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如果言行不一,不讲信用,便不仅一事无成,还可能招致灾祸。相传周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他就百般逗她笑。后来,为讨得褒姒一笑,竟点燃了烽火台。狼烟起时.众诸侯立即率兵惊慌而来,目睹这场恶作剧、褒姒倒是笑了,幽王的信义却也付之于烽火。不久,敌人果真来了,周幽王又点燃蜂火台。这时,众诸侯不以为真,全都不来相救,这位自作自受的幽王,便被杀于骊山之下。这真是“失了信,丢了命,自作孽,不可活”;春秋战国时的晋灵公恋奢嗜杀:昏庸无道,而每当大臣劝谏,他总是说“寡人已知过,今当改之”。但盲而无信,奢暴依旧,到头来,“反死卒戟”,落了个呜呼哀哉。这都可以说是无信的下场。
言而无信是一切腐朽没落、面临败亡的人们的特征。法西斯头子之一的戈培尔有句臭名昭著。叫做“谎言重复一千遣就成了真理”。们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干尽了背信弃义的勾当,这无疑加速了他们的灭亡。
培养信诚的品德,要从小事做起、点滴做起。“曾子杀猪”的故事中,何以曾夫人说了杀猪!曾子就一定要杀猪呢?不为迁就儿子,而是为了从点滴入手,培植儿子的信诚品德,用心可谓良苦!俗云;万丈高楼,起子垒土。只有眼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贯以信诚,才可能以信实立世,信义为人。同样,布施信义,取信于人,也要从点滴做起,事事做超。“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一次失言,便可能前信尽殁;在一件事上言行不一,便可能在许多事上失去信任。有鉴于此,才“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说不做,不做不说,说到就要做到。清末民初的苏曼殊,能诗能画。但他平时不轻易作厕,只要答应给别人作画,必然是“一诺千金”。一次,他的朋友赵伯先向他求画!这自应允诺。但由于静忙着东渡日本,未能及时交画。别后不久,赵伯先为黄花岗起义失败愤懑抑郁而死。曼殊得知噩耗,含哀作《荒城饮马图》一帧,焚于故友墓前,以示悼念。并从此不再作画,以谢亡友。
当然,信,也是有条件的。对于战争中的敌人.就谈不上“信”不“估”的问题,而是要来一个“兵不厌诈”、“声东击西”、“虚虚实实”了。不过即使对敌人,也有信义可施,比方说“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等,就要说到做到。否则,在这些事情上如果“言而无信”,对于瓦解敌军,也是不利的。
背弃信义是小人
人们通常将那些违背诺言,丢弃道义的人说成是背信弃义。背信弃义者的是一种典型的无德无义之行径,是一种弱小和小人的举动。为着自己的一己利益,或遭于某种不碍以的压力,违背了信诺,放弃了良知和公德,做出了背信弃义的坏事情。人与人,集体与集体或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时常发生这样的事,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但是他们行为也很耐玩味。一方面,就一个普通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背信弃义,总有他们的苦衷,在他们的内心里,也许出于无奈,就他们出于无奈这点看,他们是弱小的。但是背信弃义又冒着违背社会公德的危险,从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看,他们又可笑地“敢作敢为”,如果把这种冒天下人大不韪的“勇敢”用于承担责任和公德,不是为天下人称颂了吗?人不可无信,也不可无义,否则必为人所唾弃。甚至你有一次失信于他人,你心里的自谴也许就是永远的呀!它们像一根潜在的绳索,会让你下了地狱也寝食不安。所以,别背信于天下和他人。
秦国帮助晋公子夷吾回国,助他当上了国王。晋惠公不但不履行他原来许下的许多诺言,而且还做下很多背信弃义的事情。
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主动为他们送去粮食,使其度过难关。而秦国发生饥荒时,晋国不但不主动输送粮食争。而虽还禁止民间卖粮到秦国去,一副落井下石的“小人”相。春国为此发动战争,活捉了背信弃义的晋惠公及其随从大臣。后来虽然放回去了,但晋惠公终究改不了背信弃义的本性,他在国内得不到人民拥护,在国外又得不到诸侯的信服。最终还是由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取代了他。
在上例中,晋惠公由于屡失信于天下,最后自绝于天下,失去了君主的地位,不得善终。而三国时的诸葛亮,正是由于他信誉卓著,因此,连极难和解两南众小数民族也被他融通了。诸葛亮充分地使用信义获得了大西南民族的长治久安,由此可见信义的力量之强大了。
我们中国是个礼义之邦,从统治者到老百姓,都很守个“信”字,都很重个“义”字,儒家文化,更把它纳入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范畴,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正统道德。孔老夫子的“五常”中,仁、义、礼、智、信,概定了人与人交往中所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从中可以看出信、义多么重要。人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别人对你失去了信任和信心,你的日子就惨了!所以,凡成大事者,皆知道一言即出,驷马难追。道义重千金。
