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海洋潮汐是由海洋水体受天体(主要是月亮和太阳)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运动。因此,潮汐的涨落有一定的规律。
既然潮汐是海洋水体受天体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运动,那它应该是周而复始、永不误期的。钱塘江涌潮为海洋潮波在钱塘江河口这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当然也应遵守这种规律。可是,为什么唐代的孙承宗在他的《江潮》一诗中却写道:“休嫁弄潮儿潮今亦失信;乘我油壁车,去向钱塘问”。他所谓的失信,也称失期,就是该有涌潮的时候,看不见涌潮,这是为什么。
钱塘潮涌
对此,一个问题摆在地理学者们的面前,汹涌壮观的钱塘江潮究竟有没有失信于人?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曾有“钱塘江潮失期不至”的记载。
德枯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初次来到杭州,对涌潮之事一无所知,他们将营地驻扎在钱塘江的干沙滩上。这一盲目的行为让杭州百姓和宋室暗喜,因为在他们以往的生活中,涌潮过不了几天就会如期而至了。他们急切盼望涌潮到来,将元军连营卷去,以解被破诚之险。谁知,一连三天过去了,一点涌潮的影子都见不着,大宋百姓无不为之大惊,认为天助元军,宋皇朝天数已尽。为此,吴兴华《钱塘江怀古》诗中有“铁甲电江潮不上”之句。元末至正27年也有“元灭之时……潮亦不至,但略见江水微涨而已”的记载。难怪明代田汝成会发出“昔宋末海潮不波而亡宋,元末海潮不波而亡元,亦天数之一终也。盖杭州是闹潮,不闹,是其变矣”的感慨。
无独有偶,明末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兵进入杭州时,多铎进取浙江,将营驻扎在江岸,明朝士兵心里窃喜,以为他们必定逃不掉涌潮带来的灾难,但出乎意料,江潮并没有如期出现。此外,明代嘉靖十三年和二十六年(1534和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年至1845年),都有涌潮失期的记载。明人称这种现象称为“冻死潮”“晒死期”等。
潮水为什么该涨的时候不涨,不该涨的时候反而巨浪滔天呢?这跟钱塘江河口的地理有密切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江道的演变,杭州的潮势慢慢有所衰退。另外,钱塘江河口的泥沙主要来自大海,涨潮流中挟带着大量泥沙,落潮时部分泥沙落淤在河口段,靠每年汛期上游来的山水将泥沙往下冲移。一旦遇上雨少天旱,山水流量小的年份,便造成河口泥沙堆积,妨碍潮波传播。当江道淤塞较严重时,涌潮便不能到达杭州。所以,涌潮失期并不表示没有产生涌潮,有可能是传播受阻,无法达到杭州。
通常来讲,涌潮总是有规律地在钱塘江上出现,但有的时候由于受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偶尔也会“失信”于人,这也是钱塘江潮最令人捉摸不定的地方。
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贝加尔,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形成于一千五百到二千五百年之前。“贝加尔”之名据说是大约一千三百年前往在这里的库里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该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古称“北海”,曾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即在此地。俄罗斯人称贝加尔湖为“圣海”。
贝加尔湖狭长弯曲,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最宽处79.4千米,好像一轮弯弯的月亮镶嵌在东西伯利亚南缘;面积约31500平方千米,居世界第8位。该湖平均水深730米,最深1620米,总容积23600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1/5,是全世界最深也是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在贝加尔湖周围,总共有大小336条河流注入湖中,而从湖中流出的则仅有安加拉河,年均流量仅为1870立方米/秒。
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俄罗斯的主要渔场之一。湖内约有1200多种动物和600多种植物,其数量和种类之多是世界其他湖泊无法比拟的。
尤其让科学家们兴奋异常的是生物的古老性。许多淡水生物在西伯利亚其他江河湖泊找不到踪迹。
贝加尔湖同样有让动物摸不着头脑的地方,那就是贝加尔湖是淡水湖,可是湖里却生活着数量众多的海洋生物。
在其湖底生长着l~15米高像丛林似的海锦,这在其它湖泊里是没有的,奇形怪状的龙虾就藏在这个“丛林”里。而一般鲟鱼都生活在沿海,贝加尔湖的鲟鱼却已经完全变成淡水鱼了。
在欧洲,与贝加尔湖相类似的典型湖泊中,通常只会生活着几种端足类动物(虾状甲壳动物)和扁虫,但贝加尔湖却生活着多达200多种端足动物和80多种扁虫。不仅数量多,有些种类还十分奇特引人。如有人在湖中捕到的体长达38厘米的巨扁虫,该种类虫能吞食鱼类,是世上罕见、也是最大的扁虫。
贝加尔湖的野生动物,最为引人注目是淡水海豹。它数量众多,喜欢成群结队活动。如今,每年仍可捕获近5000头。但是,关于贝加尔湖海豹是怎样来到这个湖中定居的,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个谜。
湖上天气变幻莫测,一年四季潜伏着危险。夏天的浓雾能迫使船只突然停航。即使在风平浪静的日子,也可能随时刮起狂风,恶浪翻滚。据古老的传说,认为贝加尔湖是怒神的王国。
一年中,贝加尔湖面有5个月封冻约90厘米厚,冬季气温平均零下38℃。但阳光却能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水,形成“温室效应”,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温,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各类水生物提供了食物,促进水生物发育成长。
美丽而又富饶的贝加尔湖,在世人心中,一直蕴藏着神奇色彩!
