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诚恳令富人知道他并无其他意图,于是坦诚答道:“若我处在兄长现在的境遇之中,我想我定会感叹命运之不公,立志要光耀门楣,从而努力地去争取与奋斗,改变现状。”
穷人豁达坦然地看着这位富有的邻居,说道:“我虽生活得穷苦,但坚信每个人的命运在冥冥中早已注定,并不会因为个人的欲望而改变。况且人生在世,知足便常乐,粗茶淡饭于我已然是绝世美味,邻居的富丽豪宅我也只当作是自己家墙头的免费装饰,并没有去羡慕抑或厌恨。过于好强,这便是你问题的所在了。”
听过邻居的一席话,富人如醍醐灌顶,逐渐开始改变自己的处世观。后来,他再看邻居家那座简陋的院落,似乎也不再觉得那么面目可憎,因为他开始珍惜与享受自己已有的生活,对于自己所处的境况,他也感到知足与安乐。
造物主对世人向来慷慨,可对此,凡人总是后知后觉。时常在被贪欲打击得头破血流之后,才甘愿回归到原本的生活轨道。人们总不相信世间万事万物在冥冥中早有安排,人生并不需要过分的执念。贪念就像把尖锐的刀刃,能将人心刺得千疮百孔,使人在欲望中挣扎得迷失了心志,最终遗忘了最初的单纯。
人生是一段必须不断向前行走的路途,在途中你意图追求的东西越多,身上的行囊便会越重。如果人只顾着一味地索取,贪得无厌,那么在人生旅途中不仅会遗失路途中美好的风景,更会被沉重的包袱压得难以喘气,最终迷失在人生行进的路上。所以无须去惊羡别人的浮华,因为我们无法知晓那份浮华背后所需要承受的艰辛;更无须妄自菲薄,因为用心经营了生活就没什么值得悔恨。
佛说:“知足是富人,平常是高人,无事是仙人,无心是圣人。”人生在世,知足便常乐。只有懂得知足才能珍惜平淡的幸福,每日心怀感恩地从容对待生命中的所有事物。若能做到这般,便会发觉人生处处是美景。一朵花的笑靥,一只虫的鸣唱,一粒沙的禅悟,都会变成了人生画卷中美丽的风景。
人生中有清风相随、知己常伴已是莫大的幸福。即使是孑然一身,也还有广阔的苍穹任人游荡,清澈的内心长久相依。人生本就苦短,若还沉浸于水中捞月、雾里看花,只会更令人徒增感伤罢了。世人唯有握紧手中的幸福,坦然度世才是最明智的。
人的一生,缘分因果早注定,富贵贫穷皆是命。世人最佳的做法便是放下外物的牵挂,知足地看待生活。若有清风相迎就感谢上苍的慷慨,若有泉水经过,就安然地享受它的甘甜。心无欲、人无求,平平淡淡已是幸福的一种形式。
若能做到一念之间百花开,世间的美好模样便会永存世人心中。万物本无意,是人心为它附加了光环或尘埃。众生皆平等,莫让内心的杂念与欲望增加自身的重量。人生若能有“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豪迈,苦难和痛楚便都微不足道了。
相守到云开,互望到月明
每个人都是一无所有地来到凡世间,也都必然一无所有地离去,这个既定的过程任谁都无法逃脱。由此看来,“我从何处来,又将要归往何处”这个问题也许并非要找到既定的答案了。反之,更重要的是,我们曾走过许多路途,不管是独自前行,抑或相互扶持,在这期间都遇见了许多人也亲眼望见了许多世间美景,这令我们的人生旅途更加精彩纷呈。
凡世繁杂,人在其中自然会沾染上或多或少的尘埃。也许我们会在庸碌茫然中忘记自己最初行走的目的,从而在人挤人的汹涌潮流之中,只顾着一味地奋力向前,却不知这一路所错过的人生美景何其壮丽。直至在转身回望时,发觉灯火阑珊处无法找到可以诉说心事的人,也看不清自己身后的路,才发现原来自己错过了如此多的美好。
智心禅师是一位喜欢在世间行走的禅师,因此他总是云游在外,这期间,他看尽了人生百态,亦赏尽了世间美景。这一日,智心禅师云游到一个市集,市集里的屠夫与过往的他有着怨仇。智心禅师在净身出家之前,曾是四处抢杀的山贼,他们试图掠夺屠夫的妻子时,屠夫曾与之抗击过,因而记得智心禅师的面貌。而今,屠夫便发现了智心禅师的存在。
多年以来,屠夫对当年智心禅师等人的夺妻之恨一直怀恨在心,因此发现禅师之后,便总是在众人面前对他进行羞辱。禅师在小镇居住几日下来,整个小镇都对禅师曾经犯下的罪孽了然于心,甚至在众人夸大其词的流传演变中,禅师还被莫名其妙地扣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
这一日,烈日当空,禅师即将离开这个集市,去往下一个目的地。屠夫知道之后,特地赶在禅师还未离开之前,又来到禅师面前破口大骂,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大汗淋漓,显得狼狈不已。众人都聚集过来围观,对此,屠夫觉得心满意足,他认为自己终于又使禅师颜面尽失了。
智心禅师的耳边几乎全是繁杂的骂声,但他却依然是一脸的坦荡无畏。看着屠夫毫无形象的狼狈模样,他语气安和地问道:“施主可曾记得先夫人的为人?”
