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亭阁式塔:这种塔结合了印度的覆钵式塔和中国的传统亭阁建筑的风格,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的外形看起来像一座亭子,而且通常都是单层,有的顶上有一个小阁。
四是花塔:这种塔的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着复杂的花纹,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花束,造型显得很独特,有单层和多层之分。
五是覆钵式塔:这种塔也称为“宝瓶式塔”,塔身是一个平面圆形的覆钵体,上面修建得有高大的塔刹,下面是用须弥座来承托的。是一种印度古老的传统塔式,在很早就流传到了中国,在元朝以后开始流行起来。
六是金刚宝座式塔:这种塔的形式一般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中间的塔显得比较高大,四角的四个塔相对比较矮小,形制是属于密檐式的,也可以说是覆钵式的。
七是过街塔:这种塔一般建造在街道中间或者在大路上,下面有门洞可以让车马行人通过。
八是塔门:塔门是指把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样式,但是只允许行人经过,车马不能够从中行走。
石经和经幢分别是指什么?
石经是古代刻在石碑上或者摩崖上的佛经。佛教石经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是摩崖石经,也就是刻在自然山崖岩石上的石经。雕刻摩崖石经的难度很大,一般都属于大型作品。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摩崖石经很盛行。
二是石柱石经,也就是雕刻在石柱上面的石经,通常都藏在洞中。在我国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刻石,就是著名的石柱石经。
三是经幢石经,也就是指刻在经幢上的石经,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很盛行。
四是碑版石经,也就是雕刻在碑版上的石经,通常都镶嵌在寺院的墙壁上或者储藏在山洞之中。其中杭州西湖孤山的石壁《法华经》、北京八里庄摩诃庵收藏的明代汉白玉制的六十四块《金刚经》石板等,都是有名的牌版石经。
经幢其实就是刻有经文的多角形石柱,一般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样式有四角形的、六角形的或者八角形的。幢身通常都立在三层基坛上面,下层的柱身上面刻有经文,上层柱身上镌题额或者愿文。最常见的经幢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
水陆画是指什么?
所谓水陆画是指在举办水陆法会的时候,悬挂在殿堂上面的宗教画或者佛寺、石窟中的壁画以及雕塑,是集儒、释、道之大成,融合了各派艺术精华的一种作品。
水陆法会是一种佛教仪式,通常是在佛教寺院中举行的,用来超度亡灵,普度所有水陆上的鬼怪的佛事,全名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为水陆法会或者水陆道场。
关于水陆法会上的水陆画的幅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都是根据法事大小来做决定的,最多的可以有二百多幅水陆画,最少也有三十二幅画。水陆画主要分为上堂和下堂两个部分,上堂的画主要是佛、菩萨、明王、护法、祖师、缘觉、声闻以及印度古仙人等画像;下堂的主要是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等六道的画像和山岳江海诸神、儒士神仙、城隍土地、善恶诸神等的画像。
在我国,水陆遗迹主要有哪些?
在我国,现存的主要的水陆遗迹主要有:
一是重庆大足石篆山的石窟,这里是北宋九僧之首希昼禅师的开山道场,也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个水陆道场。现存的石篆山石窟一共有九个窟,其中七窟雕了孔子及其门人十哲的像,题记中有“元祐戊辰岁孟冬七日修水陆庆赞讫”的字句,可以看出这处石窟是专门为修水陆斋会修建的。
山西稷山青龙寺腰殿的壁画,是在元明时期重绘的水陆画。在画中有佛、菩萨、弟子,以及道教五帝神众、南斗六星、元君圣母,儒家以前为国捐躯的将士、文武叶赞、孝子顺孙、贤妇烈女等人的画像。
在河北石家庄毗卢寺正殿中的明代壁画,四个墙壁各自分成了上下三排,画中有天堂、地狱、佛、菩萨、城隍土地、帝王后妃、忠臣良将、贤妇烈女等人物故事画,多达126组506人。
金铜佛造像是指什么?
