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历史的经验就是如此。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也叫共产党,最高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现实的奋斗目标则是新民主主义。在今天,在二十一世纪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最高奋斗目标仍然是实现共产主义,但现实的奋斗目标则是初级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在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的实际行动上。毛泽东这样说过:“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接着,他又把党的最高纲领同当时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最低纲领联系起来,尖锐指出:“但是,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奋斗”,“对于任何一个共产党人及其同情者,如果不为这个目标奋斗,如果看不起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稍许怠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说,任何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奋斗而去空谈什么共产主义,同样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三)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如同一座螺旋式上升的无尽的阶梯,每一个民族都向这阶梯上攀登。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有的发展迅速,有的徘徊不前;有的从巅峰跌落,有的则后来居上。这种升降沉浮,蕴含着历史的丰富经验,一切不甘落后的民族,都重视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规划未来,在奋进中实现超越。
中国在十五世纪前,其文明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自那时以后,便从巅峰跌落,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已深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但也正是从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交相煎逼的形势下,中华民族奋起自救,为实现民族的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和艰难曲折的探索。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联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奋斗目标:一个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是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孙中山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是振兴中华这篇大文章的上下篇。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振兴中华的正确道路,经过八十多年的奋斗,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是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1935年12月,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一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庄严地宣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凭着这种气概和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达二十八年的不懈探索和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亘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得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向着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的目标迈进。
“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是江泽民在《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演讲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阐述“发展是硬道理”时提出来的,即使中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与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中提出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是中国社会主义通过自身发展,摆脱不发达状态,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一个重要阶梯,也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创造了历史前提。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相映成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更加雄壮的乐章。使社会主义的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表达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和共同理想,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的宏愿,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精神。
我们党很早就把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提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宣布:“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就是改变国家在经济上的落后状况,把贫穷的农业国家变成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这就需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的设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确立了根本前提。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庄严地提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确定了分两步走,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从建国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来自“左”的方面的干扰,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走了很多弯路,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建国三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宣布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目标已经如期实现。邓小平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我们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过的进步,“三十年来,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蠢事,我们毕竟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邓小平极其敏锐地抓住了“现代化”这一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多次重申毛泽东、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从1978年开始,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形势的新发展,着手重新设计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提出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一个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放低一点就是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
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个概念的提出,一是澄清了现代化与西化的区别,中国式的现代化首先是指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突破了苏联模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三是意味着追求全面的现代化,即现代化不仅限于四个方面,包括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的时候,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描绘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七十年间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蓝图。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这个“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全党的确认。“三步走”的战略即:到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用“一百年”走过“几百年”路程的伟大战略目标,是激励亿万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发努力的伟大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由此确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此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迈出坚实的步伐,不断取得巨大成就。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的未竟之业,一方面创造性地推进实施邓小平设计的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另一方面继续为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设计具体方案。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为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于1995年提前完成,为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经济基础。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我们党面向二十一世纪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江泽民着重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在提出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及相关基本政策的同时,勾画了二十一世纪前五十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那时,中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将达到现代化基础上的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一个十二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人民生活“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向全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
中国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把小康社会界定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范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所经历的两种社会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转换,即从“人民公社”到“小康社会”、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转变。“小康社会”是中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范畴,它既体现为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也是国家现代化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它不仅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和标准问题,也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它还因其所包含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而使它在众多的现代化理论中更显示出其独具的中国特色。小康社会与“大同”乌托邦相对应,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经过一段持续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实现社会发展质的飞跃。今天,我们的起点是“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必将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新的起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国自立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江泽民指出:“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从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的伟业,我们党已经领导全国人民奋斗了五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五十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在二十一世纪最初的一二十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将是一个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的建设期,是一个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期,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期,也是一个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进入WTO的最初适应期。总体上讲,是一个新的必须紧紧抓住并加以充分利用的战略机遇期。当然,这样的战略机遇是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紧紧联在一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胸怀共产主义理想,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全部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