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妄语戒。妄语是指不真实的话,包括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四种。两舌的意思是搬弄是非;恶口的意思是出口伤人;妄言的意思是胡言乱语,欺骗他人;绮语的意思是花言巧语,言而不实。
第五,饮酒戒。因为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降低,并且引发其他的罪恶,触犯以上四戒。
佛教中的十戒是指哪十种戒律?
一般来说,十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应该持守的十条戒律,也称为沙弥戒、沙弥尼戒,或者称为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它包括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
另外,十戒也指菩萨让众生防护的十戒,也称为十种护持或者防护十愿,包括禁戒,也就是持四重禁;清净戒,也就是护持僧残;善戒,也就是持波逸提等;不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成就波罗蜜戒。
最后,十戒还有菩萨念的十戒,也称为大论十戒,是天台宗根据《大智度论》卷八十七中的文字定下的十种戒律。还有菩萨奉持三世诸佛的十种净戒;菩萨所持的身净等十种净戒;菩萨所持的不舍菩提心等十戒;菩萨所持的十重戒;《梵冈经》卷中说的十重禁戒;大小乘共通的十善戒等。
什么是具足戒?
具足戒也称为近具戒、大戒,就是“近圆”,也就是亲近涅盘的意思。只有受过了这种戒的出家人才能够成为比丘、比丘尼,因为和沙弥(尼)所受的十戒相比,此戒的戒品具足,所以也称为具足戒。
根据《四分律》,比丘戒总共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总共有三百八十四条。比丘戒和比丘尼戒中的主要戒条都是相同的,最严重的是下面的两条:
波罗夷罪,也就是淫、盗、杀、妄(大妄语的意思,即妄说自己得道成圣)。这是最重的四戒,如果有犯了的人会被立即逐出僧团,永远不得再进入佛门。
僧伽婆师沙,也称为僧残罪,总共有十三条,包括手淫、触摸女人身体、诬谤他人、破坏僧团等。如果有犯了这条的人,必须经过严格忏悔的程序,才能够被保留在僧团之中。
最后,还有不定、舍堕、单堕、提舍尼等其他比较轻的戒条,以及众学、灭诤等有关日常修行和生活的规则仪规等。
什么是法会?
法会也称为法事、佛事等,是佛教的一种仪式,也就是为了讲说佛法、供养诸佛、设斋施食等活动举行的集会。另外,在法会中,必定有佛法的开示,能够让信徒们对佛教生出信心和喜悦,这也是举办法会的目的之一。
从古代开始,中国的法会就非常盛行,佛教信徒们参加法会,并希望得到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从而消灾添福。在后汉灵帝的时候,就曾经在洛阳佛塔寺斋请各位沙门,悬缯烧香,散花燃灯,设会讨论佛义、讲经,以此达到祈福增慧的目的。在南朝梁武帝的时候,也曾经在同泰寺设了救苦斋和无遮大会,并且梁武帝亲自讲金刚般若经。
佛教的法会主要包括哪些形式?
在佛教中,法会是很多的,其中最盛大的是水陆法会,也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这是为了超度水、陆、空三界亡灵而举办的法会。因为在三界中,最痛苦的又是水、陆二界的众生,所以就简单地称为水陆法会,或者叫水陆道场、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等。水陆法会一共要举行七天七夜,包括结界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内容。
除了水陆法会,另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法会:
一是龙华会浴佛节,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弥勒佛生日的这一天,各个寺庙都要设斋,以五色香汤浴佛,以此作为纪念。
二是放生会,也就是把那些被捕的鱼、鸟等动物释放出去,先在三宝座前说法,授三皈五戒,再把动物们放归山野水池。
三是盂兰盆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开坛拜佛,为父母忏罪,报父母之恩。
四是狮子会,在每年的重阳节,在开宝寺、仁王寺都有狮子会,所有的僧人坐在狮子座下,作法事讲佛法。
另外,禅宗每年的法会有祝圣会(庆圣寿万岁);佛降诞会;成道会、涅盘会(纪念佛陀成道);国忌会(帝王忌日);祈祷会(祈雨祈晴);楞严会(祈安居如意);青苗会(祈庄稼生长);观音菩萨圣诞会;达摩忌会;百丈忌会;开山历代祖忌会等。
现在经常举办的一些法会有:光明灯会、报恩会、金刚禅坐会、妇女法座会、念佛会、消灾会、福寿会等。这些法会大多是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一般先由僧众诵读经典,信徒随众礼拜,再由有德师僧开示佛法,然后在寺院中用斋。
什么是打七?