金铜佛造像是指专门用铜或者青铜打造出来的,佛像的表面鎏金,可以随意移动,有时候也指镀金的佛教造像,在早期被称为“金人”,在后来也被称为“金泥铜像”。金铜佛造像包括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诸天等形象。
中国的第一尊金铜佛造像是在汉代出现的,从此以后就流传开来了。从南北朝到唐朝时期是鼎盛期,然后从元代开始,当藏传佛教传入内地后,金铜佛造像就开始有了藏传佛教的特色。
我国现存的金铜佛造像有两种,一种是传世作品,一种是出土文物。在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年间的造像,分别是元嘉十四年韩谦制作的坐佛像和元嘉二十八年刘园制作的坐佛像。
在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北魏时期是我国佛教造像的一个高峰期,也是整个中国雕刻艺术史的典范,在这个时期,出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享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北魏的佛教造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面部表情--微笑。总的来说,北魏佛像的造型特点是平易近人,佛像总是呈现出一副微笑的样子,并且给人以深邃的感觉,同时在微笑中透露出了对众生的一种慈爱之情,充分体现出了佛的大慈大悲。而且这种佛像造型也更进一步体现了佛的人性化,更能够得到大众的青睐,在民间的感染力自然也就更强了。
在北魏时期的佛像基本上都是秀骨清像的样式,佛像看起来都比较瘦削,清秀,温和,缺乏一分粗犷和雄壮,但是也多了一分平和与秀丽,这一特点同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的风尚是有关系的。在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北魏雕像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成为北魏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造像。
在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在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的佛教造像不仅数量是最多的,而且遗存至今的遗迹也有很多,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和先前的北魏造像略微有些不一样。在这个时期中,佛教造像风格显得更加成熟,而且造型也显得更加丰满多样,本土化也更为明显,有许多的造像都非常高大。
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在色彩的使用方面显得很大胆,颜色明亮而强烈。在造型上,隋唐时期的佛像完全没有北魏时期的那种秀骨清像的风格,佛像变得丰满,身躯也更为圆润,佛像面容饱满,生机勃勃,很符合唐朝时期以胖为美的风尚。
在对佛像的处理上,更进一步体现出了中原风格,例如对衣纹的处理,就是仿照石刻的手法来进行雕刻的,衣褶看起来也更加明显和逼真,具有很强的质感,色彩与北魏时期的造像相比较,也更加华丽。佛像的线条流畅,刚中带柔,显得更加人性化,风格也更为成熟。
造像碑是指什么?
造像碑就是指以雕刻佛像为主要内容的碑刻,在碑上开龛造像,并且在碑上把造像的原因记录下来,比如造像人的姓名、官职、籍贯,供养人像等。
从北魏到唐朝,造像碑都非常盛行,但是在唐朝以后就没有了,因此也成了这一时期佛教的特殊艺术品。
总的来说,造像碑可以分成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千佛碑,也称为万佛碑,一般都是在整个碑的四面雕刻一些小型佛像,这些佛像排列整齐,造型较为单一,在各个碑之间的差别也并不大;第二种形式是在碑的前后两面各雕刻二层或者三层佛龛,龛中一般都雕刻有一尊佛和两尊菩萨像,或者一尊佛、两尊菩萨、两名弟子像,在龛楣上有飞天图像;第三种形式是整座碑只有一个佛龛,龛中雕刻了一尊佛和两尊菩萨,菩萨的脚边一般有护法狮子像。
造像碑的题材和风格类似于同一时期的石窟雕刻,一般都是高浮雕作品,形体比较小,雕刻更为精致,其中北魏时期的雕刻数量最多。
供养人像是指什么?
所谓供养人像,就是指信仰宗教的人出钱绘制、建造佛像,并且开凿石窟、修建佛寺,为了表达诚意,表现自己的功德,能够扬名万世,在绘画或者雕像的边角及侧面画上或者雕刻上自己或者家族等人的肖像,肖像就被称为供养人像。
供养人是指信仰宗教的人,这些佛教的信徒们为了制作佛像、开凿石窟、修建佛寺,他们会提供资金或者物品,用来弘扬佛教。
供养人像是根据真实存在的人创作出来的,而且还留有许多的文字记录,能够清楚得知佛像的历史,是研究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壁画是指什么?
壁画就是指用绘画、雕塑或者其他制作方法,在天然或者人工壁面上制作出来的画,这也是人类最早的一种绘画形式。
至于壁画的画法,有干壁画、湿壁画、蛋彩画、蜡画、油画、丙烯画等等,这些画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壁画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壁雕、壁刻、镶嵌壁画、陶瓷壁画。
佛教帛画、绣像和织成像分别是指什么?
所谓帛画,是指绘制在丝织品上的一种佛教画。这种画的起源时间比较早,最开始主要用在殉葬品中,在一些古代陵墓出土的文物中经常可以看见这类佛画。后来,随着佛教的兴旺,佛教帛画的题材也慢慢扩大了,并且涉及佛陀、菩萨、天王、说法图、经变画等内容。
所谓绣像,是指用丝线在织物上以刺绣的方法绣出来的佛像。在我国最著名的绣像是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北魏太和十一年的佛说法图残件,这幅绣像在织物上运用锁针的方法绣出了坐佛、站立菩萨、男女供养人、各种散花,而且还有广阳王慧安书写的发愿文。这件作品称得上是我国古代绣像中的经典之作,整个绣品线条流畅,颜色的搭配也恰到好处。
所谓织成像,是指用丝和金线手工织成的佛像,这种佛像属于丝织佛像中的珍品,在古代一般都用作朝廷的赏赐物或者作为贡品。
木版佛画是指什么?