信、义是中国文化中的深刻和精辟部分,它贯通了人性的本质、生活的准则及事物的规律性。人们时下说:“重合同,守信誉”。质量信得过产品”等等都离不开遵循信义的道理。那么从另一个角度说,信义应是一笔潜在的资产和财富。现代社会中(或是团体、地区、国家之间的交往中),信义尤其重要,如果你不守信义,你马上就会遭受损失,马上就会失去很多的机遇和朋友,马上就会影响你的形象和整体计划,凡大成就者都是最有信义者。一个人可因守信义获得逐步的成功,一个单位可因执行信义获得快速的发展,一个国家可因遵循信义而走向强盛。
人生最忌讳的是违背信义,丢失信义;谁注重信义,诺守信义,谁就会收获甚大,取得甚大。
说到就要做到
从古至今,人们公认:“人之交,信为本。”交往必须讲信用,这是起码应当遵守的生话准则。尔虞我诈,互相失去信任,就会影响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为了确保某事的如期完成,处事的双方,往往可以经商讨达成协议,或立军令状,订契约,签合同。一旦一方背约,则将依约或罚、或斩。但人们在共事时,更多的情况是凭信用,凭对对方人格的信任,相托要事,相信所托之事会如期实现。所谓“可信任”、“可信赖”、“信得过”,正是对讲信用的人的高度赞扬。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那些信守诺言的人是倍加称颂的。战国时,商鞅推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声称谁将木桩扛到指定的地点,重金奖赏。当时,许多人不相信,因为这是一件极简单的事。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依要求扛了木桩后,果然获得了重金赏赐。通过这件事,秦国百姓认为,商鞅是个守信的人。于是,商鞅推行变法的决心,秦人尽信,新法得到了推行。《后汉书?范式传》中写范巨卿和同学张劭探亲分手时,范说两年后的这天访张劭。范、张两家相距二千里,临期时,张家的人皆不信范巨卿会践约,唯张劭深信不疑。果然,范如时到了张家。古代交通极不方便,时隔两年,相距二千里,准时赴约,可见他重信守诺言,一直被传为佳话;《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和刘兰芝这一对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为了抗议封建礼教的追害,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结果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是“自拄东南枝”。他们的双双殉死,一方面引起人们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极大愤慨,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对他俩信守爱情的诺亩,感到无比的钦羡!至于矢志相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了。
“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当然,我们反对“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倍弃义”的丑行!有一个小伙,有入托他买两张电影票,他说没问题。然而,事后人家却空等了一场。有人托他买两张展览会票子,他说:“包在我身上。”等到展览会闭幕了,票子还是“无影无踪”。有人托他去火车站帮忙运行李,他一一应允,可是,等到火车开了,谁也没见他的身影。日久天长,朋友对他就渐渐疏远了。
在社交过程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的能否兑现不仅有个自己努力的程度何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照正常的情况下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因为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谅解的,千万不要打肿嘴巴当胖子,在朋友面前呈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而且反而会失去朋友。老子曰:“轻诺必寡信”,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我想讲一则寓言;
孔丘的弟子公冶长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听懂鸟类语言。
一天,有只鹞鹰飞落在他窗口上鸣叫,他侧耳细听,原来鹞鹰说:“冶长,冶长,南边有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
公冶长放下书本,走出屋,跟随鹞鹰往南走,果然在不远的山坡上躺着一头死獐。公冶长见死獐瞟肥肉壮,无意把肠分给鹞鹰,背回家独自吃了。
鹞鹰殷勤送信,却连肉星也投得到,又气又恼,决心寻找报复的机会。
隔了几天,鹞鹰又飞到公冶长的窗前,热情招呼道,“冶长,冶长,南边有死獐,你食它的肉,我吃它的肠!”
公冶长不知是计,把书本往案头一丢,拔腿就往外跑。跑不多远,眼前出现了一堆人,中间隐约躺了个东西。公冶长惟恐被人抢去死獐,边跑边喊:“诸公休得动手!……那是我打死的!”人们闻声立即闪开。公冶长跑到近前,不看则罢,一看顿时吓得两眼发直,原来地上躺了个死人,不是獐。
公冶长急忙申辩,但无济于事,人们七手八脚把他扭送到了公堂。
说话不老实,言而无信的人,迟早要倒霉的。受骗者一经受骗,就会总结经验,不会再受第二次骗。有的还可能来个“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公冶长欺骗鹞鹰,聪明的鹞鹰便利用公冶长的贪婪心理,将他捉弄一番。这对很多人是一个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