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500多年,悉答多在古代印度伽耶村的菩提树下开悟得道,于是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教的历史从此开始。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有关佛教的基础知识。
佛教的概念是什么?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答多(公元前565~前486年)。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
乔达摩·悉答多王子在他29岁的时候舍弃了王族的生活出家修行,他历经磨难,终于在35岁那年,在一棵菩提树下禅定49天后开悟,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从而成为佛陀。
因为佛陀的父族属于释迦族人,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创立以来,就在亚洲地区逐渐流传,并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那么,什么是佛教呢?准确地说,佛教就是指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所以,佛教并不是一种宗教,也不是一种哲学,而是指通过修炼,依靠般若的智慧打破自身的无明的烦恼,从而成就菩提之道。
因此,佛并不是神,而是代表一种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已经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一种人格。佛并不是万能的,世人也不能够依靠佛解脱烦恼,佛的意义只在于告诉并引导世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脱烦恼。
佛教中的六道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的轮回理论中,六道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所谓六道,就是指天道、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其中,天道、修罗道、人间道因为作业(也就是善恶二业,即因果)比较善,也称为三善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因为作业比较恶,也称为三恶道。世间的所有众生,会由于不作善业而投生于三恶道,或者因为作善业而投生于三善道,一切众生都在这六道之中进行生死轮回,只有佛、菩萨、罗汉能够跳出三界,不进入轮回。
一、天道在天界中是福报最好的。但是,由于来自享乐的巨大诱惑,很难静下心来修行,而且由于福报已经用尽了,所以下一生通常都投生在三恶道中。
二、修罗道,距离天道的福报很近,但是由于心中怀有妒恨之心,好勇斗狠,不思修行,经常和天界作战,因此在死后通常也堕落于三恶道中。
三、人间道就是世间人类,虽然没有天道的好福报,但是有苦也有乐,是最适合修持佛法的,可以借助这一机缘进行修行,从而达到觉悟,超脱于轮回。
四、畜生道,往往是由于杀生而投入了这一道中,并饱受自然和人类的奴役之苦。由于天生愚痴,大多数都缺乏修行的机缘。
五、饿鬼道,大多是因为不肯施舍,或者偷盗,或者见难不救的业,所以投入了这一道中。饿鬼们通常都要承受黑暗中饥渴不堪的痛苦,他们日夜受苦,无心于修行。
六、地狱道,恶业最重的通常都会投生在这一道中,要历经几十万亿年以后,才有可能脱离地狱道的痛苦,因为太苦而不能够修持佛法。
什么是因果轮回?
因果又称为业因果报,或者称为因果报应,这是佛教的基本原理之一。在这里,因就是指原因,果就是指结果。业就是指所有的身心活动。业又分为身业、口业、意业这三种业。所谓的报是指来自业的报应,也就是由三业的善恶引起的后果。
轮回是佛教中的一项基本理论。所谓的轮回,就是指众生处于不断的生死循环之中,循环的道路有六条,即天道、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行上品十善的人升天,行中品十善的人做人,行下品十善的人成为阿修罗;犯上品十恶的人落入地狱中,犯中品十恶的人成为饿鬼,犯下品十恶的人沦落为畜生。
根据佛教的教义,十善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恶。
什么是佛教三宝?
在佛教中,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教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内容。
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的所有诸佛。要想成就圆满的佛道,就必须修成佛身和佛德。佛身是指法身、报身、应化身。佛德是指智德、断德、恩德。
法宝是指诸佛的教法,它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以涅盘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目标是为了得到清净法身;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包括了三十七种修行方法;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这是专门传授佛法的法门,可以分为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究竟悉檀这四类。
僧宝是指依佛法如实修行的人,分为义僧、贤圣僧、福田僧。义僧是指以法相之身居于世间的佛,他们可以根据机缘幻化出不同的外相,但是他们的真实之相从来不能够被人们看见,他们在暗中护佑着世间的芸芸众生。贤圣僧是指见道位以上的贤圣,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在大乘指初发心以上的菩萨。福田僧是指在凡夫位的出家僧人,他们虽然还没有证道果,但是也能够庇荫众生。
缘起论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教义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缘起论就是指佛教阐释宇宙万法都是由于因缘所生的一种理论,它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证悟,也是佛教的基本原理。佛教用缘起来对世界、生命和各种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解释,因此建立起了佛教特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缘起就是指诸法是由因缘开始的。释迦牟尼曾经这样对“缘起”作了解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他又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缘起论的基础是“法印”,中心思想是“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佛教中,所有教法都是以缘起论作为依据的,不管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还是大乘佛教,都是以缘起论作为根本教理的。
在佛教中,三界是什么意思?