“魔湖”——艾尔湖
早期的欧洲拓荒者一直以为澳洲中部存在湖泊,甚至认为有浩瀚的内海。1839年,25岁的艾耳,渴望自己能成为从南到北穿越澳洲的第一名欧洲人。于是便从阿德莱德出发,开始了他的这一次旅行。他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越过弗林德斯岭,来到盐湖区一个巨大马蹄形地带,他尝试了多种方法,最终还是无法通过,不得不折返。1840年,艾耳开始了第二次尝试,终于到达了现在以他的姓氏命名的艾耳湖。当时湖水虽已干涸,但湖底的淤泥使他无法继续前进。其他探险家也有类似的经历,但他们报告前方有一个大淡水湖:直到1922年,哈里根才从空中测绘了艾耳湖。
艾耳湖虽叫湖,但不是湖,而是澳洲干旱腹地的两片巨大洼地。大约每十年才有一次湖水,大部分时间全部干涸,盖满盐层;湖的四周有一圈好像悬挂着白霜的矿物层。
湖四周是一片晒干的土地:南面是一串盐湖和干涸的盐法;北面是辛普生沙漠;东西两面是布满圆丘和风刻石的平原,很难通过。
艾耳湖湖底低于海平面十五公尺,是澳洲最低的地方。其集水面积大于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的总和,总面积约九千六百平方公里。湖分两部分,北湖较大,南湖较小。两湖由十五公里长的戈地亚渠连接,下雨时雨水从远处的山上流入干涸的河道。大部分的水渗入沙中或途蒸发掉。只有雨下得足够大,才有可能有一部分水最终可以流到艾耳湖,流程长达一千公里。只有在雨水很多的年头,水才流经戈地亚渠。
水是孕育生命必不可少的要素,只要有水,荒凉的艾耳湖也会马上变得生气勃勃起来,艳红色的斯图特沙漠豌豆等植物会突然抽出芽来,迅速开花结子,赶在水分消失前尽快完成其生命循环。雨水也能促使藻类复苏,使埋在泥中的虾卵迅速孵化,整个艾耳湖立即就会旧貌换新颜。昔日的冷清也会被随即赶来的飞禽走兽所打破,艾耳湖会变成一个热闹的场所。
每当艾耳湖注满水时,光秃秃的湖岸便会繁花似锦,长满雏菊和野蛇麻草等植物。鹅鹕和长脚鹬在湖边造窝繁殖,一片喧闹。
来水中断后,湖水在高温的灼考下会很快蒸发,盐分逐渐增加,淡水鱼将无法逃生,只能死在咸水中;雏鸟须在湖干之前成长,学会飞行,一旦湖干食物缺乏,成鸟就会离开,而羽毛未丰的幼鸟便只能听天由命。最后,艾耳湖恢复原状,在湖底淤泥上盖着一层硬硬的盐壳,到处一片荒凉,等待着下一个雨季带来生机。
这种循环已经持续约二万年,偶尔会连续两个夏季下暴雨。假使前—年的雨水浸透地面,第二年的雨水从山上流下时,地面的吸水量就较少,这样艾耳湖就能注满。
艾耳湖就这样周而复始的继续着它的辉煌与荒凉。
“圣河”——恒河
恒河,位于印度北部,是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全2510公里,流域控制面积达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恒河的源流从喜马拉雅山脚下名为牛嘴的冰洞流出,称为帕吉勒提河。这是印度最神圣的河,充裕的阳光照射着水面,使得河流看起来就像一条发光的银带。
这条活力充沛,生机勃勃的溪流穿过加瓦尔山间的一个深谷,来到代沃布勒亚格城。
在巍然耸立的悬崖下,帕吉勒提汹涌的河水与平静的阿勒格嫩达河水合二为一,构成真正的恒河。
赫尔德瓦尔城,恒河流经最神圣的地点之一。每年春天,近十万印度教徒自发的聚集在此。他们用树叶折成小船,里面放满浸过酥油(纯净奶油)的万寿菊花瓣,然后将它点燃。将船放入水中,让其随波逐浪而去,以这种方式来庆祝恒河的诞生。
恒河
穿过赫尔德瓦尔后,恒河继续东行,抵达安拉阿巴德,在流经桑古米时,有一小段与亚穆纳河融合。桑古米也被印度教徒视为神圣之地,每年都要为它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属于它的节日。
瓦拉纳西,印度最古老的城市,以前称为贝拿勒斯,是恒河沿岸最神圣之地。恒河水在这里流过沿岸约三公里长的著名台阶(供沐浴人上下的台阶)。老弱病残的朝圣者都希望能在此了却残生。因为就是此地,传说中的恒河会将印度教徒的灵魂从令人厌倦的轮回转世(一个周而复始的生、死与再生的循环)之中解脱出来。能洗净虔诚的朝圣者充满世俗罪孽的灵魂,如果把人火葬后的骨灰撒入河中能帮助他得到更好的来世,甚至能更早获得“解脱”。因此,在著名的马尼卡尔尼卡火葬台阶上,亲人们将死去的人的尸体用檀香木柴焚烧,然后将其骨灰撒入河中,帮助其完成生前遗愿。
恒河在巴特那下面转而南行,在法拉卡坝附近改称为帕吉勒提河。西面的支流改名胡格利河,这是一段凶险的水域,埋葬了无数水手和船员。东面的支流仍叫恒河,流过孟加拉姆。最终来到盂加拉湾,分别注入三角洲大小河口和孙德尔本斯沼泽地区。
恒河的长度算不上世界最长的河流,因为它仅2510公里,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长度都是它的一倍。但是,世界上再没有哪条河流比它更受人尊敬,更令人受激励。对印度教徒来说,恒河之水成为他们到达极乐世界的桥梁,恒河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圣河”。
