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徒举行的供佛敬僧仪式和超度先亡的节日。根据戒律中的要求,僧尼要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须结夏安居,也就是在这动植物生长繁衍期间,要定居于一处,一来可以免伤虫蚁,二来可以专心诵经或者禅修。
汉传佛教中的四大名山是哪四座山?
自从禅宗在唐朝盛兴以来,禅宗教徒们时常游方学道,探求佛法。到了唐朝末年,信徒们集中朝拜的地方主要有四处:一处是五台山,即文殊菩萨的圣地;第二处是泗州普光王寺,即僧伽大圣圣地;第三处是终南山,即三阶教圣地;第四处是凤翔法门寺,即佛骨圣地。
在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朝廷效仿古代印度五山五精舍,开始为寺院划分了等级,于是出现了江南地区的“五山十刹”。所谓“五山”就是指杭州的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所谓的“十刹”就是指杭州的中天竺寺、宁波雪窦寺、台州国清寺、福州崇圣寺、建康(今天的南京市)蒋山寺、苏州光孝寺、虎丘云岩寺、湖州道场寺,以及江心寺、双林寺。其中五山位在所有的禅院之上,十刹之寺之位则次于五山。
到了明朝时期,这些山刹基本上已经衰微了,在佛教徒中又出现了参拜名山的习惯,一般佛教徒集中参拜的地方就是四大名山,也就是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在这四大名山之中,最有名的是五台山,五台山的名声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汉传佛教给中国道教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汉传佛教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长期处于斗争阶段,在相互碰撞中,道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汉传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汉传佛教中的清规戒律促使道教改变了以往单独修炼的作风,道教徒们也开始开山辟地修建道观,从此走上了一条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道教吸收了佛教的三世和轮回观念,认为人只要修道、积德,就能够达到“涅盘”的境界,只是道教并没有涅盘的说法,而是提出了羽化成仙的概念,这和佛教徒在大彻大悟后天人合一的洒脱境界是一致的。
三是道教还引用了一部分佛、菩萨的名号,有一些佛教的神祇由此成了道教中的仙人。例如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罗汉等人,原本属于佛教的祖师,在道教则成为无所不能的仙人。
总的来说,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通过对佛教的吸收和消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面貌。
汉传佛教给中国儒家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必然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碰撞、摩擦,在这个过程中,汉传佛教和儒家文化不断交流,互相影响。
汉传佛教主要通过儒家的士大夫,实现了对儒家文化的影响。自从南北朝以来,汉传佛教就摆脱了对玄学的依附,开始以一种圆融的思辨模式,以生活即禅的理念吸引了许多士大夫,并且在士大夫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此外,很多佛教高僧不仅通晓佛学,也具有很高的儒家文化素养,许多好以风雅会友的士子纷纷与之结交,佛教因此得到了以官僚为主体的士大夫的推崇,并且得以在中国顺利发展起来。
在唐朝初年,汉传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并且呈现出了凌驾于儒学之上的姿态,当时的士大夫们虽然保持了儒家的礼法,但是在思想深处却受到了佛学的深刻影响。在北宋和南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都习禅,阐述自己的语录和学案时,更无不套用禅宗的语录和公案。到了这一时期,汉传佛教的禅宗也日渐盛行起来,心性论也直接影响了宋明时期新儒学的形成,佛学的思辨形式和儒家的精神内容于是在宋明理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唐代士大夫与禅宗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在唐朝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当时的许多士大夫都和禅僧密切来往,问道参禅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在唐朝,佛教和诗歌同时都在发展。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多少都接触了道教和佛教,有许多士大夫甚至还同高僧有着密切的往来,例如王维、颜真卿、裴秀、刘禹锡、李白、杜甫、白居易、杜鸿渐、王勃、权德舆、韩愈、柳宗元等人,他们有的是出生在佛教家庭,自幼受佛教的影响,有的是为了寻找心灵上的寄托而信仰了佛教,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士大夫开始信佛问禅。
唐朝的士大夫奉佛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要么寄情于山水之间,经常和高僧一起出游;要么跟随高僧参禅打坐,如同佛门弟子一样求学问道,钻研佛经;要么如同世外高人一样直接进入深山中隐修,等等。他们与佛法之间的密切关系直接影响了唐朝诗歌的发展,并且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朝的士大夫为什么对参禅表现得很热衷?