释迦牟尼对于世界的结构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的周围有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在这个世界里面,按照有情生命居住的层次,又分成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在佛教中,所谓的有情生命是指世间所有的有情众生,不仅包括人类,还包括畜生、饿鬼和诸天界。
在三界中,欲界是第一界,也就是说,凡是居住在这一层里的众生,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欲望之中。在佛教中,欲望有五种,也称五欲,即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此外,按照人的感官,五欲是指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色欲是指人的眼睛喜欢看好看的东西;声欲是指人的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香欲是指人的鼻子喜欢闻好闻的香气;味欲是指人的舌头喜欢品尝好吃的食物;触欲是指人的身体喜欢与舒适的环境进行接触。在欲界,众生的快乐是以追求欲望的满足为基础的,众生的快乐是建立在欲望的满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就称为痛苦。
在三界中,色界是第二界。在这里,“色”并不是指颜色,也不是指女色,而是指物质。生活在色界里的众生已经没有男女饮食的欲望,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摆脱物质的诱惑与束缚。如果人类想要上升到色界天,首先就需要修禅定,等修到了一定层次的禅定后,将来就能够升到色界天。此外,根据修炼的禅定的不同层次,色界天又可以分为四重天,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在初禅天中,天人已经脱离了欲界淫欲等粗俗的情趣,而得生在清净无染的色地,所以称为离生喜乐地;在二禅天中,天人的内心清净,可是他们的心中依然存在喜乐,不能够躲避开劫末的水灾;在三禅天中,天人已经没有了喜乐的情感,只有静妙之乐;在四禅天中,天人已经没有了三禅诸天的情感,只忆念清净修行的功德。这四禅天中自无烦天以上,已经是属于圣者的境界,不再会进入轮回之中。
在三界中,无色界属于最高层次。在无色界中,众生不仅摆脱了欲望的束缚,同时也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根据修炼的禅定的不同层次,无色界也可以分为四重天,即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在前三处天中,众生还有心识存在,在非想非非想天中,众生已经完全没有心识了。
为什么把四圣谛作为佛教的基本教义?
所谓四圣谛,是指四个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指对世间的苦果的缘由进行说明;集谛是指对苦的根源是业与烦恼进行说明;灭谛是指对解脱与证果进行说明;道谛是指对离苦的道路进行说明。
只有佛陀才能够开释这四圣谛,而其他的人只能够追随佛陀的解说进行解说,甚至连辟支佛也只能够自己领悟,而不能够使用四圣谛对众生进行度化。
在佛陀以前是没有四圣谛的。其他圣者都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获得觉悟的。佛陀对四圣谛进行解说的目的,是要把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告诉给众生。众生的身心有各种各样的生死业和烦恼,这些就像各种心病一样,佛陀把这种病情以及病的根源告诉了众生,并且向众生展示了在病好之后所获得的愉悦,以及如何解除病痛的方法。
因为四圣谛是佛陀在悟道以后开始传授的最早的真理,而佛陀一生传授的内容就是知苦与灭苦,所以,也可以说四圣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思想。
佛教中的四劫是指什么?
