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话语要具体详实。
一个人业绩显赫的时候并不常见,因此,在交往中应对具体的事情具体分析,要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要用具体详实的赞美来表达你对对方非常了解,对他的长处与成绩非常看重,让对方感到你是真挚、亲切和可信的,这样你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若你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等空泛飘浮甚至有点夸张的话语,就会引起对方的猜疑,以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信任危机。
4.赞美别人当适可而止。
有效的赞美要见机行事、适可而止,要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当别人计划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开头的赞扬可激励他下决心做出成绩,中间的赞扬有益于对方再接再厉,结尾的赞扬则能肯定成绩,指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从而达到“赞扬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
5.赞美别人要及时。
常言道:“患难逢真情。”我们不是要赞美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人,而是要赞美那些因被埋没而产生自卑感或身处逆境的人。他们平常很难听到一声赞美的话语,一旦被人当众真诚地赞美,就有可能振作精神,大展宏图。所以,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当然,赞美的表达是有许多方式的。有时,一束赞许的目光、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友好的微笑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做到了这5点,你就可以很容易地去赞美别人。
一个经常赞扬子女的母亲能营造出一个圆满快乐的家庭、一个经常赞扬学生的老师能使一个班集体团结友爱天天向上、一个经常赞扬下属的领导者能将他的机构管理成团结向上的集体。看到这些,我们或许就会由衷地接受和学会人际间充满真诚与善意的赞美。
你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吗?背后的赞美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变得如鱼得水。
当自己想要亲近的人在场时,尽管在其本人面前夸奖说:“你好棒啊!真了不起。”但由于这是人人都夸奖的话,所以效果并不理想。赞美的言辞,不如在对方背后说出效果更好。
举个例子来说,若你对甲先生的工作表现极为佩服,你就可以在见到他的同僚时说,“甲先生工作的确很努力呀!”这种评语就会以另一种方式传回甲先生耳中,“某某对你的工作表现赞赏不绝呢!”同一件事情直接听到或经由他人告知,到底哪一种更让人高兴呢?
通常,当面夸奖只能视作社交辞令而已,然而,别人在自己背后没有必要说奉承话。所以,从他人口中获悉自己受到夸奖时会感到非常高兴。并且,间接听来的赞美,意味着别人也知道自己受到赞美了。单就此点来说,即可让人觉得自己的能力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也足以说明赞美者是真心真意地佩服自己。
几乎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因此在公司里,若能向对方的上司表达自己很赞美他的部下,效果势必更佳。若有一天,你的上司对你说了些别人赞美你的话,那么你会多高兴啊!有时将上司没有注意到的部下的长处提出来,对方也必定对你充满感激。当然,赞美的内容不应该是“他工作非常认真!”或“你的部下真优秀!”之类的话语。你应该尽量提出具体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地起到赞美的效果。
具体性的赞美是很重要的,这样不但可以让上司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必定会传递至对方本人处。如果只是说些奉承话,对方的上司也不会认真当作一回事,更不会进一步传人对方耳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必要的观察力。如果没有洞悉对方优点的能力,你的赞美将受限于社交辞令。反过来说,只要你拥有人微的观察力,人际关系就一定会不断扩张。
对于一个人的缺点,我们往往会很容易发现。相反,若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从中提出的赞美必将充满说服力,并且可知道对方只要从事那些工作,就能更有效地发挥能力。有时,这些优点连他本人都未注意到,而你能够发现并对此加以赞美,他们能不高兴吗?利用这种方法去了解对方,你的人际关系也一定更活性化。
用赞美的方式,间接暗示对方
有一次,艾尔经过受他管理的美国钢铁公司的一家钢铁厂。当时是中午,他看见几位工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的头上,正好有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禁止吸烟”。若你是斯科尔特,你会怎么做?会不会走上前去,指着那个大牌子说:“难道你们不认识字吗?”
很多管理者会这样做的。但艾尔不会这样做。他是这样做的:他走向那些人,递给他们每个人一根雪茄,然后说:“各位,如果你们可以到外面去抽这些雪茄,我将感激不尽。”工人们立刻意识到自己违反了一项规定,同时,他们也更加敬重艾尔了。
若你遇到了斯科尔特这样的总经理,看到你抽烟是违反了公司规定,却还送给你小礼物,并对你很有礼貌,让你受到尊重,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吗?