“这无须你来询问。对于她的一切,我自然全都铭记于心,她不但是我见过容貌最美丽的,内心也是我这辈子所见过的女人当中最善良的!”屠夫带着愤怒,不屑地回答道。
听了屠夫的回答,智心禅师依然用那平和的语气继续问他:“那如若先夫人还在世,看见今时今日,你这般样子,她会作何想法?”
“她为人善良至极,一定会阻止我这样做,但她已经离开人世,永远不可能活过来,所以你说这些也都是无用。我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对你的怨恨与责骂!”
禅师淡然地说道:“不,施主,我并不是畏惧你辱骂我,而是怕已经前往极乐世界的先夫人还因为老朽的关系,为施主操心。因为她虽不能陪伴施主左右,但她一定还在继续地关注着施主您。”
听此,愤怒中的屠夫一愣,沉浸在怨恨中的他已经全然忘记先夫人虽然已经离世,但却一直在极乐世界关注着自己的一举一动。自己如今的这般行为定会令她失望至极吧。
也许屠夫只记得先夫人自身的善良与美好,却在愤怒中忘记了她带给自己的那份温暖。如果他能时刻谨记还有一双眼睛正注视着自己,那么便会在内心重拾那份温暖吧。就像陪伴在旁的美好善良的先夫人从未离开过一般。
世间的两个人,从相识到相守的艰难历程,不仅需要克服种种外在的环境因素,更需要直面彼此内心,从中找寻真诚相爱的笃定。倘若在每日每夜的彼此消磨当中,依旧能保持初心,才可以成为相互厮守的人,唯有通过日常琐碎事件的考验才可以执手相伴。
相守之人并不一定可以执手白头,互望之人却可以惺惺相惜。命运从不会轻易地告知我们事情发展的结果,人们必须为之历经磨难,待到过去许多日月,答案自然会在时间的洗刷当中浮现。唯有历经了长时间的洗练、走过了波折和坎坷的两个人,才可相知相守。唯有心灵相通,相互珍爱有加的两个人才会相互守望。
相守与互望的默然与寂静,并不是世间任何男男女女都可做到的。这样的境遇,唯有在变幻莫测的际会里两心始终如一的痴情儿女才可到达。
相守,是两相长久忍耐盼到的云开;互望,是彼此期待的清亮月光。
如此这般的知悉和默契,不是所有相互有情的儿女都能轻易做到的,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豁然开朗,更不是随口一说就能轻易到达的风景。可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唯有在长时间变换的际会与时间的洗刷当中,能始终保持初心与之相守的人,才是值得托付一生的人。因为相守互望的那份执念,可以穿越生死,直抵内心。
拾捡时间碎石,铺就菩提路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近乎残酷。这时再面对光怪陆离的多项选择,难免会眼花缭乱。于是,有人选择为追逐财富而卑躬屈膝,有人选择争分夺秒地学习或者加班,有人一味地怨天尤人诅咒上天的不公。每个人都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即使偶尔面带笑容,但也无法掩盖眼神中流露出的无奈与疲惫。
日有升落,月有盈亏,春花秋雨,夏荷冬梅,时间来去也匆匆。这一切是无论人如何努力与拼搏都无法改变。虽然人不可沉浸于醉生梦死,但也不可对名利过于执拗地追求。尽管无法掌控世间万事万物,但世人的一生,依旧是由自己用心智来掌控。因此,世人不仅需要敏锐的慧眼,更需要恒心和耐性。
从前,有一个不被世人理解的和尚,他为了帮助人们驱除祸害,每天都在佛堂里施法念咒,为苍生祈福。由于他总是过于投入,常常三更半夜还在佛堂念咒,快到清晨才去补觉。为此,经过的人都觉得很害怕,不敢轻易靠近。
这一天,他又是快天亮了才回禅房,有巡夜的差役经过,突然差役随身的狼狗对着和尚狂叫不止,差役本以为是有小偷,便跟着狼狗跑了一段,来到禅院门口,差役就停了下来,摸了摸狼狗的头,说:“小黑,你又把和尚当小偷了!虽然他只在晚上念经挺奇怪的,看着也不像好人,但不是小偷啦!”
