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蓝年的脸色开始凝重起来。
这些前尘往事始终是他心中的痛,多少年了,他一直只能埋藏在心底——无从诉说。
玖原大地金光暗淡,血迹斑斑。
三年的操演训练,二十五年的惨烈厮杀。
前后二十八年的杀伐,两百四十万人的战争,很庆幸,终于结束了。
最初势均力敌的两方,经过二十八年的较量:
碾压——绞杀、绞杀——碾压,最终是一方完败、另一方完胜的结局。
玖原统帅在最早做出了碾压魔元大军的决定,并没有在最初的战争阶段实施碾压手段。
经过不断地绞杀——绞杀——再绞杀的战斗,不断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后终于达到了实施碾压敌人的战略目标。
魔元尊者最早下达了碾压玖原大军的命令,但是始终没有出现碾压玖原大军的效果。
在他不断地被绞杀——被绞杀——再被绞杀的战斗之中,不断地被消灭了有限的军力,最后终于被玖原大军碾压粉碎。
经历了旷世四分之一世纪的残酷战争,玖原大军有四十万人陨落,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实力。
魔元一百二十万大军被尽数歼灭,魔元尊者也彻底道消身陨。
这场战争制造了无量的怨恨煞气,弥漫在整个玖原大地上空。
……
……
在玖原大地西南方向,玖原统帅辟出一处单独空间。
空间内,建造了“魔元塚”二十五座、“镇魂台”一座。
空间外,建造“玖原英烈塔”四百座,树立起“英魂碑”一座。
“喀嚓嚓!”霹雳震响,闪电横天。
玖原大陆,到处弥漫的怨煞雾霾,纷纷向西南方向归去,渐渐地消逝在那塚塔之中。
天空之中,彤云密布、电闪雷鸣,漫天雨瀑倾泻而下。
大地之上,洪峰泛起、汹涌澎湃,遍地血迹冲洗无遗。
雷雨停息,天空放晴;洪水消逝,大地复归于宁静。
……
玖原大陆又恢复了九苑各境,三万里玖原山依然横亘在苍茫的北方大地。
“燕然苑”,玖原山麓——文宣宫——圣王殿。
这是大劫之后,诸圣贤者齐集于殿内,诸真侠者齐集于殿外。
圣王福源十九世——玖原最高统帅——站在殿中高台之上,面色凝重、语气和缓。
“从今天开始,玖原与魔元的战争就是历史了,功过胜败都是历史。”
“玖原大陆仍然是我们的家园,《玖原玉藏》仍然是我们的传承。”
“九苑区域仍照过去的方式继续存在,各诸圣贤真人侠者仍按玖原阶秩继续发展。”
“所有具体实务仍旧交由世俗去做,所有杀伐决断仍由诸圣贤真侠参研。”
“这里就交给你们了,大陆劫后恢复就靠你们了。”
“好了,再见!我要到后面闭关去了。”
……
……
玖原山腹深处,这里已是远离文宣宫外三千八百余里,一处平常只是供人临时休憩的破旧宫观甚是荒凉。
没有住持,没有塑像,只是四周有些垣墙。
福源十九进入垣墙之后,身形一闪,便处在一个金光闪闪的巨大空间之中。
在这空间之中,可以看见周天列星。
列星璀璨,幻化万千。
福源十九于是静坐入定,默察诸境:
凡——行——侠——真——诸境,历历在目;
贤境——圣境——依然坚固。
圣景之后,一片模糊。
真是劫后余生啊!
这次大劫,为了战争利益,没有谦卑的“王道”,只有“圣人之下皆蝼蚁”的圣道,以及“睥睨一切”的帝道。
所以,致使万千杀孽迷蒙了“王境诸景”——
道基受损,难以进境。
原本圣王的称号,只是专指境界而言。
现在圣王的本名为“福源”,圣景之中仍有其“福源”二字。
在进入王景之后,这“福源”二字便隐然不见了。
现在王境诸景虚幻,当下的圣王只能自称“福源”了。
“福源”必须要有“福缘”。
这一世,道基受损——福缘无望,要维护岌岌可危的“王景”难于登天。
现在唯一可以做到事情,就是要保护元神。
只要能维持元神不灭,就可以转世,再续福缘。
魔元还真是可恨!犯我大陆,损我道基,害我必须转世。
既屠魔元,我即转世。我心无悔!
既已心定,默运神功。王境之中,元神出现。
元神转世,必须离开躯体。
虚弱的元神,一旦离开躯体,处境极其凶险,必须要有万全之策。
王境之中,元神有点虚幻——道道虚影,幻化万千。
……
“《玖藏》!”“出!”——“化!”——“凝!”
一缕蓝光自“福源”眉间飞出,一位蓝装青年站在福源面前。
蓝装青年的眉间灵光一闪,《玖藏》赫然就在其间。
蓝装青年——蓝年,他就是《玖藏》的灵体。
《玖藏》三千卷是玖原妙法的传承,一直是福源识海里的存在。
这次化形蓝年,将是元神转世最重要的保障。
……
“乾元浑天剑!”“出!”——“化!”——“凝!”
一缕金光自福源眉间飞出,一位金装少年站在福源面前。
金装少年的眉间有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乾元浑天剑。
这“乾元浑天剑”是福源以身作剑练成的剑意,此时化形金装少年——金少正是此剑意的灵体。
元神不灭,剑意岂能丢弃。
元神转世,剑意更是一个最好的护卫。
……
“太极阴阳八卦鼎!”“出!”——“化!”——“凝!”