百货公司老板特琳每天都会到费城里他的大商店去看一看。
一天,他看见一名顾客站在柜台前等待,却没有一位服务员对她稍加注意。他再找,才发现那些服务员正在另一头挤成一堆,彼此嘻嘻哈哈的。特琳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走到柜台后面,亲自招呼那位女顾客,并把她购买的货品交给售货员包装,然后他就走开了。当面指责他人,只会造成对方顽强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则会受到爱戴和喜欢。
很多教别人说话技巧的人或者书,都是这样说的:在开始批评别人之前,要先真诚地赞美对方,然后一定要接一句“但是”再开始批评。举个例子,某家长为了改变自己孩子不专心学习的态度,以为这样说是最好的:
“杰姆,我们都以你为荣,你这个学期的成绩进步了,‘但是’,若你的代数再努力一点的话,就更好了。”可能,杰姆在听到“但是”之前,感觉是会很高兴;而听到“但是”之后,可能他立刻会怀疑家长的赞扬的可信度。对他来说,这个赞扬只是为了批评他失败而事先铺设好了的一条引线。
其实,要想让别人真心的接受,并且还会让听者对你更加喜欢,我们只要在刚才的说话里,换掉两个字,效果就天壤之别了。
只要把“但是”换成“而且”,问题就轻易解决了。请看:“杰姆,我们都以你为荣,你这个学期的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个学期继续努力,你的代数成绩也肯定会比别人高的。”
这样,杰姆就可满心欢喜地接受这分赞扬了,因为后面没有什么失败的推论在等着自己。家长已经用一种非常高超的委婉的说话方式,让他知道父母要他改进的行为。而可让人确信的是,他必定会尽力向着这个期望进发。
1887年,美国最伟大的牧师、演讲家华德比奇尔逝世。华德比奇尔影响力巨大,被世人评价为“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人”。为了纪念他,一个演讲纪念大会即将举行,阿尔伯特应邀向那些因为华德比奇尔的去世而哀伤不语的牧师们演说。由于急着想表现出最佳状态,阿尔伯特将自己的演讲稿改了又写,写了又改。在作了严谨的润色后,他读给了妻子听,让她给予意见。
妻子感觉写得很不好,就象大部分写好的演讲一样。如果她的判断力不够,她可能就会说:“莱曼,你写得太糟糕啦,这样不行,你若真的读了这样的稿子给听众,他们肯定都会睡着了。这念起来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你都已经演讲这么多年了,怎么还会写成这样呢?天哪,你怎么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说话呢?你难道不能表现得自然一点吗?若你想自取其辱,就读这篇文章吧。”但幸好她没有这样说,不然,你一定知道类似的后果。当然她知道。所以,她是那样说的:“莱曼,这篇演讲稿如果刊登在《北美评论》杂志上,将会是一篇极佳的文章。”
阿尔伯特一听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她称赞了这篇演讲稿写得很好,但同时又很巧妙地暗示,要是把这篇讲稿用来演说,将不会有好的效果。于是,他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原稿撕掉,后来演讲时以至都不用笔记了。
要想改变一个人而又不伤感情,以至让对方感激和更喜欢你,最有效的是,用赞美的方式,间接暗示对方,提醒其注意自己犯的错误。
巧妙地运用说服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不时地说服别人接受我们的产品或者观点,让人们相信我们说的话是真的。一个成功的“推销者”总是能够说服别人。其实,这并不难。
作为一个推销员,不要自己直接说,而是要善于借用别人的口。在如今的市场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的“托”。不要小瞧他们的威力,中国人总喜欢“随大流”,因此只要借了“托”们的口,一切都好办了!
比如你想推销你的奶粉,无论你说它有多好,并不见得会有多少用处,但若你说:“我们那幢楼的人几乎都喝这个牌子的奶粉,都说质量不错!”恐怕顾客就会动心了。没有人会去考察那里的情况是否真的如你所说,但他相信这种牌子肯定不错!这时,你已成功了!
