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传入日本的说法并不统一,多数人认为日本钦明天皇十三年(公元552年),百济的圣明王进献佛像、经论、幡盖和上表劝信佛法,成为佛教传入日本的开始。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继体天皇十六年(即公元522年),南梁司马达等人来到日本,建立了草堂,安置了佛像礼拜,成为日本佛教的开始。在这个时期,佛教虽然进入了日本,但是并没有被大众接受。
四十年以后,圣德太子摄政,正式下诏传播佛教,并且在日本广建佛寺,从此佛教开始在日本广泛传播。在推古三年(即公元594年),高丽僧慧慈、百济僧慧聪来到了日本,被圣德太子奉为老师,开始学习佛教。九年以后,圣德太子在宪法中明令“笃敬三宝”,从此以后,佛教就很快在日本流传开来。
日本民族化的佛教宗派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民族化的佛教宗派主要是日莲宗,这一宗派是以创宗者日莲的名字来命名的,和中国佛教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日莲的俗姓是贯名,他幼年就出家了,最先学真言宗和天台宗,后来巡游各个地方的寺院,他认为只有《妙法莲华经》是正法,于是在建长五年(公元1253年),归乡访亲,在清澄山高唱《南无妙法莲华经》,从此创立了日莲宗。
为了宣扬自己的新教义,日莲对其他宗派作了激烈批驳,并且三次被流放。他死后由其门下的日昭、日朗、日兴、日向、日顶、日持等六位老僧把他的遗骸安葬在身延山,修建了久远寺,也就是今天的莲宗总本山。后来,日莲的弟子各自分成了许多派别,在近代日本新兴宗教的几十个教团中,有70%都属于日莲系。
日本佛教的特色是什么?
迄今为止,佛教仍然是日本的主要宗教。佛教的新兴教团主要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依靠法律维持其发展的。新兴教团和传统佛教相比更为现实。例如,传统佛教宣扬的主要是生死大事,关心的是死后的归宿等问题,而新兴教团则是宣传要引导人们在世间寻找真正的幸福,这点从创价学会把“真善美”改为了“利善美”中就可以看出来。这种思想比较适合时代潮流和日本国内的形势,因此新兴教团不断得到了发展,从而引导着日本佛教的主流思想。
最澄为日本佛教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最澄对日本佛教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创建了天台宗,天台宗是台、密、禅、律“四宗合一”、“圆密一致”,对此后日本佛教的影响很巨大。
二是领导了写经热潮。最澄在比睿山建立了藏经阁,立愿要备齐所有的经藏,于是,他请求南都七大寺协助。南都诸师被他的愿心感动了,纷纷给予帮助,使得当时的佛教界兴起了一股写经热潮。直至现在,在日本各寺院依旧盛行写经活动。
三是他拥有鲜明的佛教护国思想。最澄以“镇护国家”作为自己的使命进行祈祷、读诵和秘密修法,受到了天皇和贵族的崇信。
四是他把寺院从都市引入了深山。最澄以唐朝僧人鉴真带来的天台宗为典范,一直在比睿日枝山上建的寺院中苦心钻研。因此该寺宇修建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中,于是逐渐形成一股独特的势力,被称为山岳佛教。
佛教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入朝鲜的?
根据《海东高僧传》卷一中的记载,公元372年,佛教开始传入了朝鲜。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中国前秦的苻坚派遣使者和僧团顺道送去佛像和佛经。公元384年,东晋胡僧到达百济。公元6世纪,中国三论、成实之学已经传到了朝鲜。当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时,正值中国盛唐时期,佛教传入新罗并且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公元8世纪中叶,密宗和净土宗也在朝鲜开始流传起来。
在朝鲜佛教中,五教二宗具体是指什么?
在高丽王朝中后期,出现了很多佛教宗派,在史书上有“五教二宗”的说法。但是具体内容却有不同的见解。常见的一种说法说:“五教”包括戒律宗、法相宗、法性宗(三论宗)、圆融宗(华严宗)、天台宗;“二宗”是指禅宗和新成立的曹溪宗。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二宗是指禅宗和教宗。李世宗为了加强对佛教的管理和削减佛教势力,将曹溪、天台、总南合并为“禅宗”,把华严、慈恩、中神、始兴合并为“教宗”。
朝鲜民族化的佛教宗派是如何形成的?
