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为我们从宏观的角度,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及其相互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上,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指明了方向。
(二)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两大尺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以人类劳动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历史进步过程的尺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即衡量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和衡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尺度的辩证统一。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价值趋向和目标。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作为历史进步的客观尺度是价值中性的,有发展不等于有意义,意义只能由主体的自我实现程度加以衡量。社会中每个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体现了劳动的人本学意义,是确定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基础。有意义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人类历史的进步性。今天与劳动相联系的”进步“不仅是可量度的客观进程,也是可为主体感知、体验、评价的人的自我创造过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体现的是历史进步的统一性、普遍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则表现了社会历史空间的巨大的张力。即由每个能动主体创造的无数创新性的发展机遇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源泉。值得指出的是,两大尺度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大尺度的作用过程,研究这种作用过程特殊的性质和基本走向。
1.两大尺度的辩证统一是社会历史过程。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世界文明发展进程进入了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从依赖自然的传统农业文明转变为依赖”劳动“(特指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商品劳动)的现代工业文明。这一进程表明:在劳动者有了新的技能时,就有了新的财富源泉,即这种提高了的生产率所伴随着的一定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似乎是财富、财富、无限制地追求财富。而且不限于有形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无形的价值财富、资本财富。新的生产方式,利用自然科学技术推动生产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并使科学等人类一切发明创造的成果变成实现其价值增值的工具理性。新的生产方式,开发了一个无限的有用价值体系,创造了无比惊人的物质财富。但是新的生产方式又无法摆脱使人类大多数人口陷于现代贫困状态的干系。新的生产方式的每一次跃迁,都使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当代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在新著《流动的现代性》一书中写到:就相关的财富和收入水平而言,处于权力巅峰时期的各文明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一世纪的罗马,十一世纪的中国,十七世纪的印度,它们的富裕程度,与工业革命开始时期的欧洲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在不到一百年之后,这一收入的差距比就几乎叫人不敢相信。在1870年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就比世界上最为贫穷的国家高出11倍。在接下来的大约一百年里,这一人均收入的差距又扩大到1995年的五十倍。国家之间不平等现象是最近两个世纪的产物。即叫作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流行世界的产物。时至今日在资本发起的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先进的生产和交换手段的日新月异与史无前例的贫富差距一样引人注目。传统的社会主义运动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发展。不管今天人们如何界定它,从一开始社会主义就对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起着矫正功能。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根本改造问题。
今天,无论何种形式的社会主义,都在发挥着一致的作用,就是促进财富和劳动的共同发展。一旦两者失衡,甚至出现对立,就意味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暂时倒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大尺度具体统一的理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发展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在初级阶段两大尺度的历史和具体的统一,具体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两个基本认识成果之上。一个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另一个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了两个尺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或价值追求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建设过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功能上的表现,它是一个动态实现过程,是由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发展到够格的社会主义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初级阶段,这一功能集中在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上面,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劳动形式,即便它不具备社会主义性质,我们都要合理地加以利用,这样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因为功能和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功能的实现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两个尺度统一的思想,其落脚点是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归根到底,历史总是沿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方向前进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最终将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然会被人民群众所选择。
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来看,首先,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解放生产力,所要淘汰的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所要淘汰的是无法改造的落后的生产力。因为社会总资源是有限的,不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就得不到相应的资源和发展空间。其次,必须建立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游离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之外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代表“字面上未言及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而实际上却为两者的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当前,最适合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够使先进生产力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激励,获得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尺度来看,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实现提高人的素质和人的解放。社会发展最终归结为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不仅要改造和淘汰落后生产力,不仅要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要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和解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质及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种劳动具有二重性,这一点马克思对商品二重性的分析仍然是理解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枢纽。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成为第一生产力,劳动的内涵和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马克思建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阶段,当时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体力劳动为主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正在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生产劳动的领域大大扩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生产和社会管理劳动的作用也大大增强。如果仍把劳动局限于传统的、简单的体力劳动的概念,把体力劳动和劳动者看成是社会安康、稳定的源泉,显然是不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实际的。今天所有为社会提供的商品都要经过开发设计、组织安排、生产检验、运送市场等劳动过程。科学越发达,技术水平越高,分工就越细,从事开发设计、组织管理等脑力劳动、复杂劳动的作用就越大。另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意味着一种新经济的诞生——这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中的精神劳动创造远远超过物质劳动的创造。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信息产品中的软件产品主要是精神产品。知识的含量越大、创新程度越高,精神产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创新性劳动是知识经济的劳动特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教育劳动的特点,教育产业成为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火车头。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知识经济通过发展各种教育填平人们之间的知识鸿沟,有利于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结合。另一方面,有学者预测,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又会进一步扩大知识信息财富的贫富差距,创造一个新的贫富悬殊的平台,这又是由当代价值劳动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劳动与一般价值劳动包括资本主义的价值劳动在体制上有两点相同之处:一是建立在劳动分工日趋细密和多元的产权明晰的利益主体之上,二是劳动力是商品,使劳动具有一定的雇佣性质。
承认第一点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的劳动主体不仅是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财富的所有者。劳动者个体经过诚实劳动积累的财富是受到社会认可和鼓励的,不能以财富多少作为判定人们政治立场的标尺。在今天,创造劳动财富是每个劳动者的社会职责,拥有劳动财富是社会对每个劳动者的应有回报,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按劳分配。这种按劳分配区别于传统按劳分配的根本之处,在于是通过市场中介完成的。首先根据资源稀缺的市场配置的原则,在市场作用下,收入分配首先向供小于求的生产或服务部门倾斜;其次,在部门内,则完全按照劳动业绩和所提供的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是在现阶段唯一可行的比较体现公平原则的按劳分配形式。
承认第二点,就有一个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资本收入怎样看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中的私营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在改革开放中、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下发展起来的,而且多数是靠劳动积累起来的。这些人发展起来后,他们的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财富,其中包括社会劳动财富也包括社会化的资本财富。而且后者的比例还有扩大的趋势。对于社会化的资本财富这一块,在现阶段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基本上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提高私营企业资本财富的社会化程度是我们利用资本主义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然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财富的集中有一定联系,我们需要采取各种调节措施来控制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致富行为所造成的贫富差距的恶性扩大。
综上所述,新世纪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它必将把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