一缕红光再自眉间飞出,一个红衣娃娃伏在福源面前。
红衣娃娃眉间闪现出炉鼎,这炉鼎乃是福源体内丹田所化。
红衣娃娃——红娃是这炉鼎的灵体。
既然丹田已经化灵而出,福源元神便离开了躯体。
三魂赋予三灵,七魄附着遗体化作金色舍利。
金光一闪,舍利没入金少体内。
虚空之中,福源的元神只是一个虚影,飘飘荡荡,似乎不能自已。
……
三灵既出,元神离体,岂能孤独无依。
“保护元神!”
蓝年——金少——红娃,三灵飞向虚空,护卫那元神虚影一起飘荡出去。
“主啊!您要到哪里去转世呢?”
“送我回洪荒吧!那里人类文明最为昌盛。”
在虚空中,三灵一神,一问一答。
……
……
地球,北纬30度。这是一条最神秘的纬线,奇观绝景比比皆是。
南海圣境——海天佛国——普陀珞伽山。
寂灭道场,常乐我静;洛迦胜境,花木幽深。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观音大士赞》云:
“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
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
大慈大悲闻声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平日在珞伽山普陀崖紫竹林潮音洞内的宝莲座上修行。
忽然听到虚空之中的问答声音,妙目微开。
但见在烟波浩渺的莲花洋上,波光潋滟、海天一色,一团光影在微微晃动。
于是,莲心一动:欲修福缘,必得善根。只是元神虚影,须助他一程。
“三灵且去,福源留下。”
紫竹林庵前,金童将福源元神虚影自虚空中收下。
……
阴历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天边第一片曙光是一片绚丽的紫色。
没多久,一轮红日喷播而出,刹那间,整个洋面洒满金色。
短姑道头,一个年轻的身影,随着朝拜的香客中款款而来。
观音菩萨在珞珈山得道后,纵身一跃,来到普陀山紫竹林普度众生。
在观音跳落的岩石上,留有一个脚印。
信徒们面对珞珈山,虔诚叩拜。
……
普济寺的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
唐大中年间,日僧慧锷请五台山观音像归国。
因风阻上岸,与山民张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观音。
后梁末帝贞明年间,“不肯去观音院”扩大为寺,后迁至现址。
宋代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香火始盛。
宋嘉定七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
明洪武十九年实行海禁,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并将僧人迁到明州栖心寺。
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迎佛回山,重建寺院。
明孝宗嘉靖年间,普陀山的寺庙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
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
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庙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
康熙八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
康熙三十八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
清雍正九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庙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
佛门清幽,香客进香,香火袅袅。
普济寺的斋饭是之前安排好的,因为是菩萨的节日,所以今天免费——济慈救世的佛家斋饭。
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
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金黄色的琉璃瓦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
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
大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钢鼎炉,高约丈二,铸字:“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光绪辛丑(公元1901年)冬月吉旦”等。
大殿内正中端坐着毗卢观音趺伽坐像的观音菩萨,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和龙女,神态天真活泼。
全国仅一座海印池,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
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是皇上进寺御道。
普济寺中山门常年关闭,所有香客均从右侧小门进入,传说是乾隆帝下旨关掉一直至今。
多宝塔,位于海印池旁,又名太子塔,因曾得到元太子宣让王资助建成而得名。
这是普陀山现存最古老的元代建筑,在中国元塔中也属罕见。
多宝塔由无锡太湖石砌成,造型别致气韵古雅。
多宝塔是普陀镇山之宝。
……
一路弯弯曲曲,一进山门,豁然肃静,古树参天遮日,法雨寺是普陀第二大寺。
这是一种法门气魄,法雨二字特有韵味!
九龙观音殿是法雨寺的主殿,这是康熙下令拆了南京明皇宫的九龙殿搬来的。
十二万片琉璃黄瓦,显示出不同寻常的皇家气派。
大殿内,四十八根大柱内,九龙藻井。
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柱,昂首舞爪凌空而下——
这种气势只有在皇帝的金銮殿才能见到。
幽静之中,透着佛家灵气。
很多人,一路跪拜进寺。
此景让人不禁热血冲顶、心生感动,感谢菩萨庇佑众生。
……
慧济寺是全山唯一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寺院,寺院因山制宜,与其他寺院有所不同。
大雄宝殿、大悲阁、观音殿、藏经殿均建在一条平行线上。
在此,一路跪拜前行的信徒们,连接着普陀山和洛伽山的这片海域。
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莲花洋”,“莲洋午渡”是普陀山十二景的第一景。
莲花洋是古往今来登普陀山朝奉进香的必由之航路。
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普陀遥望珞珈山:不到珞珈山——等于烧半香。
珞珈山回望莲花洋,山海一色。
……
相传,曾经有姑嫂两人发愿礼佛,凑资买船,渡莲花洋,朝山进香。
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
其嫂短之无福朝圣,将姑留置船中,独自进山拜佛。
不料,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
小姑久坐船中,腹内空空,饥肠噜噜。
此时,一村妇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便踩着石块来到舟中。
说是嫂嫂托其捎来,放下食盒,离船而去。
嫂嫂进香归来,小姑问及前事,嫂嫂愕然不知。
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裙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
这是观世音菩萨显灵,自惭无缘。
遂又忙不迭地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
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
道头旁时常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菩萨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后人称此道头为“短姑圣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