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起步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根本上是要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在我国占据统治地位,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我们逐步摆脱了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认识。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为我们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必要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但是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是相似的和相通的。它承认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独立进行经济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要求建立起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它要求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管理,弥补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它要求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使经济运行法制化。这些市场经济的普遍要求和共性,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遵循的。从这点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因为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必然要促进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严格遵守市场经济的普遍准则,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必然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各类市场的发展和发育,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的分割和封锁,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更好地保护我国合法的经贸利益;有利于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走上法制化道路等等。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大政策具有一致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继续发展,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脱离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在短期内完成现代化的建设任务,对外开放尤为重要。因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另一方面,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将是不完整的。这样的经济系统也就不可能具有全球性质。中国不发展,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因此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作为蓬勃发展的经济体,对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2.经济全球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来说,首先表现在为我国有效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国内和国外两种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标志着全球多边贸易管理体制的最终形成,它将进一步削弱世界市场的贸易壁垒,加速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从而为世界贸易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其次,经济的全球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技术支撑和动力支持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必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而向全球不断扩散,可以为我们引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工业化国家。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以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为载体的。跨国公司实行跨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和经营,对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收跨国公司的投资,更好地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高级人才,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完全意味着是“陷阱”,而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客观现实。机遇的价值是与每一个民族、国家把握机遇的条件和能力密切联系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全面发展。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政府不仅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精神,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障碍,努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为更好地融入经济的全球化大潮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且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国家经济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017.8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2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五倍多。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1997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就已居世界第七位、发展中国家的首位。1979-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高4.8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许多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1999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15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所有这些,使得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也为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机遇的存在具有易逝性,经济全球化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能否从中获益,能从中获多大的利益,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成功总是青睐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并采取正确政策的国家。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和历史走向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到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中去。国家间的相互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面对这一汹涌的世界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如何审时度势,从容应对,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时代问题。
面对着具有强大挑战性、同时也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的经济全球化,我们将做何种历史抉择?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的陷阱,视之为洪水猛兽,主张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纯洁性而全面拒绝经济的全球化;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既然是潮流,那就应当随波逐流,主张不顾后果地任凭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涤荡和冲击,全面地接受它。真所谓物极必反,两极相通。两种看似针锋相对的观点和态度,却拥有同一的本质——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者不懂得事物的辩证性质,喜欢讲“过火”的话,喜欢做“过头”的事情,经常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经济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走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来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不仅存在着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的挑战,还存在着资产阶级赤裸裸的攻击和讹诈。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坚持自己选择的、也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重要性、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随波逐流只会断送社会主义制度,断送民族的独立和国家主权。但我们能否拒绝它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回避的,也是回避不了的,不是在这次浪潮中腾飞,就是在大潮中沉沦。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十九世纪中叶,当世界历史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历史性的挑战与机遇摆在世界各民族的面前时,中国的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抓住机遇,丧失了历史提供给一个民族最好的发展机遇。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当我们再次面对经济全球化给每一个民族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时,我们还要再次错过?答案也是否定的。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意味深长地说:“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勇敢地去面对来势汹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社会主义中国注定是成为这次浪潮的搏击者。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同样的难题,不同的答案。因为我们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一个富有创造精神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就是邓小平理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本质上是探索一条非资本主义化的现代化的民族发展道路。因此,它在政治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必然拒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而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不是“一体化”“西化”到资本主义的体系中去。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积极参与,沉着应对,不断拓展自己的政治经济空间,谋求社会主义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发展、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经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建立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中国,实际上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语),它必须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利用全球化所提供的市场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民族利益和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必然表现出不同于欧洲原性市场经济的特征。它要求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眼于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着眼于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归根到底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文化价值观念层面上,必然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
因此,苏东剧变以后不断加剧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失败。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最后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暂时的和局部的误入迷途(虽然这也是难免的)将会比以前多了。我们决不会因此丧失勇气。诚然,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并受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包围的国家里面建设社会主义,确实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尽管“西强我弱”的态势暂时不会根本改变,但我们毕竟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展望未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因素”必将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经济的全球化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展开,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了地域上的极限,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危机,其解决手段将越来越有限。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取而代之的必将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