在北宋前期,文人参禅和唐朝时期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到了宋仁宗庆历前后,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从国家政治、经济角度考虑,率先提出了要限制僧尼的主张,使得朝野上下顿时兴起了一股排佛浪潮。再加上宋王朝一直以来都饱受外来民族的侵扰,民族矛盾尖锐,并且引发了深重的社会危机。所以与文化发展相比,宋朝的统治者自然更看重国富民强的政治经济发展,而儒学匡扶国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此时也得到了复兴,禅宗无欲无求的思想并不为时代所包容。虽然文人参禅是一种雅趣,可是扶植儒学已经成为当时的社会主流,禅宗也因此呈现出了新的变化。
正是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使得禅宗一改盛唐时期见心见性、清新自然的风格,将儒学融合进了禅中,在盛唐时期提倡的“随缘放旷,任性逍遥”也被宋朝禅师解读为“一切由我,我为法王”,并且大力强调实用、功利,提倡教化、讽谏的禅风也随之兴起。
为什么说明朝末年是禅宗的中兴时期?
在明朝末年,由于宦官专政成风,朝野上下党争不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掀起。由于这种动乱的社会和政治背景,明王朝已经无力经管宗教事业了,朱元璋时期制定的苛刻的宗教制度已经无力执行了,这就为禅宗毫无拘束地发展提供的机会和可能性。
因此,当时的禅僧队伍日益扩大,僧尼人数越来越多。据说,凡是打家劫舍的人、从牢狱中逃走的人、负债后无力偿还的人、和妻子吵架后负气出走的人、拥有家室的人,等等,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出家为僧。这些人出家并不是由于信仰佛教,而主要是为了寻找一条求生之路,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敢于蔑视现存社会秩序,一反传统、一反戒律,而这种反叛精神成为这一时期禅宗的主要发展方向,颇有唐宋时期打骂佛像的叛逆禅风。
正是由于这种混乱的形势,因此,从明朝万历(公元1573年)年间开始,禅宗就打破了二百多年的沉寂,迎来了最后的复兴。
存在顺治帝“逃禅”的说法是什么原因?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顺治帝出家的故事。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在顺治下葬的时候,群臣并没有见过他的遗体,后来,康熙皇帝还多次到五台山去参学礼佛,据说是为了顺便探望顺治帝。但是清朝廷官方的说法却是,顺治帝并没有出家为僧,而是在患了天花后就死了。因为清军入关以后,习惯于东北天寒地冻气候的满洲贵族水土不服,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就是由于患天花死去的,于是,顺治帝患上天花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顺治究竟是得天花死了,还是出家当和尚了,至今也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董鄂妃死后,顺治确实曾经动过出家当和尚的念头,就连头发都剃过了,直到看见玉林禅师准备取干柴烧死剃发的茆溪森,顺治才答应了蓄发,玉林禅师又对他劝导了一番后,他才暂时决定不出家了。
雍正皇帝对禅宗的发展起到过什么样的作用?
禅宗经过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整顿以后,发展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到了明朝中期,禅宗已经没有什么新的思想再流传了。在明末清初,禅宗又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但是到了雍正皇帝时,他在清朝初年的僧诤运动中,公开表示了对法藏一系的痛恨,并且以法藏一系结交反清士大夫为由,取缔了法藏,不仅毁了法藏、连弘忍的语录和著述也毁了,许多法藏系的僧侣都受到了牵连。
除此而外,雍正还钦定了禅学应该涉足的范围,使得禅宗在清朝彻底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从此以后,佛门就成了青灯为伴的苦修场所,禅宗也经过雍正皇帝的整合与其他宗派的逐渐浸没后,再也不似当年的特色,禅宗就这样日趋衰落了。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僧诤说的是什么?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时局很混乱,整个佛教界又重新复兴了,当时的许多高僧对近几百年来佛教内部存在的流弊作了批判性的继承。其中最激烈的是圆悟和法藏系的争辩。这场争辩影响深远,主要是由于它是禅门内部竭力维护佛教信仰纯正的大事,再加上还有皇权的介入。由于雍正皇帝对法藏弟子中有众多反清义士感到不满,所以取缔了法藏一系,佛教界也因此受到了清朝廷的清算和整顿,从此以后,佛教就完全成为皇权统治的产物,而这次僧诤也因此变成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禅门之争。
在现代禅宗中,虚云为什么会成为代表性的人物?
虚云和尚(1840~1959年)是现代禅宗的一位代表人物,被称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他不仅博学多才,师承了禅宗五家法门,而且首先打出了复兴禅宗、复兴佛教的旗号,不仅为复兴禅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修建了多座佛学院、重整了许多寺院,培养了一大批禅门子弟,为禅门的重新光大做出了不懈努力,是近现代中国禅宗当之无愧的领袖。
禅宗公案是指什么?