打七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是指在连续七天中,一心一意地修行。在这修行的七天当中,专门修念佛法门,所以也称为打佛七,简称为佛七。如果专修禅宗法门,就称为打禅七,简称禅七;如果专门念观世音圣号,就称为观音七。
打七的目的是直觉参究人性的本源,使禅众能够克期取证,所以在每年冬天安居时都要举行打七。事实上,打七只是以七天为一个阶段,而并不是只有七天,而是总共有七个阶段,也就是从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到腊月初八,总共有49天。在每一期的开始和结束,分别称为起七和解七,起七和解七都各有一套仪式。
在“打七”的期间,为了保证能够专事参禅,克期取悟,所以,禅堂僧众不需要出外劳作,也不用再举行早晚的课颂,其他的所有琐事都一律取消;在打七的七天当中,除了必要的吃饭和睡眠以外,其他的所有时间都一心参佛。
净土宗中也要举行“打七”的修行,专门颂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在七日之中,主要是念佛、拜佛,并且伴有引磬、木鱼之声。
什么是忏悔?
忏悔是佛教的用语。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中说,忏与悔的含义是不同的。忏是请求原谅(过错轻微)的意思,悔是自申罪状(过错严重)的意思,合称为忏悔。
佛教中有忏悔的仪式,也就是出家人每半个月就要进行一次集合,并且诵戒,凡是犯戒的人可以在这时叙过悔改。到了后来,就发展成为专门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一种宗教仪式。
忏悔的过程总共分为五个步骤:一是迎请十方之佛;二是诵经咒;三是自述罪过;四是立誓;五是明证教理。在大乘佛法中的忏悔,大多都采用了庄严的道场,并且地上涂有香泥、设佛坛的方式,也有的采用了礼拜、诵经、念实相之理、观佛菩萨之相等形式。
根据不同的条件,忏悔也分为几类,根据《四分律羯磨疏》卷中的说法,忏悔可以分为制教忏与化教忏两种。犯戒律的人,要进行制教忏悔,这类人只限于出家之五众、修行小乘佛教、现行犯等人;犯了业道之罪的人,要进行化教忏悔,所有人都通用。
如果根据《摩诃止观》卷中所说的,忏悔可以分为事忏与理忏两大类。借着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进行的忏悔,称为事忏;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的忏悔,称为理忏,也称为观察实相忏悔。
什么是课诵?
课诵就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梵呗歌赞等法事,因为希望在课诵中获取功德,所以也被称为“功课”。
念诵的方法总共有四种:一是进行音声念诵(出声念);二是进行金刚念诵(口不动舌动);三是进行摩地念诵(心中默念);四是进行真实念诵(按字义来修行)。一般的课诵都是音声念诵。
在我国,念诵仪制是由东晋道安创制的,规定有常日六时行道和饮食唱食法,也就是课诵斋粥仪式。当课诵制度传到明清两朝时,逐渐定型为朝暮课诵,并且成了各寺院僧众与居家信徒的必修功课。
朝暮课诵的具体内容是:每天清早洗漱完以后,要上殿课诵,目的是让思绪保持清净;每天午后三点左右,再一次进行课诵,目的是消除昏睡的状态。这两次课诵的经文都是从大乘藏经中选取出来的,如《楞严咒》、《大悲十小咒》、《阿弥陀经》、《忏悔文》等。
什么是回向?
回向就是指把所造的善根力集中地添加到某种目的上面,使之能够尽快得以实现,也就是“回己善根,有所趋向”。四众弟子在每天课诵或者做了功德以后,通常都要把功德回向给自己的亲友、怨亲债主、法界众生等。
在佛教中,回向是非常殊胜而且独特的一种修行法门,它就好比拿一根蜡烛去引燃其他的蜡烛一样,不但不会让原来的蜡烛的光亮减弱,反而还能够和其他的蜡烛一起互相映照,光明大盛。所以,回向愈多,功德也就越殊胜。
回向主要有六种:
一是回事向理,也就是把所修的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给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
二是回因向果,也就是把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至高无上的佛果。
三是回自向他,也就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所有的众生。
四是回小向大,也就是把自决自度的小乘之心,回向转趣给大乘的自利利人。
五是回少向多,虽然善根福德不多,但是以欢喜心大回向,也能善摄所有的众生。
六是回劣向胜,就是将随喜二乘凡夫之福,回向给欣慕无上菩提。
什么是持斋?