“生命王国”——亚马逊河
亚马逊河发源于秘鲁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脉,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其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为世界第二大河。
在亚马逊河平原西部有雄伟的安第斯山脉,北部有古老的圭亚那高原,南部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巴西高原,它们从西、北、南三面向亚马逊河平原倾斜,使亚马逊河平原成为一个聚水的盆地。当亚马逊河自西向东流时,沿途融入了1000多条支流,形成了庞大的亚马逊河水系网,其中超过1600公里的河流就有17条,流域面积达705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40%,其范围之广,堪称世界之最。
一千五百年前,西班牙的平松发现了亚马逊河河口,当时他率领的西班牙探险队自大西洋溯河而上,航行了80公里。40年后,德奥雷尔拉纳率领另一支西班牙探险队,从遥远的安第斯山,经纳波河和亚马逊河,抵达大西洋,完成了一项超前的探险壮举。亚马逊河也逐渐被人了解。
亚马逊河
直到19世纪,亚马逊河才引起动植物学家们的关注,通过考察,发现亚马逊河陆地生活着美洲虎、细腰猫、西(貊)、貘、水豚、犰狳等。水中至少有2000多种鱼类。其中有生性凶残的食肉鱼,艳丽的脂鲤,也有有毒的虹和会放电的电绥,还有臭名远扬的红水虎鱼。有些鱼只吃掉在水中的坚果,也有些鱼吃哺乳动物。其中以红水虎鱼最为有名。这种鱼身长仅30公分,却会合群捕,一群牙齿锋利的可在数秒钟内,将一头行动缓慢的大吃得精光,只剩下骨架。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更多的时候它们主要吃其它鱼,也吃果实,种子。
在亚马逊河流域中,最大的食肉动物叫黑色宽吻鳄。这种鳄鱼长可达4.6公尺,对人类有一定的攻击性,主要以海牛等水生哺乳动物为食。此外也会袭击水豚和貘等动物。
另外,在亚马逊流域,其植物种类之多居全球之冠。许多大树高60多公尺,遮天蔽日,故旱地森林的地面光秃秃,只有一层腐烂的枝叶。涝地森林则情况迥异,灌木和乔木有板状基根,帮助维生。树冠由高至低分层,各层充满生机。葛藤、兰花、凤梨科植物争相攀附高枝生长,其间栖息着猴子、树懒、蜂鸟、金刚鹦鹉、巨大蝴蝶和无数蝙蝠。
除了拥有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外,亚马逊河还有一个世界自然奇观--涌潮。在穿越了辽阔的南美洲大陆后,亚马逊在巴西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亚马逊河的入海口呈巨大的喇叭状,海潮进入这一喇叭口之后受到不断挤压而抬升成壁立潮头,可以上溯600~1000公里。一般潮头高1米~2米,大潮时可达5米。每逢涨潮,涛声震耳,气势磅礴。
亚马逊河是拉丁美洲人民的骄傲。它雄伟而博大,一路浩浩荡荡,千回百转,蜿蜒流经秘鲁、巴西、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等国,滋润着8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使亚马逊河流域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国”。
西太平洋上的“巨河”——黑潮
黑潮是西太平洋上一条较大的暖流。它犹如一条巨大的江河,从南向背,滚滚向前,昼夜不息地流淌着。
黑潮时北赤道流在菲律宾群岛以东向北流动的一个分支延续而来的海流。源地位于中国台湾省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从台湾东侧流入东海,继续北上,过吐噶喇海峡,沿日本列岛南面海区流向东北;大约在北纬35度、东经141度附近海域,离开日本海岸婉蜒东去;最后在东经165°左右的海域里向东逐渐散开。黑潮从它的源头,从太平洋的低纬度海域流向高纬度,南北跨约16个纬度(北纬20度~36度),东西跨约115个经度(50度~165度)流经东海和日本南面海区,行程4000多公里,如果加上黑潮续流,全程约6000公里。
黑潮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深邃,高温高盐等特征。潮即水流,因其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因而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