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却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再次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达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也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如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
1997年,对东南亚各国来说是最不堪回首的一年。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偏居世界一隅的他们,虽然,这种关注有点苦不堪言。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说:“我们花了40年建立起的经济体系,就被这个带有很多钱的白痴一下子给搞垮了。这个带有很多钱的白痴就是乔治·索罗斯,以他所在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者从5月开始对泰铢发动了攻击,并推倒了这个多米诺骨牌。”
八、2008年越南经济危机始末及应对措施
越南经济在外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于2008年突然爆发了经济危机。2007年以前的越南经济被世界看好,越南被称为仅次于中国与印度的发展很好的发展中国家,且要赶印超中。越南自1986年实行全面“革新开放”以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1990~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6年,越南股市跻身全球最火爆的市场,越南股市总市值在2005到2007年这两年的时间从10亿美元迅速膨胀至200亿美元;指数从120点大涨至1200多点;越南股市的市盈率高达73倍,是世界增长最高的股市。2007年,越南社会生产总值(GDP)约达713亿美元,人均GDP达到835美元,国家收入约达287.9万亿盾(约合179亿美元),全年财政支出约为368万亿盾(约合229亿美元)。2007年,越南经济增长率在8.5%左右。繁荣发展的背后,隐藏着的种种矛盾和危险,在2008年突然爆发。
2007到2008年国际能源、建材和化肥价格不断上涨,世界粮食价格也上涨较快,这些世界级的难题是越南经济危机爆发的国际因素。越南每年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的能源、建材等原材料,一旦此类产品价格上涨较快,输入性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国内就会面临极大的价格上升的压力;世界粮食价格的上升,越南作为大米出口国,2007年还出口大米450万吨,但通胀却使老百姓疯狂抢购大米,再加上不法商人乘机囤积牟利,致使越南国内米价飞涨。国际国内的原因使越南发生严重的通胀。
越南多年来持续出现进出口贸易逆差,2004~2006年的逆差分别为55亿美元、47亿美元和51亿美元;2007年1至11月,越南逆差105亿美元。由于进口成本的飙升,贸易逆差增长很快。与此同时,越南政府的财政多年来也出现了持续的赤字,2004~2006年,赤字分别为39.17万亿越南盾、51.77万亿越南盾和48.5万亿越南盾。多年积累的高财政赤字加上进口产品国际价格的上升,成为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政府为了维持其出口竞争力而人为使越南盾贬值,导致越南央行大量在市场上买入美元,造成了越南盾的泛滥,通胀难以遏制。
越南在2006年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银行业和资本市场都向境外开放。事实上,为了弥补国际收支差额,越南一直靠加快资本项目自由化和金融开放来吸引外资。在经济基础尚显薄弱、政府金融监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更增加了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另外,越南虽然一直谋求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在参与区域金融一体化方面却有所滞后。同时,缺乏外部金融合作是越南与其他亚洲国家很不同的地方,这就使越南失去了维持市场信心的“安全网”,应对短期货币冲击的能力大为下降。
随着资本项目外资直接投资的放开,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放宽到49%,外资开始大量涌入,截至2006年底,外国累计在越投资协议金额600亿美元。外资的大量进入,对越南通货膨胀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直接推高了越南的资产价格,并且形成泡沫。例如,从2005到2007年,越南胡志明市的房屋价格从每平方米200多美元上涨到600多美元。胡志明市滨城市场,最高商铺曾卖到17万美元/平方米,资产价格迅速增加对实际价格有很强的拉升作用。越南相应的金融体系并不健全,外汇储备偏少。2007年,越南外汇储备只有150亿美元,而国家外债却有305亿美元。越南多年来实行比较宽松的金融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大量贷款形成部分呆坏账。
当越南经济出现问题,外资大规模撤出,更加严重的后果出现了。越南股市股指从1200点附近跌到2008年6月4日的395.66点,同时,越南胡志明市等地房价也出现了大幅下跌,资产泡沫破灭,经济危机被扩大化了。
如此迅速地从成功巅峰跌入悲剧谷底,主要在于越南政府犯了“一犬搏二兔”的理想主义错误:既希望大量引进外资,刺激经济发展,又想肥水不流外人田,竭力扶植国营企业“做大做强”,结果导致金融信贷政策过于宽松,摊子铺得太大,经济过热难以遏制。
应该说,越南官方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控制危机。但一方面,官方和既得利益者不想放弃“改革成果”,前跋后虑,犹豫不决;另一方面,一些措施显得迂阔无当,甚至适得其反。比如越南央行宣布将越南盾对美元汇率浮动值放大到2%,此举造成民间和股市的恐慌,不但令股市大跌,还促使老百姓大量抛售越南盾,抢购美元和黄金,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和越南盾的贬值。