信仰佛教的佛教徒能够遵守斋法,不违反斋法,就称为持斋。在这里,“斋”的含义主要有两种:
一是过中午不食为斋。这是八斋戒中的一斋,即“不食非时食,如过午再食,便是非时食。”《释氏要览》卷上中也说:“佛教以过中午不食名斋。”
二是素食称斋。在家修行的男居士和女居士,要在每月的六个斋日持八斋戒,只吃素食,称为吃斋。
除了这些,古人在祭祀前或者在举行典礼前,洗浴更衣,戒除嗜欲,洁身清心,以示虔敬,也称为斋戒。
什么是结缘?
在佛教中,结缘一般是指和佛法缔结因缘关系,并且成为未来成佛证道的因果。例如,众佛菩萨用各种各样的方便之门对众生进行度化,就是和众生结下了因缘。又例如,众生每天行小善,略有小施,也可以因此结下未来成佛的因缘。
所以,佛教徒要广结善缘,例如为造立寺塔、刻印经书慷慨解囊,与人相处要以欢喜心相见,要与大家一起听闻佛法,与法结缘等。
现在有专门为“结缘”举行的佛教仪式,比如密教的结缘灌顶、各宗的结缘诵经、日本佛教的结缘五重等,都称为结缘。
什么是布施?
所谓布施就是指把财物、体力、智慧等施舍给他人,为他人谋福利。把财物分给他人称为“布”舍己为人不留私称为“施”。通过布施,佛教徒可以积累功德,修行自身,达到解脱。
小乘佛教中的布施,就是把衣物、食品等施舍给穷人,用以破除自身的吝啬与贪心,以免来世陷于贫困之中,这是度自身;大乘佛教的布施,则又增加了法施和无畏施,专门用来超度众生。
向人宣讲佛法,让他人得到功德利益,这种施称为法施;使人脱离危险可怕的境地,这种施称为无畏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施是菩萨道必须修行的布施。
在佛教中,布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使人远离贪心,招徕幸福的果报。它是六念中的念施、四摄法中的布施摄、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十波罗蜜中的檀波罗蜜。
什么是开光?
开光是一种佛教的仪式,也就是在佛像、神像塑成以后,将要被放置在佛殿、佛室中开始供奉时,要选择吉日举行替佛开眼的仪式,也称为开光明、开眼、开明、开眼供养。
开光需由高层次的觉悟的人来举行,要经过正规的仪式。
在举行开光仪式的时候,首先要诵经咒,要奉请佛菩萨安座;然后要请高僧拿着新毛巾向佛像做一个擦拭佛像的动作,象征着拂去众生心灵中的垢尘;再说一首偈语,赞颂佛菩萨的功德,这就是开眼;然后用镜子朝着佛像的正面对照,象征众生垢除净显,明心见性;再说几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缘;然后再由高僧拿起朱砂笔,说一首偈语,同时将笔向佛眼方向虚点一下,喊一声“开”,象征去除众生眼病,开发众生内在智慧。这样,开光仪式就算完成了。
什么是放生?
所谓放生就是指将被捕的鱼、鸟等动物赎取出来,再把它们放归回水池或者自然山野。佛教把这种仪式称为放生法会。
放生并不是佛教专有的,早在《列子·说符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由此可见,节日放生是当时的一种风俗。佛教也提倡放生,起源于《梵冈经》所列四十八种轻戒中的“不行放救戒”,这条戒指出佛教徒应该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进行放生,因为六道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间所有的男子都是我父亲,所有的女子都是我母亲,我的每一生每一世都是因他们而生的;如果看见有人杀畜生时,应该积极救护,并且帮其脱离苦难。
为了避免有人专门从事捕捉野兽鸟鱼等供放生之用,所以历来对放生也都有一些规定:
一是放生没有固定的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走兽还是天空中的飞禽,只要量力买放就行。
二是放生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限定时间的日期,以免有人专门在放生前大量捕捉生灵。
三是放生也没有固定的地方,随处都可以放生,不一定要举行完整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