所谓木板佛画,是指以佛教题材为内容的木版画,其中大多数都是佛教经像。
在我国,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来,随着刻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木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版画主要采用了木版画的形式。在我国现存的木版佛画中,有许多稀世珍品,它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瑰宝。
木板佛画的雕刻都很精美,而且构图严谨,显得庄严肃穆,这些作品通常出自大家之手,主要是用来宣传佛法,弘扬佛教的。
在今天,全世界最早的木刻佛经,是在敦煌发现的唐朝咸通九年雕印的卷子本《金刚经》,其扉页画着释迦牟尼说法图,制作精美,刀法相当纯熟。
佛教音乐是指什么?
所谓佛教音乐,就是指与佛教有关的音乐,也称为梵音。佛教音乐起源于印度吠陀时期,主要目的就是宣传佛法。
佛教音乐主要有四大类,它们分别是赞、偈、咒、诵。其中,赞的意思是祈祷和歌颂佛祖,是一种以八句、六句、四句为一组的韵体,最有名的是《戒定真香》、《杨枝净水》、《佛宝赞》等。偈分为五字偈和七字偈,每首偈由八句或者四句组成。咒就是指咒文,主要分为有韵咒和无韵咒两种,咒只能意会不能解读。诵就是指诵唱,有很强的音乐性,听起来相当具有韵律感。
佛教音乐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用在讲经仪式中,在讲经的前后都会用到佛教音乐。第二种是用于六时行道中,也就是寺院每天做功课时使用。第三种是用在经忏法会中,在这些佛事法会中都要用到佛教音乐。
一般比较常见的佛教音乐有《三宝赞》、《弥陀赞》、《观音赞》、《蒙山施食》、《瑜伽焰口》、《水陆》、《梁皇宝忏》、《大悲忏》、《三昧水忏》、《如来梵》、《云何梵》、《处世梵》等。
佛教音乐对于中国乐理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佛教音乐主要是通过礼佛、赞佛的形式来宣传佛教,扩大佛教的影响力,是一种宗教音乐。
在北传佛教中,中国的佛教音乐大约开始于三国时期。后来不断出现新的佛教音乐传唱,僧人也在寺院中演奏梵乐法音,于是佛教音乐就开始流行起来。由于译经的需要,对韵律的研究显得非常活跃,于是后来兴起了对佛乐理论的探讨,从而对后来的中国乐理学和音韵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佛教在唐朝时期进入了鼎盛阶段,佛教音乐也因此盛极一时,当时,不但有传统的梵唱在继续流传,而且还有大量的西域和天竺佛曲也传入了中国,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批新的民族化佛曲。当时的佛教僧人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就连宫廷乐师和全国高手面对僧尼的演奏也甘拜下风。另外在民间还很流行俗讲,也就是把佛教的内容通过唱导师以说唱的形式表达出来,令听者感动悲泣。这个时候,佛教音乐也传到了国外。
到了宋朝,佛教进一步走入民间,于是佛教音乐和曲牌、小令填词结合在一起。明成祖朱棣制作了御制佛曲。清朝的佛教音乐则完全定型化了,而且以丛林腔为物色,每支佛曲都有固定的基调和旋律,同时又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中国的佛教音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
从佛教传入中国,到三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佛教音乐。最初,一些来自印度、西域的高僧在汉地传播佛教,翻译佛经,同时也把佛教音乐从印度、西域等地带入了中国。
在我国,最早创作梵呗的人是曹魏时期的陈思王曹植。曹植曾经游鱼山,听见空中有一种梵响,清扬哀婉,他仔细听了很久,深有所悟,于是就模拟音节,根据《瑞应本起经》写为梵呗,并且撰文制音,传给了后代。曹植所制的梵呗总共有六章,就是后世所传《鱼山梵》,这也是中国梵音的开始。
禅诗是什么样的诗歌形式?
所谓禅诗,也称为佛教诗歌,是指专门宣扬佛理或者具有禅意的诗歌。
在汉朝时期,这类诗歌就已经产生了,当时创作禅诗的人不仅仅有僧侣、信仰佛教的人,还有一些著名的诗人,遗留下来的禅诗大约有三万多首,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禅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它们分别是禅理诗和生活诗。禅理诗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佛理,在这些诗中充满了佛的智慧和哲理,有很多还具有很强的辩证思维特点,除了一般的禅理诗,另外还有示法诗、开悟诗、倾古诗等。生活诗一般描述的都是僧侣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主要表现了清净洁净的参禅环境以及悟道过程中的感悟,在这些诗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佳句。这些诗可以分为山居诗、佛寺诗、游方诗等。
禅诗对中国的诗词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所谓禅对诗歌的影响,并不是指禅的教义影响了诗歌,而是禅的精神影响了诗歌。禅的精神就是通过“顿悟”来理解“空无”的哲学精神和一种直觉思维方式。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禅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