禅宗的公案就是指后代子弟把祖师证悟的过程,或者祖师帮助别人证悟的过程记录下来,目的是能够让大家去证悟“每人本有的真实心”。它通常有一些固定的格式:一个象征佛法化身的祖师,在为一个或者几个象征代表的徒弟说法。在说法的过程中,祖师会用一些容易让人混淆的话提出问题,如果徒弟顺着这个话题说开去,就转向了问题的对立面,祖师就会抓住这个漏洞来继续把这个错误明显化,最终让错误无所遁形,徒弟也因此知道了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伪命题,由此而悟道。高明的祖师还擅长点拨徒弟,从而让徒弟真正改正过错。
禅宗公案对禅宗的发展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
禅宗公案不仅仅是禅宗的僧徒用来传授佛法和学习佛法的教学方法,也是后世僧徒学习佛法的权威法范,还是祖师考察弟子学法情况的一种检验方法。这种言行录,既能够启发人的思想,又能够供人研究或者成为后代依法的根据。因此,从唐朝开始就兴起的这种教学方法,经过了此后历代的发展,公案教学法最终成了禅宗必不可缺的一项传道工具。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所以师徒之间的授法、学法完全是通过理解和默契实现的。在客观上说,这种授道方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不可能只通过一个手势或者一个眼神来传达的,语言和文字仍然是人际沟通的重要手段。所以,如果没有公案教学法,禅宗师徒之间的传道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也必然会影响到禅宗的进一步发展。公案教学法的这种直观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是僧徒授法学法的工具,而且还弥补了僧徒之间的沟通问题。
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作用,所以才说公案教学对于禅宗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禅宗的寺院被称为“丛林”是什么原因?
人们通常用“丛林”或者“禅林”来形容禅宗的寺院。
在这里,“丛林”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众多和尚在此处融合,犹如大树丛聚一样,而且一般禅院都修建在深山之中,和山中的树一样融入于万法之中,因此僧众的聚集地就称为“丛林”。二是树木的生长是有序的,禅院里的禅僧也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法度,这是由于一切皆法,禅僧就以“丛林”来形容自己的操守。
不管是哪一种解释,都说明禅院需要遵守一定的“法”,这正是佛法无边的一种体现,所以和禅宗相关的所有制度,也被称为“丛林制度”。
在禅宗的历史上,南岳衡山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南岳衡山是中国佛教宗派南禅宗的发源地,也是禅茶文化的先源,并且在海外,尤其是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佛教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慧思大师(公元515~577年)在衡山创建的福严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禅宗两大宗派的祖庭,被誉为“六朝古刹,七祖道场”。慧思大师也被后人称为南岳衡山的开山祖师。怀让游历四方后,来到南岳衡山般若寺,大力弘扬南禅心法,四方僧众普受法乳,从此,衡山就成为弘扬禅宗顿悟法门的一处新天地。马祖道一居住的小庵被称为马祖庵,也称为“传法院”。怀让磨镜的地方被称为“祖源”。从此以后,磨镜台就成为佛教史上最有名的禅宗公案。怀让也成为禅宗“南岳系”的创始人。怀让住持的般若寺被誉为“天下法院”。
另外,南岳禅文化对后世也产生了非常久远而深刻的影响。随着以南岳为中心的南禅学说的传播,“大儒皆到南岳来”,使南岳成为仁山智水的胜境。另外,禅宗对后世的诗歌、文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唐朝以后,南岳文化也成了名士们引禅入诗的对象。
在禅宗历史上,少林寺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嵩山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的五乳峰下,这里群山环绕,众峰耸立,景致幽雅,被称为禅宗“祖庭”。
作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具有所有禅宗寺院共同的建筑特色,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千佛殿等规模宏大,寺院内保存的碑碣石刻、藏经、寺志、拳谱等都是相当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外西面不远处的塔林是历代少林寺和尚的墓塔,总共有230多座,占地面积大约有2.1万平方米,也是国内现存的最大的塔林,塔林上刻有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功的资料。塔林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造型典雅,石雕精美。
少林寺整体气势雄伟,不管是空间方位的选择,还是周围的布局搭配,以及雕刻绘画,都完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象征着禅的永恒。
密宗是指什么?
密宗也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它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本经,把大日如来作为信仰,按照真言陀罗尼的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其主要特征是在实践上拥有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在修行上,它重视导师的引导和秘密仪式。因为密宗是在师徒之间秘密传授的,内容神秘,所以也被称为密教。
从公元7世纪到11世纪之间,密教在印度广泛传播,直到印度佛教全面被破坏灭亡为止。密教虽然在印度消失了,可是却在中国西藏地区、日本、韩国等地传播开来,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佛教的主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