制他们的零用钱。肯尼迪当选总统后,报纸上公布了他在10岁时向父亲递交的一张申请书,他请求父亲将他每月的零花钱由4角提到6角,但被父亲拒绝。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对孩子的关爱不等于让他们随便花钱。肯尼迪总统的事例从一个侧面说出了一个道理:不是不可以谈钱,关键在于以一种什么方式、什么途径来谈钱,怎样让孩子学会理智地消费。
犹太富商亚凯德也曾说:"犹太人普遍遵守的发财原则,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支出超过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过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现象,更谈不上发财致富了。"很显然,没有理智的消费,就永远不会积聚财富。
还有一些孩子之所以追求名牌,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而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于是他们企图利用物质方面的超越来达到心理平衡。如果从小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平衡,只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越来越脆弱,很难应付日后成长道路上的挫折。
种种事实都表明:应该对孩子进行消费教育。不要害怕和孩子谈钱,只要孩子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就必然要与钱打交道,所以当孩子手里有了钱,你就应该指导孩子理智消费。让孩子懂得钱是怎样挣的以及怎样合理地花钱,需要一个实践过程,也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你应当正视现实,以主动的姿态告诉孩子金钱的重要性和来之不易,让孩子从小懂得金钱的价值,养成正当消费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有一定经济头脑和管理能力的人。
专家建议:让孩子尽早了解消费常识
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教育专家提出了他们应了解的消费常识:
1-3岁能辨别不同硬币和纸币的面值;
4岁懂得不能见什么买什么;
5岁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区分不同面值的一些钱;
7岁能学会看简单的价目表;
8岁能知道把钱存到储蓄账户上;
9岁能自己安排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
10岁懂得节约的意义;
11岁知道从电视中了解有关的广告;
12岁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常用术语等。
难以抵挡的高档化
藏宝阁:
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极少。"需要"大多是我们为奢侈提出的借口。
--博多·舍费尔
目前,儿童高档化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打开孩子们的书包,高档文具、玩具早已见怪不怪。家长们一面抱怨难以承担,一面却又大把大把地甘愿掏钱。
"六一"前夕,在各大商场或专卖店,人满为患,很多父母在给孩子购买高档的名牌衣服。一位孩子家长说:"现在孩子吃穿方面的攀比风很严重,非名牌不穿、非外贸服装不买,高档化消费程度令人吃惊。"
在一家儿童用品专营店里,一位正在"耐克"柜台前为孩子选购运动鞋的妈妈说,儿子现在读小学六年级,从前给他买一、两百元一双的鞋子,他就已经很开心了。现在一到添置衣物、文具时,他就会说同学们都穿名牌、用名牌。没办法,为了满足孩子,这次"六一"节,只好给他"加码"了,而且他对各种名牌如数家珍,运动服要"阿迪达斯",鞋子要"耐克",文具只认"蓝猫"......
出现这样的情况,错不在孩子一人身上。"孩子不是天生的"花钱机器",儿童高消费和消费的成人化,并非一日之寒。这种消费心理是受家长和社会影响的。儿童高消费的现象,反映出许多成人社会存在的问题。"一位在妇联儿童权益部门工作的刘女士分析说。
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儿童的成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一个家庭的家长消费观念不健康,儿童消费的成人化、贵族化的趋势就越明显。一些家长为表现自己的优越,喜欢用各种名牌用品来"武装"自己,而喜欢模仿、自制力比较弱的孩子,就会在这种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渐生虚荣心。
另外,社会消费大环境也影响着孩子们的消费心理。一到节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商家便想方设法在广告和促销活动中紧紧抓住孩子和家长的眼球。各类新款的玩具、时尚的服装等等,都成为使孩子欲罢不能的诱惑。
一直注意培养女儿养成节俭习惯和行为能力的方女士认为,错误的消费观念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孩子就算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也未必会真正成才。她认为,要特别注意孩子的"第一次教育",慎重对待孩子的消费要求,防止他们养成虚荣、攀比的心理和作风。年轻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心理,克服他们在消费中的自我中心意识,培养其独立生存能力。
专家建议:引导孩子正确消费
1.告诉孩子名牌商品与普通商品的价格区别,引导孩子合理消费。
2.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验父母挣钱的不易,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铺张浪费,不相互攀比。
对物质宝宝说"不"
藏宝阁:
我们是没有可能一下子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买全的。
----李嘉诚
"妈妈,我过生日的时候你要给我买变形金刚!"
"妈妈,我这次考试得了100分,你买一个能钻山洞的火车作为对我的奖励吧!"
"妈妈,小玲的阿姨送给她一个能换衣服的芭比娃娃,我也要!"
"妈妈,我的书包不好看了,给我买一个米奇的吧!"
"妈妈,我......"
......
面对孩子毫无节制的索求,你能满足多少?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欲壑难填"表现出极大的无奈,他们认为,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实不然,儿童对金钱的价值观,主要受来自家庭的影响。你的理财习惯和思维,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理财的核心是一种对钱的理性思维,简言之就是懂得管理财富,懂得让财富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带来快乐,有长远的规划。如果你在理财方面不能务实、理性,这种倾向即使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也会渐渐影响到孩子的金钱观。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父母自己的财商也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