朝鲜民族化的佛教宗派主要是曹溪宗,创宗人是知讷,“曹溪”这个名称来自中国禅宗的南宗创始人慧能传禅之地“曹溪山”。
知讷(公元1158~1210年)俗姓郑,自号牧牛子,在曹溪山修禅社开祖,著有《圆顿成佛论》一书,成为曹溪宗的宗典。在修行方法上,他提出了“自修佛心,自成佛道”和“狂心歇处,即是菩提,性净妙明,非从人得”的说法,从而创立了代表朝鲜民族化的佛教宗派。
什么是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也称为汉语经典系佛教或者汉地佛教,是佛教向东传入汉地,佛经被翻译成汉语,并以汉语文献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佛教。
自从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时间、途径、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所以中国佛教主要有三大系,也就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汉传佛教主要是在中国汉地传播的佛教,是佛教的法脉之一,与印度佛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在教理方面,汉传佛教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原始教义,但是在继承的同时,汉传佛教对印度大乘佛教的教义又作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不同于印度大乘佛教的佛教教义。
其次,在僧伽制度、仪式等方面,汉传佛教在印度佛教原始戒律、仪轨等方面也有所改变,使之更符合中国僧众的具体情况,并且最终由印度佛教演化成了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和汉化佛教之间有何不同之处?
汉传佛教就是用汉语在汉地传播的佛教,理论基础和修持方法等都和传统佛教思想相同,都是世界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化佛教是指佛教传播到汉区后,其规章根据汉地生活习惯、地域特征发生了适应性改变,例如汉地的生活条件和印度的生活条件不一样,于是在衣着、住宿、祭拜条件、饮食等方面也有所变化;在佛经的翻译和传播中,一些佛教理论和概念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语言理解和时代不同引起的。因此,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取经,多次重新翻译佛经的情况,主要就是为了避免汉语的歧义影响对佛经内容的正确表达和理解。因此,佛教界有些人提出了重新翻译原始梵语经典,以符合当代人的需要的观点是必要的。
所以汉传佛教并不等于汉化佛教,虽然汉传佛教的部分内容出现了一定的汉化,但是在汉传佛教中,佛教的思想内容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改变。
汉传佛教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汉传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高峰。
首先,在绘画方面,中国历代著名画家大多数都精于佛画。其中最能够表现中华民族艺术才华的敦煌石窟壁画也属于佛画。在唐朝的佛经故事中,多数也配了图画,对后世的鼓词、弹词等说唱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建筑方面,历代佛教寺院都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在音乐方面,陈思王曹植曾制山梵呗,之后的龟兹等地舞乐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了汉地特有的传统佛教音乐;在雕塑方面,东汉有也望山佛教摩崖刻像,从北魏开始又有了各种各样的石刻、木雕、金镂、漆塑、浇铸等造像艺术,例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都是世界文化瑰宝。
另外,随着佛教传入的医药、历算等知识,都对中国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发展,对中国音韵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传佛教的僧人为什么都以“释”为姓?
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时,大多依赖于外国僧人,人们为了方便称呼,通常给他们起一个简化的汉姓。比如来自天竺,就姓“竺”。安世高是安息国的太子,出家后就姓“安”。
后来,随着人们对佛教认识的逐渐深入,开始用“佛、法、僧”三字作为僧人的姓氏。例如佛驮跋陀、僧伽跋摩等。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僧团获得了合法的社会地位,汉地出家人数急剧增加。到了道安法师的时候,他发现原来出家人的姓氏太过于混乱了,并不利于佛教的统一和发展,于是就提出:“佛以释迦为氏,今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从此以后,中国僧人就以“释”为姓,并且流传到了今天。
在中国古代,僧尼为什么不需要缴纳国家赋税?
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越来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信奉,并且获得了许多的特权,其中就免除了僧尼的赋税、徭役、兵役。尤其是一些地位很高的寺院,封建中央朝廷还会赐给大量土地,免除寺院的赋税以做供养。
但是在减免僧尼赋税的同时,一些青壮年为了逃避兵役和赋税,纷纷前去寺院出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收入,这时,朝廷也会采取毁佛或者提高度牒价格等方法来控制僧尼的人数,从而增加国家的收益。
汉传佛教的僧尼为什么不需要乞食?
最开始,当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僧人大多都要按照古代印度的传统,靠托钵乞食维持生活。但是,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入,乞食开始不被国人接受,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在中国,人们认为乞食是一种卑贱的行为;第二,当时的许多贵族、士大夫都信仰佛教,看见僧人到处托钵乞食深以为耻;第三,我国北方气候寒冷,并不适合过四处游化的乞食生活。
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僧众乞食引起了知识分子和朝野的不满及反感,于是,僧人要在汉地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另外寻找一种能够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魏武法难(446年)和北周武帝灭佛(574年),又迫使许多禅僧逃入了深山中开始开垦种植。
在唐朝初年,禅宗日益壮大,僧人越来越多,僧众们一起种植田园,耕耘农地,破薪柴等。到了中唐时期,马祖道一始创了丛林,倡导过一种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其弟子百丈怀海创制了《百丈清规》,其中这样规定,寺院的每一个僧人除了生病或者请事假以外,都要从事劳动生产。到了这时,就彻底结束汉传佛教僧尼的乞食生活方式。
在汉传佛教寺庙中,僧职主要有哪些?