和尚听到差役的一番话,心下五味杂陈,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委屈。有的时候他也总是问自己,为什么自己明明是在驱除祸害,却总被他人认作是祸害?回到禅房之后,他本想像平时一样,睡一下再起来念咒的,可今天他却睡不安稳,还做了个很奇怪的梦。
在梦里,他像平常一样,双腿盘坐,诵经念咒。这时,有两个心念不正的人经过,其中一个看到了和尚,停下说:“快看,这里有一座金塔!”
另一个人赶忙道:“真的!而且这金塔里面还有佛舍利!”
“快!赶紧跪下,咱们平时做那么多坏事,遇到佛舍利是上天给我们的机会,让我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第一个人说道。
于是二人三跪九叩,长跪在和尚面前。
和尚觉得奇怪,怎么自己就成了金塔了?还是有佛舍利的金塔?想着想着他便不由自主地忘了诵经这回事。于是那二人又说话了:“奇怪,怎么金塔变银塔了?”
“变银塔怎么了?你看!那佛舍利还在塔里头呢,这说明礼拜功德都还一样,接着拜吧!”于是二人又低下了头,继续跪拜着。
和尚听这话越想越不对劲,就走进二人,想仔细瞧瞧他们的模样,可没想到,他这一起身,在二人眼中他便成了一堆沙土,二人开始大叫起来:“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好好的佛舍利变成了一堆沙土!”
另一人道:“难道我们被戏弄了?真是可恶!”说着正要起身,却被另一人抓住,道:“你先别着急,万一这也是给我们的考验呢?从金塔到银塔,从银塔到沙土,这一定是佛在考验我们的诚心,还是接着跪拜吧。”
没过多久,和尚就醒来了,醒来之后,和尚一直在想自己做的这个梦--我打坐诵经,便是金塔;我停止诵经,就变成了银塔;我起身之后,变成了沙土……这难道就是禅坐修行的功德?
于是在这之后,和尚比以前更专注于修佛了,再也不分心于他人的误解,只管自己精进修行。
没过多久,和尚便智慧大开,获得神通,进入了更高阶层的修行。
人世间,不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与努力,阻碍人成功最大的障碍便是懈怠与懒散,禅修亦是如此。
实际上,禅修不是某种特殊的姿势,亦不是一套心灵体操。它是在培育及运用静观。因此禅修并非要局限于坐着的姿态,人们在劳动时可以禅修,在行走时可以禅修,在学习或娱乐时也可以禅修。禅修即是觉察或觉知,它必须被运用于人生所有的活动之中。
我们需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而不能杂乱无章地东一榔头西一锤,必须做到身心合一、心口合一、心眼合一。如此才能少一些妄想,多一些正念,从而智慧日增,最终可开慧眼。慧眼开了,必然能够消除烦恼与困扰。
禅修,必须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心眼如一。可“波涛汹涌之海,源于滴水。高山巍峨之巅,起自微尘。遮云蔽日之木,始于青葱。葱郁繁茂之林,发自棵木”。练习禅修所需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心眼如一并非一时一日即可修成的,这需要时时日日的挑战与磨炼。
因此,禅修之行,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心性稳定才可智能日增,最终慧眼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