佛教对宇宙观的认识是:世界是遵循着成立、存续、坏灭、空无这四个阶段进行周而复始的演化的。这四个阶段分别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每一个阶段中又分别有二十种劫。
一、成劫是指以山河、大地、草木为代表的器世间,与以所有的有情众生为代表的众生世间的成立时期。在这一劫中,又可以细分为二十种劫。在成劫刚开始的时候,有情之业经过亿万年积累开始缓慢流动,并生成了“风、水、金”这三种元素;然后再由这三种元素沉淀形成山河、大地等地理大环境。从这时开始,生命诞生了,并且生命的种类越来越繁多,在世间生存了下来。与此同时,上方的天界和下方的地狱也逐渐形成了,等生命经过了生死轮回之后生于地狱界时,代表新的世界正式完成。
二、住劫也称为续成劫,是指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处于平稳、持续状态的这一时期。也就是从一有情生于地狱时候开始,到大三灾当现的时候的二十种劫。在住劫刚开始时,阎浮洲人的寿命从无量数逐渐减少到十岁,这是住劫中的第一种劫。然后,人寿又由十岁开始,每百年增加一岁,直至增加到八万岁;接下来,人寿又从八万岁开始,逐渐减少到十岁为止,这是第二种劫。像这样循环往复地增减,直到最后的第二十种劫,并且返回到八万岁为止。在减劫时期,又有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等小三灾出现,诸佛出现。但是人寿减至百岁之下后,佛也不会出现了,因为五浊非常难以化导。
三、坏劫,这是在住劫后的世界的毁灭期。众生世间首先被毁,称为趣坏、有情坏;随后,器世间继续被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在这一劫刚开始时,地狱的有情命终以后,不再更生;再后来,鬼趣和人、天等众生也逐渐灭亡;当有情破坏之后,世界出现了七个日轮,并发生了火灾,在火灾中,凡是初禅天以下的都被烧毁了;火灾后又出现了水灾,凡是二禅天以下的都荡然无存了;最后又起了风灾,凡是三禅天以下的全部都被吹落了。
四、空劫,这是世界已经毁灭的空无期。在欲界和色界中,只有色界中的第四禅天还存在着,其他的全部都归于空虚之中。
在佛教中,一切诸法的意思是什么?
一切诸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万法”、“一切法”,也就是指所有的事物、所有的现象,以及物质的和精神的所有的存在。它的原意是指由于因缘而起的所有存在的现象,也就是有为法;后来,连无为法也被包含在一切法之中了。
除了这些,一切法还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原始佛教中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谓的五蕴就是指色、受、想、行、识;所谓的十二处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以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六处;所谓的十八界就是指六根、六境、六识。
第二个含义是指部派佛教所说的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一切有部说共有五位七十五法,也就是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无为法三。
第三个含义是指大乘唯识家将一切法列为:色法十一、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总共有一百种,又称为“百法”。
十二因缘为什么是轮回的基本定律?
佛经中说,生命的轮回就犹如一条生死链,而这个链环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因为生命没有最初的起源或者开始,所以轮回永远不会停息,所有的一切都在按照因缘和业力不停地进行运转。而因果运转的模式就是十二因缘。
释迦牟尼认为这十二因缘是互为因果的,它们构成了人生因果循环的一条总的链条。因为人的无明,所以才造就了过去的行,才产生了惑和业,最后又招致了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人因为受到了爱的诱惑而去索取,从而产生了今生的惑和业,并招致了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个链条可以一直循环反复下去,使得我们在生死之间流转,在六道中轮回而得不到解脱,因此,佛教就把这种从无明到老死的循环称为“流转门”。
这十二个因缘的运作模式就是三界有情生命轮回的模式,因为它们都是依靠因缘条件而起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独立体,所以称为十二因缘。
佛教中的三毒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中,三毒是指世间众生沾染上的三种最基本的毒害,也就是贪、嗔、痴。三世众生之所以会沦入于苦海之中,并且忍受诸多的烦恼,始终得不到解脱,根源都在于这三毒。所以,修道的人必须要去除三毒,才能够脱离苦海。
所谓贪,就是指对顺的境界起了贪爱之心,并且无度地索取,异常留恋,总是想要获得。一旦得不到,就会心有不甘。
所谓嗔,就是指对逆的境界起了怨恨之心,稍不如意,就会感到愤怒生气,于是烧灭了善根,并且结出了大怨念。
所谓痴,就是指不明事理,不相信三宝正法。不但显得无知而傲慢,而且不明是非,不分善恶。
贪、嗔、痴这三毒也称为三垢、三火,能毒害众生,损坏众生的善心,它们就像毒蛇毒药一样,只要一接触就必定会伤人,并且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成为万恶的根源,所以也称为三不善根。
所谓的诸法实相是指什么?
所谓实相是指所有诸法的真实体相,也称为诸法实相。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只有这一种是实在的,既不变化,也不会损坏,所以称为实相。
佛教认为,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于因缘组成的,而且变化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自体,这就是所谓的“空”。而这种空就是宇宙万物的“真性”,也就是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是万有的本性,所以又称为“法性”。此法性真常不变,所以又称为真如;另外还有真谛、中道、涅盘、实际、实性、法身、法界、佛性、如来藏、般若等各种各样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