寺院中的最高领导人称为住持,也就是主管寺院的僧人,由于其久住该寺,护卫佛法,所以被称为住持。除了住持,在寺庙中还设了僧职,主要有八大职事:
一是监院:俗称当家的,住持,一般不负责实际工作,由监院综合进行管理,主管全寺的经济收支、库房等。
二是知客:是客堂的负责人,掌管僧俗的接待事宜。
三是维那:主要负责殿堂、掌管上殿拜佛念经的行道仪式。
四是僧值:又称为纠察,主要负责管理僧众的行为,使他们不违犯寺规。
五是典座:主要负责厨房、斋堂、管理僧众的饮食情况。
六是寮元:主要负责临时来挂单的外来僧人和居士的招待工作。
七是衣钵:协助住持的工作,是大寺院方丈室的负责人。
八是书记:掌握往来文件的收发、起草等文秘工作。
汉传佛教的僧人受菩萨戒时,为什么要烧香疤?
关于烧香疤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起源于元代,据说志德和尚提出,他在传戒的时候,规定受戒的人都要在头项上燃香,其中受沙弥戒的要燃三炷香,受比丘戒的要燃十二炷香,从此以后,把香疤作为终身之誓的戒法就流传了下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香疤开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据说梁武帝曾经大赦天下的死囚,并命这些死囚出家为僧,为了能够识别这些人,就在他们的头上烧了戒疤,后来,烧戒就被认为是进入佛门苦修的开始,并且逐渐被僧众们接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香疤是和尚在受戒的时候,用艾火烧上去的,戒疤从1个到9个不等,戒疤越多资格也越深。这是汉传佛教中的一种习俗,并非佛陀创制的,在其他国家都没有这个习俗。在解放后,这项习俗就被政府废止了,但是仍然有的寺庙要烧香疤。
汉传佛教的僧尼为什么不能够结婚生子?
按照汉传佛教中的戒律,僧尼只要一出家,就不能够结婚生子。这一方面是由于戒淫邪是五戒之一,不近女(男)色、不成婚生子也是属于不邪淫的一部分内容。在另一方面,有的人按照佛经指出人在六道轮回中会互为父母,而妻、子等六亲眷属本身就是自己的冤亲债主,所以会使修行的人产生烦恼,妨碍清净的修行,如果不再结婚生子,也就消除了在这方面的烦恼。
但是在一些流行汉传佛教的国家中,对僧尼结婚生子的限制也并不是十分严格的,例如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由于人口不足,就通令要青壮年僧人一律娶妻生子。
什么是汉传佛教的半月布萨制?
所谓布萨,就是指净住、善宿、长养等,是僧团组织中的一项重要规定,就是同住的比丘每半个月要在布萨堂(即戒堂)中集会一次,由一位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其他的比丘则要反省自己在过去半月中的行为,如果有违戒,需要在众人面前忏悔。另外,在家信徒要在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也称为布萨。
根据《中阿含经》中的说法,僧众要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即六斋日)行布萨,后来由于时间太过于频繁,就改成了半月布萨制,汉传佛教主要根据半月布萨制,每逢初一、十五,信徒们都要聚集起来,举办礼佛、供养、诵经等佛教活动。
什么是汉传佛教的忏法?
所谓忏法是指悔除所犯罪过,以便于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起源于东晋时期的道安和尚,从南朝到隋唐时期都非常流行。历朝历代的僧侣都采用了大乘经典中的忏悔之法,并以各种形式流行着,还由此产生了许多礼赞文、忏悔文,到后来发展成为有关忏法的佛书。现在流行的主要有《梁皇忏法》、《法华三昧忏仪》、《慈悲水忏》、《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等。
在明代洪武初年,明太祖在南京蒋山屡建法会,超度元末死难的人。在洪武五年(1372年)举办的广荐佛会中,明太祖亲临烧香,最后命轨范师举行瑜伽焰口施食之法。从此以后,忏法就开始广泛流行开来,诸多的僧侣都以之作为自己的职业。
在汉传佛教中,有哪些重大节日?
汉传佛教中的重大节日主要有浴佛节和盂兰盆节。
浴佛节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又称为佛诞日,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举行的一个节日。在每年的佛诞日中,寺院都要在香花丛中安放一个铜盆,盆中要注满香汤,汤中立着一尊铜质童子像,僧众和居士们一边念一边依次拿小勺舀汤浴佛。在这一天,僧人们在早斋或者午斋前都要举行供佛祭祖的仪式,善男信女们也要在这一天来到寺院烧香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