生活中,我们要说服的对象很多,他也许是你的父母、你的老板、你的朋友、你应聘的主考官……有时,遇到那些不法分子时,巧妙地运用说服技巧,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说服别人要掌握一些技巧。这些技巧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则。
1.硬的不行来软的。
想方设法调节谈话的气氛,用和颜悦色的提问方式代替命令的口吻,让别人有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那么气氛就是友好而和谐的。
相反,在说服时你总是拿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说服多半是要失败的。毕竟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不费力地说服并受其支配。
张老师接管了一个差班班主任的工作,正好赶上班级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这个班的学生都躲在阴凉处不肯干活,任凭张老师怎么说都不愿起来。
后来张老师想到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他问学生们:“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都怕热吧?”学生们谁也不愿说自己懒惰,就七嘴八舌说,确实是因为天气太热了。老师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等太阳下山再干活,现在先痛痛快快地玩一玩。”
学生一听就高兴了。张老师为了使气氛更热烈一些,还买了几十个雪糕让大家解暑。在说说笑笑的玩乐中,学生接受了张老师的说服,没等太阳落山就开始劳动了。张老师是不是很聪明?硬的不行来软的,只要能说服别人就行。
2.争取对方的同情。
16岁的山区小姑娘小兰,不幸被拐到上海卖淫。当天晚上,天下着小雨,小兰的房门打开了,一个中年广州“阿拉”走了进来,小兰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儿。
不过,她还是很快地镇静下来,机智地叫了声:“伯伯!”中年“阿拉”一愣,人像是被魔法定住了似的。小兰小心翼翼地说:“我一看伯伯就是好人,看你的年龄,与我爸差不多,可我爸就比你苦多了,他在乡下种田,去年栽秧时,他热得中暑……”
说着说着,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阿拉”的脸涨得通红,沉默一会儿后,低低地说了一句:“谢谢你,小姑娘。”然后开门走了。面对强壮的“阿拉”,何不让自己显得更弱小,来激发他的同情心呢?
小兰正是这样做的。一句“伯伯”,一下子拉开了两人的年龄距离,让“阿拉”不由得想起自己那同样处于花季的儿女,同情的种子开始在他心头萌发了。
接着,小兰又不失时机地给他戴上一顶“好人”的帽子,诱导他的心理向“好人”标准看齐。用“我爸”与“阿拉”对比,进一步强化了“阿拉”的同情心理。她正是用这种方法救了自己。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危险的事情发生,此时,你就需要巧妙地运用这一原则。
要说服的对象比较强大时,不妨采用这种争取同情的技巧,因为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以弱克强,达到目的。
3.善意的威胁。
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当大家风尘仆仆地赶到事先预定的旅馆时,却被告知当晚因工作失误,原来订好的套房(有单独浴室)中竟没有热水。为了此事,王虎约见了旅馆刘经理。
王虎:对不起,这么晚还把您从家里请来。但大家满身是汗,不洗洗澡怎么行呢?何况我们预定时说好供应热水的!这事只有请您来解决了。
刘经理:这事我也没办法。锅炉工回家去了,他忘了放水,我已叫他们开了集体浴室,你们可以去洗。
王虎:是的,我们大家可以到集体浴室去洗澡,但话要讲清,套房一人50元一晚是有单独浴室的。现在到集体浴室洗澡,那就等于降低到统铺水平,我们只能照统铺标准,一人降到15元付费了。
刘经理:那不行!
王虎:那只有供应套房浴室热水。
刘经理:我没办法。
王虎:您有办法!
刘经理:你说有什么办法?
王虎:您有两个办法:一是把失职的锅炉工召回来;二是您可以给每个房间拎两桶热水。
威胁,这似乎是一个不好的字眼,但有时我们就应学会用它。这就是用善意的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感,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但威胁程度不能过分,否则会弄巧成拙。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态度要友善,讲清后果,说明道理。
4.用真情去打动别人。
一天晚上,有个“的姐”把一个小伙子送到指定地点时,小伙子突然掏出尖刀逼她把钱都交出来,她装作害怕的样子交给歹徒500元钱说:“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
说完又拿出20元找零用的钱。见“的姐”如此爽快,小伙子有些发愣。
“的姐”趁机说:“你家在哪儿住?我送你回家吧。这么晚了,你家人该等着急了。”见“的姐”是个女子又不反抗,小伙子就把刀收了起来,让“的姐”把他送到火车站去。
见气氛缓和,“的姐”又不失时机地启发小伙子:“我家里原来也很困难,我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这一行来。尽管挣钱不算多,可日子过得也不错。何况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
见小伙子沉默不语,“的姐”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儿啥都差不了,走上这条路一辈子就毁了。”
火车站到了,见小伙子要下车,“的姐”又说:“我的钱就算帮助你的,用它干点正事,以后别再干这种事了。”一直不说话的小伙子听罢突然哭了,把500多元钱往“的姐”手里一塞说:“大姐,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事了。”说完,低着头走了。
在这个故事中,“的姐”典型地运用了消除防范心理的技巧,最终达到了说服的目的。一句关心的话语有时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用真情去打动别人,挽救别人,何乐而不为呢?
一般情况下,当你要和说服的对象较量时,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这时,要想成功说服别人,你就须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从潜意识里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是人的一种本能,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作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
那么,如何来消除防范心理呢?那就是反复给予暗示,将自己当成他的朋友。这种暗示可以采用很多种方法来进行:嘘寒问暖、给予关心以及表示愿给予帮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